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3.51W 次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落花生〉這篇精讀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經過,通過對花生的好處的談論揭示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説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這是一篇敍事散文,文章篇幅簡短,但內含深刻的哲理。

我在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的處理只要抓住重點句子,讓學生通過朗讀加深理解,把父親所説的幾句話作為學習該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親話的含義,從而抓住課文的重點段,理解課文內容,領會全文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上讓學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主要是寫哪件事,看看父親是怎麼議論花生的,由此父親説的這幾句話中領悟到做人要做具有花生這種品格的人。

在理解課文所説明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我安排學生個體進行閲讀,思考和小組交流討論,讓學生聯繫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聯繫起來,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

但是不足之處是:

1、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圍繞落花生寫了哪幾件事後,我要求學生抓出相應的.部分,讓學生進行分段,浪費了很多時間,使得後面學生的閲讀時間不夠充分。

2、本課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是僅僅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的品格,沒有説哪三種水果外表好看而沒有用處。我在教學中沒有引導好,所以後面問學生喜歡當什麼的時候,學生都説當花生,有了侷限性,後來及時補充了,還是覺得學生理解不好。

3、時間不夠,沒有很好的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有感情的讀課文,深刻理解課文。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2

這篇文章是在改完段考試卷後奮筆疾書而成,很多的怨氣、怨恨和無奈無法發泄。看到意想不到的成績,倍感傷心:學生都怎麼了?我怎麼了?我的教學到底怎麼了?

這份試卷共6頁,考試時間為120分鐘,分為基礎題、閲讀題和習作題。看似和常規題差不多,但是卻又有很多的不一樣:看似簡單,其實內藏玄機。真是考功夫的一套試卷。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論,是沒有辦法駕馭好這套試卷的。結果雖不盡人意,但是能看到教學上的不足,這才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

基礎題都是固定的字、詞和句。在平時的教學中,筆畫較多、較容易寫錯的字都應該反覆講、反覆改,這樣才能增強記憶,到用時才能正確地運用上;對於填寫課文內容、連接歇後語等類似的內容,在教學中就應該加大讀的力度,不能用問答式、交流式花費過多的時間去分析,而該通過齊讀、個別讀、分組讀、男女讀等各種形式達到熟讀成誦的結果。

閲讀題重在概括能力和發表自己看法這兩方面的檢測。在批改時就發現,平時教的方法沒用上,還是和以前一樣胡亂答題,沒有內容,不知所芸。在教學時,我雖然能夠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去概括內容,但沒有提煉成簡明扼要的方法供他們記憶,同時訓練的次數還不夠,所以,接下來的教學還是得按照引導——總結提煉——運用的步驟教學,儘量在原因的教學基礎上有所進步。關於發表自己看法方面,還是得捨棄我説廢話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説的時間。有了充分的説,才能更好的寫,才能更好的`表達,所以,我不能再霸佔他們説的時間了,這是得下狠心捨棄的地方。

習作是寫出在四川抗震救災中最讓你感動的人和事,學生大體都能知道點點事情,但寫不清楚、讓人看不明白,更別説感動人了。這就可以看出,學生習作素材儲備不夠,對周圍事情缺乏積累,“手寫我心”的能力較差。反思我的教學,發現平時的要求過高了,沒有從不是最需要補、練的地方着手去訓練。下一步,對那些話都寫不清楚的同學該儘量面批,多采用教修改不通順句子的方法訓練他們;對那些基本能表達清楚的同學就從怎樣寫好方面去指導,培養摘抄好段,在其中收集好詞並及時運用的方法來訓練。

段考過去了,想法很多,方法也很多,最迫不及待地就是運用方法、改進教學、捨棄無用之處,把教學變得更有效,希望期考時能有所進步。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教學反思:本文選自馮驥才的《俗世奇人》。這篇短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藝為話題。既為奇人,則軼事多多,但作者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細節描寫對於塑造人物個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的時候,就注重了細節描寫。教學的時候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刷子李"的黑衣黑褲,刷牆時嫻熟的動作,還有那個讓人吃了一驚的白點等細節描寫,並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運用到平時寫人的文章當中。通過文章細節描寫的分析兒童詩仿寫,學生既瞭解了課文的.內容又學習了寫作的方法。同時由於課文的故事情節比較吸引人,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比較高。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讀讀記記“悠閒、鬆弛、尷尬、氣氛、感染、笨重、熟視無睹、彬彬有禮、衝鋒陷陣、翩翩起舞、搖頭晃腦”等詞語。

2.瞭解泰國的獨特風情與文化,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

3.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瞭解人與大象的親密關係。

2.比較本文與《威尼斯的小艇》的寫法上的異同,領悟課文的表達方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蒐集有關泰國風情的文字資料、圖片等。

教學過程

一、預習探究:

上節課我們遊覽了威尼斯的奇特小艇,今天我們要去美麗的泰國遊玩。泰國是亞洲重要的旅遊國家之一,迷人的熱帶風情以及獨具特色的佛教文化是吸引遊客的重要原因。泰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佛教國家,這個被稱為“白象王國”的美麗國度,擁有獨特的文化傳統和民族風俗,泰國別稱“佛之國”“黃袍佛國”“大象之邦”,首都是曼谷。

二、合作交流

大家在課後收集到有關泰國的資料,小組交流,小組派生彙報。

學習課文,我們要掃清文字的障礙,提示以下讀音:

1.“馳”(chí)和“紳”(shēn)的聲母是翹舌音,不要讀成平舌音;“摩”(mó)不要讀成一聲;“彬”(bīn)的韻母不要讀成後鼻音;“氛”(fēn)不要讀成四聲;“尷尬”(gāngà)

2.詞句解析。

熟視無睹:指對客觀事物不關心,雖然經常看見,卻跟沒看見一樣。

以一當十,以一抵百:原形容軍隊勇敢善戰。文中指一頭大象抵得上十個人、一百個人,為泰國人做工服役作用巨大。

馴服:使順服。

按摩:用手(文中指大象用腳或鼻子)在人身上推、按、捏、揉等,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皮膚抵抗力,調整神經功能,也叫推拿。

尷尬:文中指神色、態度不自然。

彬彬有禮:形容舉止文雅。

翩翩起舞:形容輕快地跳舞。

三、品讀體驗

1.瞭解課文大意,説説課文各段分別寫了什麼?

第一自然段:概述了在泰國大象對人羣熟視無睹,與人關係親密和諧。

第二自然段:講大象是泰國的`國寶。泰國最初的發展和興盛,和象有着密切的關係。

第三自然段:通過描述大象的樣子與表情來表現泰國人與大象之間沒有距離。

第四自然段:講述了一些實例來説明象是一種很聰明而有靈氣的動物。

第五自然段:講最使作者難忘的是看大象跳舞。

2.課文寫大象,抓住大象的什麼特點來寫?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外貌:性格:

神志:聰明

動作:善於表演:

3.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敍述的?

先概述後分述的順序敍述的。

4.課文2—5段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每一個自然段都有一個明確的表明該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並且都放在該段的開頭,是非常典型的先概述再具體敍述的方式。

師小結:這樣,大家讀起來就能比較快地抓住課文的重點,理清課文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四、鞏固延伸

説説《威尼斯的小艇》與本文在表達上有哪些共同這處?

課堂練習

1.説説學習這課後,你有什麼感受?

2.人與大象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

3。你還了解哪些異國風情,説給大家聽

板書設計與象共舞

不慌不忙

聰明有趣善於表演

人象共舞

人——————和諧相處—————象

教學反思

教學本課,本着略讀課文的教學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按照閲讀提示,邊讀邊思考獨立完成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學習和蒐集資料,瞭解到有關泰國風情,增長了知識。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熟讀背誦詩歌,理解古詩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反覆品讀古詩,抓文眼,在教師的引導下感悟詩句大意;聯繫其他文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古詩的主題思想,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古詩的主題思想,教育學生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教具使用: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學生反覆讀古詩

2.作品簡介

漢樂府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秦及西漢輝帝時都設有“樂府令”。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採民間歌謠和樂曲,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蒐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

漢樂府創作的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它繼承《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漢樂府在藝術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現在它的敍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於選取典型細節,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雜言,尤其值得重視的是漢樂府已產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詩。流傳下來的漢代樂府詩,絕大多數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編著的《樂府詩集》中。《樂府詩集》全書一百卷,分十二類。上起漢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謠十餘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樂章外,還保存了大量民間入樂的歌詞和文人創造的《新樂府詩》(《新樂府詩集》其中包括《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全書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對各種歌辭、曲詞的起源和發展,均有考訂。

3.理解古詩重點字含義

長歌行 漢樂府 三國時期

青青園中葵, 朝露待日晞。 陽春佈德澤, 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1)長歌行:漢樂府曲調名。長歌:長聲歌詠,也指寫詩;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種體裁, 歌行體的簡稱,詩歌的字數,和句子的長度不受限制。長歌行是指“長聲歌詠”為曲調的自由式歌行體。

(2)葵:冬葵,我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藥。

(3)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

(4)陽春:温暖的春天。

(5)布:

(6)德澤:恩惠。

(7)秋節:秋季。

(8)焜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

(9)華:同“花”。

(10)衰:衰:讀“cuī”.古時候人們讀的沒有“shuaī”這個音。為了押韻,這裏可以按古音讀作“cuī”。

(11)徒:白白的。

(12)百川:河流。少:年輕。老:老年。

4.理解句意

『青青園中葵,朝(zhāo)露待日晞(xī)』 園:園圃,種蔬菜、花果、樹木的場所。葵:我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有紫莖、白莖二種,以白莖為勝。大葉小花,花紫黃色。朝露:清晨的露水.待:動詞,等待。日:太陽。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的照耀。○描繪葵的形象。託物起興。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春天的太陽散佈恩惠。 陽春:温暖的春天。布:動詞,這裏是散佈的意思。德澤:恩惠。春天把陽光、雨露帶給萬物,因而説是一種恩惠。萬物:大地上的各種生物。生光輝:形容萬物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樣子。○對春天的禮讚。

『常恐秋節至,焜(kūn)黃華(huā)葉衰(cuī)』 常:副詞,表示情況或時間的持續和一貫性。時常。恐:動詞,擔心。秋節:秋季。至:動詞,到。秋氣肅殺,萬物多因長成而趨於衰敗、死亡,故爾擔心。焜黃:顏色衰敗的樣子。華:同“花”。衰:衰老,衰敗。○由春而秋,植物完成一次生命過程。不由得生出種種感觸。

『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東: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表示朝東、向東的意思。海:大海。何:疑問代詞,用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前,起修飾作用。常用來表示對時間、處所、事物的詢問。時:名詞,時候。復:副詞,用在動詞前,表示‘某種情況的再現。可譯作“重新”“又”。西:方位名詞用作動詞,向西、朝西。歸:動詞,回。這句意思是光陰像流水一樣一去不復返。○由季節轉換聯想到日月不居。孔子説;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青少年時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傷歎氣了。少:少年時期。壯:成年時期。合起來指人生命力旺盛的前半生。努力:把力量儘量使出來。意即勤奮。老大:指人生命力衰敗的時期。徒:副詞,表示動作的施行沒有取得成效一。可譯為“空”。傷悲:悲傷。○歸結為關於生命價值的感悟,情景動人。

5.中心:珍惜時間,努力學習。 春天代表:壯年時期

常恐秋節至代表:晚年的來臨 大河奔入大海代表:時間的消逝。

6.聯繫

本詩借物言理,以園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實在整個春天的陽光雨露之下,萬物都在爭相努力地生長。因為它們都怕秋天很快地到來,深知秋風的厲害。大自然的生命節奏如此,

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一個人少年時如果不趁着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奮鬥,讓青春白白地浪費,等到年老之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這首詩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努力向上,牢記“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警訓,催人奮進。

教學反思

《長歌行》是一首漢樂府民歌,講的是時間如流水,要珍惜時間,努力上進。其中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是家喻户曉的名句,是許多人少年立志的座右銘。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我制定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1、初讀感知韻律

這裏首先安排學生將詩文讀三遍,第一遍,讀準字音,第二遍是在第一遍的基礎上,讀出節奏,感知古詩詞的韻味。第三遍要美美的讀,讀出詩人的情感。

2、品讀體會情感

通過學生對文本的初步感知,再次有感情的讀文。同桌互相聽讀,互相檢測,通過讀揪出讓你最有感觸地句子,找到詩的中心句,提煉出詩的主題。

3、精讀想象意境

通過學生的自讀、自學、自悟、相互交流,感受詩的意境,力求學生與文本、詩人三者情感的統一,使學生對文本的內化得到昇華。

4、小組交流話題

讀了古詩你知道了些什麼?小組長負責自己組的組員的發言情況,並挑選金牌發言人。

5、全班交流以上話題

請各組金牌發言人發言。

6、提升學習拓展

給學生時間空間,讓他們把課外蒐集的其他有關珍惜時間的詩句諺語警句或故事展示出來,並在全體同學面前讀一讀,背一背。這不僅能讓學生從多角度感受時間的寶貴,更懂得了從小就要珍惜時間。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我們家的男子漢》是一篇語言風趣生動,富有童趣的文章,王安憶用女作家特有的細膩筆觸將他們家的小小男子漢可愛、陽光的成長片段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在認真研讀了文本後,我制定了教學目標,確立了教學重難點,並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設計課堂教學,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一、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

通過幾年語文課的學習,學生知道可以通過查工具書、找近反義詞、聯繫上下文理解等方法來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因此,在課堂上,我注意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來運用已掌握的理解詞語的方法,恰如其分地理解詞語在文本中的意思。例如,在課文第二部分“他對父親的崇拜”中的“無所不能”一詞,我創設了一些情景:家裏的馬桶堵了,他會説——;家裏的畫掉下來,他會説——;看到老奶奶拎不動大米了,他會説——使學生很快知道爸爸是個什麼都會做的能人,沒有什麼做不了,因此小男孩非常崇拜他。對於文中“吃得專心”、“潦草的吃”等用詞則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體會並理解。

二、認識小標題,關注作者的表達。

《我們家的'男子漢》一課結構比較特殊----以小標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認識小標題,並告訴學生圍繞小標題組織材料是寫作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小標題能很快地幫助我們瞭解每部分的內容。接着再讓學生根據小標題簡要説説對小男孩的瞭解,學生能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讓學生根據小標題質疑。教學中,引發學生進行深層次地思考,引導學生去發現,去關注作者怎樣選材,怎樣圍繞中心組織材料,收效較好。

三、以讀促悟,培養語感

朗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採取各種方式讀書,讓學生自讀自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從而有所感悟。如:第一部分,先讓學生自由讀,想一想從哪裏能看出他對食物的興趣很大?結合學生的交流進行朗讀指導,讀出他對食物濃厚的興趣。然後讓同桌朗讀“我”與小男孩關於能否去少林寺的那段對話,體會小男孩説話的語氣、當時的心情,感悟他性格中的執着;總之,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讀中思,在學中悟。

四、複述課文,積累語言

簡要複述課文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所謂簡要複述:即按照課文的順序,刪去那些次要的、解釋性或描寫性的部分,抓住文章中主要的東西來複述。學習每一部分時,我通過不同方式,讓學生概括了各部分的主要意思,為複述奠定了基礎。

五、以辯論賽,激發情感

課堂上以辯論賽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課堂討論文章特色階段看出了學生語言素養的不足,雖不時有“一家之言”,但多是從一個詞一個句子入手,還不能從篇的角度站得更高的分析。這個能力還需要今後在課堂上多注意培養。

誇男子漢一個環節的一點沉悶反映了孩子們對身邊事的關注不夠,更多的把書本上的主人公當成了一個與自己無關的別人,甚至有認為只有幹出點大事的才能是“男子漢”還沒能從課本走向自身。但“老師,你也是女生,你先帶個頭誇吧!”孩童的智慧給了我引導的最佳契機,在我的啟發下實現了這堂課最主要的一個目標:負責任、敢擔當,做一個勇敢快樂向着陽光奔跑的少年。

衷心祝願孩子們健康成長!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7

第四單元

這是第三單元,而第四單元的內容則完全不一樣,它正像單元提示中寫到的一樣“有這樣一本書——書中沒有一個字,卻處處都是學問;書上沒有作者的姓名,但每個人都是書的作者。這本書的名字叫‘生活’。善於讀這本書的人,不僅會從中有所發現,得到啟示,還會為這本書增添更新更美的篇章。”它要告訴我們的正是從生活的小事中去悟得至簡、至真、至純的人生哲理。既然是豐富的人生哲理,單單從文章的語言來感悟顯然是比較單薄的,因此在教學中儘量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同時通過延伸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活化語文教學的形式,注重悟寫結合的方法,以促使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來悟“道”。

1、延伸課堂教學的內容

本單元教學其中的一個重點是讓學生從課文內容中去悟得道理,更重要的是通過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繫,讓學生在文本學習和生活實踐體驗中走幾個來回,以達到對所悟得的人生哲理立體化的體驗。因此教學時不應侷限於文本的內容,應把課堂與學生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參與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擴大視野,增加積累,激活思考,悟得哲理。只有讓課堂教學的內容和社會生活結合起來,才能有生氣、有靈氣、有活力,教學過程中才能教得新、教得實、教得活。

【案例】

如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教學環節: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會經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誘惑,也就是像這位作者所説的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遇到過誘惑嗎?遇到誘惑時怎麼做的?比如:

在家裏:父母不在家,電視很精彩,是完成作業還是看電視?你……

在學校:考試,老師多給了分數,你……

選舉班幹部,看到有的同學找人幫忙,你……

在公共場所:買東西時,售貨員多找了錢給你,你……

回家路上,你揀到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你……

過馬路時,紅燈亮了,但周圍卻沒有人,你……

注意:這些學生生活中的“大鱸魚”被搬到課堂上,讓他們自己説一説、論一論,暴露其最原始且最純真的想法,教師、學生以一平顆和的心去看待當時真實的想法,不管當初做的、想的是對是錯,最主要是通過今天的學習、討論之後以後能作出正確的選擇。在這個環節中,避免出現學生們都是説大話、套話的現象,這樣就失去了意義。那麼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的引導作用顯得特別重要,引導學生充分體驗這些誘惑人的大鱸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在其他三篇課文中,也可以追求課堂教學與生活實踐的緊密結合結合點。如教學《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時讓學生討論自己生活當中通過多種途徑解決辦法的事例;教學《落花生》時,讓學生找找身邊“落花生”式的人物,(清潔工、送報人、修理工等)並談談此時對他們的看法;教學《珍珠鳥》時讓學生談談生活實踐中由於諸多的不信賴而造成的諸多尷尬……

2、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

本單元的這幾篇課文雖然都篇幅較短,但卻字字珠璣、極富深意,因此應儘量讓學生走過簡單的文字背後來到更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找詞、找句、討論、分析的過程中拓展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案例】

在教學《釣魚的啟示》時,在初讀的基礎上,學生默讀課文並思考:對於一個垂釣愛好者來講要放走自己釣上的這條大鱸魚真是不容易,你從哪裏感受到我是一個十足的釣魚愛好者呢?

生1:我是從這句話中感受到的“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着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着魚腮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地翕動着” 作者把大鱸魚説成是漂亮的,並且釣上來時是那麼得意,那麼有成就感,這裏可以看出他是個釣魚愛好者。

師:哈,你真瞭解作者的心思。能釣上這樣的大鱸魚是每個垂釣愛好者的驕傲,他能不得意嗎?

生2:我是從“我”當時的神情中感受到的:我急切地問、我大聲地爭辯,然後在全都無效的情況下,我甚至用乞求的目光投向父親。在課文中,作者為了這條大鱸魚向父親抗議、甚至乞求,這些足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十足的釣魚愛好者。

師:你真會讀課文,能聯繫課文前後來回答問題。

生3:我是從作者釣魚時熟練的動作感受到的。

師:哦,你又是從哪裏體會到他動作的熟練呢?

生3:“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我等到那條魚掙扎得筋疲力盡了,迅速把它拉上來”作者釣魚時動作是那麼熟練,而且知道釣到大魚時不應馬上拉鈎,而是要和它耗着,否則魚鈎要斷線。只有等它耗得筋疲力盡了才有可能把大鱸魚釣上來。

師:啊,看來你也是個十足的釣魚愛好者,因為你和作者想到一塊兒去了。

生4:老師,我還可以從“晚上十點”感受到他是個十足的釣魚愛好者。

師:哦,為什麼呢?

生4:晚上十點作者還在釣魚,這能説明他是個愛好者。因為十一歲的我們晚上十點時早在牀上做美夢了,可他還在湖中的小島上釣魚呢。

生5:老師,我有補充。課文第一自然段中這樣寫着“有一天,像往常一樣,我跟着父親去附近的小島上釣魚”從“往常”這個詞,我瞭解到作者是經常去釣魚。而且在課文第二自然段這樣寫道“晚霞輝映的湖面上濺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漣漪”晚霞是在傍晚時才有,傍晚大概是在下午5點鐘左右,而現在他已釣到了晚上十點,足足釣了5個小時。這對一個11歲的小孩來説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我説,他是個狂熱的釣魚愛好者。

師:哈哈,你真是厲害!真是一個會讀書的孩子!居然能根據文章前後的詞句分析得這樣透徹,佩服佩服!

在這個環節中,儘可能讓學生聯繫文章中簡單的字詞句去感悟“我”對釣魚的喜愛,或者説是這條大鱸魚對我的誘惑之大,討論得越火越好。那麼這個環節的教學設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為的是讓學生更真切的體驗放大鱸魚的痛苦與不捨,為後面學生體驗“道德抉擇”的困難打下紮實的情感基礎。像這樣的環節在其他幾篇課文中同樣也可以用到很多。如:在《珍珠鳥》一課中,我們可以讓學生站在珍珠鳥的角度多次的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如第10自然段是讓學生想象這時小鳥會説些什麼?(補充)第13自然段時可以讓學生想象珍珠鳥在夢中夢見了什麼?(補充)通過這樣的想象説話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3、活化語文教學的形式

語文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是靈活多樣的。在本單元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感悟、討論、辯論、朗讀、即時寫話、做書籤等多種方式,激起學生閲讀興趣,加深其對人生哲理的深刻體驗。

比如做書籤,更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其實在“交流平台”中也有要求讓學生編“生活啟示錄”的活動,但我覺得做書籤比它有更好的效果。(做書籤活動可以從學習第一篇課文開始延續整個單元的學習)在活動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蒐集課文或課外書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通過自己的巧手,把它製作成精美的書籤,然後把它送給好朋友、好同學,甚至送給自己自勉。在這個活動中,學生蒐集句子的時候特賣力,蒐集的句子特富哲理,做的書籤特精美、同學、朋友之間的關係也在這個時候變得特温馨,真是一舉多得!

4、注重悟寫結合的方法

通過本單元學習,使學生能夠從生活實際的小事中悟得深刻的人生哲理,得到利於一生成長的人生啟示。這其實只是三維目標裏的其中一個要求。只要我們細心發現,就會看到這幾篇課文在表達方式上都有這樣一個共同點:即課文都由情節性強的故事和從故事中提煉的道理這兩部分組成。像這樣的寫作特點,我們要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學習,去運用。因此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我們不僅要讓學生收穫生活上的啟示,更應讓學生收穫寫作方法上的啟示。

如在《落花生》中安排的“小練筆”:作者由落花生領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從身邊的事物中領悟到了什麼?試着選擇一種事物寫一寫。

在這個小練筆中,我們有這樣幾個點值得讓學生來討論:

A、只要你細心觀察,《釣魚的啟示》、《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落花生》這三篇課文在寫法上都有一個共同點,你發現了嗎?

B、這樣由生動故事和得到的啟示所組成的課文,你覺得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鑑的嗎?

C、生活當中哪些事物也可以引起我們的啟發?

事:螞蟻搬家、蜘蛛結網、與同學約會而我未能準時到達……

物:梅花、竹子、荷花、蠟燭、小草、蝸牛……

那麼通過這樣的討論之後,學生在寫的時候,就能胸中有數,就能有話可寫、有法可依了。

老師們,第四單元的教學,我想是儘量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通過延伸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活化語文教學的形式,注重悟寫結合的方法,以促使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地來悟“道”,培養學生學習文中的寫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8

課後,方校長對我的《落花生》一課進行了精彩的點評,讓我受益匪淺,現結合方校長的點評,我對這節課的反思如下:

一、教師應從始至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從導入的懸念到文章內容的理解,以及寫作方法的説明和對教材內容的補充,應充分考慮到調動學生的原有認知,摸清學生的心理狀態,使學生從頭到尾都沉浸在一種我想探究,我想學習,我渴望解答這一問題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把理解內容,昇華感情與實踐導行三者有利地結合起來,真正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讀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課感情真摯,含義深刻對學生極有教育意義。我在設計時做到以讀為本,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自由讀,默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去體味文章的語言,去感受藴涵的哲理。這樣一遍一遍的.要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滿意效果,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在教學中應改變原有的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只有讓學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學習,才能形成獨立自尊的健全人格,這正是我們新課標所提倡、追求的。

二、在指導朗讀方面,應設計星級評價,激發學生朗讀的積極性,並且朗讀要有層次性,讓學生在品讀中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三、及時進行語言實踐,讓學生完成小練筆。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情感教學中的推波助瀾

沒有情感的教學是索然無味的教學,是低效的教學,也是失敗的教學。特別對語文課教學來説,文章內容本身就藴涵豐富的情感資源。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成就的大小與情感 因素所起的作用要比智商對此所起的作用要大的多,情感可以鼓勵思維,使思維能力獲得超常發揮,教師只有認真把握情感教育的尺度,才能使學生的情感在教學中推波助瀾。 如何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如何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在《一件運動衫》教學中我進行了實踐。

首先,教學目標的反思

《一件運動衫》這篇略讀課文通過“我”買運動衫、買鞋及康威先生用小狗給“我”換運動衫過程的描寫,體現了“我”與康威先生之間的真誠與友誼,讚美了人與人之間美好 的 情感。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是:繼續培養用比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的能力,瞭解課文大意,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誼,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 我在教學本課前已經被這個故事深深地感動了,在不斷地朗讀當中,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故事中藴含的真情,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帶着自己的情感體驗,深情導入,把學生 帶到這個美好的故事情境當中,用自己的姿態語言去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誼。2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 瞭解課文大意。3體會課文重點內容在表達上的效果。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與友誼。教學難點是體會課文重點內容在表達上的效果。整課 的教學中我把重點目標作為主導性教學目標,作為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輻射,從課中同學們的積極發言和課後同學們寫的小詩來看,目標定位準確。

其次,教學導入的反思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教學導入牽扯到整節課的情感輻射,是情感點燃的切入點。所以,課伊始,我説:"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今天,老師要送給你們一件飽含愛的禮物,是 什麼呢?”我觀察到學生們面面相覷,不知道老師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當大屏幕顯示出一件大角麋鹿的運動衫時,學生的情感匣門一下子被打開了,疑問也多了:老師為什麼要給我 們一件運動杉?這是一件怎樣的運動衫?要向我們講述一個怎樣動人心絃的故事呢? 教師用名言引路,清晰、簡短,再用設疑的方式激發小學生的情感中認知的需求,讓他們好奇 的心裏裝滿了小問號,這種求知慾望的點燃,同時也是學生情感的投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唯有他們對課文內容發生了強烈的興趣,調動了積極的情感,進一步的學習就水到 渠成了。

第三,教學方法的反思

情境教學法是我在本課教學中採用的辦法,讓學生入情入境,教師先用充滿深情的言語把學生帶到故事情境裏,創設情境一:通過多媒體顯示畫面,再現故事情節的**迭起,讓學生通過默讀,尋找本課中體現“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句子,配上音樂品讀文本中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體味故事帶給同學們的思索。創設情境二:教師用自己的情感的投入,《愛的奉獻》的`歌聲渲染,一件運動衫的圖片,立足學生的情感,點撥、推動學生的思維層層深入,達到超越文本。

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做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籽,他説:“只關心種籽而忘了耕地等於撒下種籽喂麻雀。”時時刻刻光注學生的情感變化,是我在教學《一件運動衫》中的一條明朗的線索。

情感的調動,除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材的挖掘,還要情感的媒介物,比如板書的設計,我在教學這一課時就在板書上作了文章。

最後, 教學過程的反思

《一件運動衫》是一篇外國文學作品,中外文化的差異,字裏行間的信息,對於學生都比較難理解,每篇文章都有顯性和隱性的言語,這篇故事的以“我”幫助康威先生在城裏修鞋為起因,寫了“我”喜歡小男孩的運動衫,按樣子買了一件運動衫。當康威先生的鞋不能再修的時候,“我”就用“運動衫”和康威先生的一元四角五分錢給康威先生買了一雙皮鞋。當我把皮鞋送給康威先生的時候,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原來康威先生見我喜歡這件運動衫,就用小狗換了小男孩的運動衫給我,故事就這樣出人意料地結束了。教參要求完成三步任務。第一步,思考的問題:抓住提示中“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八個字,瞭解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第二步,思考的問題:你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料到故事的結局了嗎?思考這個問題,其意義在於增強文章對學生的衝擊力,讓學生從這個出人意料的結局中不僅產生新奇感,而且為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友誼而深感震撼。第三步,思考的問題:課文用了不少的筆墨寫了“我”對運動衫的喜愛和購買過程,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這篇課文在結構安排上用了兩條並行的線索,一明一暗。“我”買運動衫、買鞋是明線,康威先生用小狗換運動衫是暗線,最後結尾時兩條線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出人意料的結局 。教師可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表達方法的好處。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第一課時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大的教學環節——認讀生字詞、初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出作者表達此種觀點的理由(三個句子)。

不足之處:

認讀生字部分,課前的非生字糾音和後面的生字糾音安排有些凌亂,可以將非生字糾音放在生字的字音字形講解之後出示,這樣顯得每個板塊更加清晰。在糾正“豫”字的字形過程,採取了讓學生糾正我的錯誤書寫的方式,但是沒能讓他們馬上動筆再再書上寫一寫增強記憶。

概括文章大意部分是這堂課的重頭戲,我的本意是想讓學生自己運用之前教授的段意連接法來形成主要內容,雖然在課堂教學的流程上也確實經歷了分段、概括段意、串聯段意的過程。但是,每一項步驟沒有給學生以明確的指引語,點明我們用的是什麼方法和要用這個方法就必須要做的是那幾個步驟。而且,在學生(特別是懶學生)不想思考問題或者真的.思考有困難時,沒有即時鞭策,放任自流,導致他們懶散、惰性的習氣更加顯著,所以之後的教學在教到必須全班掌握的內容時,對個別“懶學生“只能採取強硬一點的態度,不回答問題不罷休的陣勢,當然對待有點難的問題,是可以讓其他同學幫助,但最後也要落實回來,最終達到學生回答一次問題就記住一個小知識點的效果。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最後一分鐘》是一首充滿激情的詩,表達了中國人民積蓄心中的強烈愛國情懷和對香港迴歸祖國後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語言凝練,語句含義深刻,學生不易理解,於是,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以“讀”為核心,作了如下嘗試。課前,我首先把本課的目標板書在黑板上。內容如下:

1、認識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一、自讀閲讀鏈接,理解課文題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自讀閲讀鏈接,自己理解“最後一分鐘”是指哪一分鐘?然後指名回答,最後一分鐘是指1997年6月30日23點59分—1997年7月1日0時0分,這一分鐘。這一分鐘有着什麼特殊的意義?指名生答:這是香港迴歸的最後一分鐘。此時此刻,中國人的有着什麼樣的特殊的情感?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

二、瞭解目標,明確學習目的。

學生自讀學習目標,弄清本課的意圖。

三、自學課文,儘量完成目標。

學生自讀,標畫,儘量完成目標,把不懂的地方標出來。

四、感情朗讀,昇華情感。

“三分詩,七分讀”,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本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促進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讓學生自由讀,比較讀,男女生分讀等,多種讀的形式,使讀的層次性不斷地推進提升,學生在讀中那激動、自豪的感情與熱切歡迎之情溢於言表,回顧香港屈辱歷史時,讓學生交流課前蒐集資料的基礎上指導感情朗讀,就在這回環往復的'朗讀中,學生彷彿看到“那被撕碎的歷史教科書”、“那深入骨髓的傷痕”、“那鑄進我們靈魂的血和刀光。”此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感悟通過朗讀表達出來,真正做到讀中解惑,讀中感悟,讀中昇華。

學生在學習本課時浮想聯翩,他們彷彿已成了人羣中的一份子,就站在現場看着國旗緩緩升起,學生有了一吐為快的表達慾望。豐富的情感積蓄,讓學生的表達做到了言真而意切。在談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員時,學生談的特別好。學生逐漸做到了在理解、感受、品味中挖掘語文的語言因素,把語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文章記敍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鉅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堅強意志和毅力。

本課的人文性很強,讓學生談談這些人文性的東西並不難,但是也容易落入虛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説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品課。因此,我在教學中力求凸顯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立足語言,確保語言,通過語言文字的賞析品位,感悟談遷的堅強,使這一課上出濃濃的語文味。

課文的字詞教學中,我突出了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訓練。這是從低年級就開始的一項練習。可是,到五年級,甚至六年級學生也未必能熟練掌握。教學“家徒四壁”一詞,我讓學生聯繫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課文內容,談談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可是學生的答案還是:談遷家裏窮得只剩下牆壁。沒辦法,我引讀了課文內容:談遷家裏窮得——買不起書,窮得——小偷無物可偷,窮得北上奔波時穿了——,窮得只有——一盞孤燈……所以課文中這個詞是形容——談遷家裏十分貧窮。“家徒四壁”是誇張的説法,並不是説家裏只有四面的牆壁。這時我小結:在課文中理解詞語要聯繫上下文揣摩詞語意思,不能照着詞典裏的解釋生搬硬套。後來,在理解“崎嶇”和“坎坷”兩個詞語時,我先請學生談詞典中的本意,再説説課文中指什麼?(談遷寫史書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艱難困苦,十分曲折)

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幾組數字。並引導學生將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抽象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情感化。比如課文第一自然段最後一句話中,連續用了“20多年”、“6次”“50多歲”“500多萬”等數字,我讓學生説説從這些數字中,你讀出了什麼。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20多年”包含了多少日日夜夜、風霜雨雪、酸甜苦辣!“6次”修改,意味着談遷不知查閲了多少史料,不知親自考察了多少地方,反覆查證,反覆修改,這“6”字包含了多少艱辛和心血啊!從中學生感受到了談遷治學的刻苦和信念的堅定。再如第四自然段中寫到“新寫的《國榷》共104卷,428萬4千字……”我讓學生思考:從“104”、“428萬4千”中,你又有什麼感悟呢?通過交流,他們知道了這是談遷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用生命鑄就而成的,是對談遷奮鬥一生的最好回報。讀着這些數字,我們不禁對談遷肅然起敬。

第3自然段是領悟人物感情精髓的重點段落,談遷的信念是什麼?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又指什麼?在談遷重寫《國榷》的過程中,讓學生在談遷的行動中感受談遷的“打不垮”。在反覆引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根據學生的需要重組教學,設計成更加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如在理解“終日奔波”這個詞語時,我創設給學生自由想像的空間,讓學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詞句,感受人物的情懷。清晨,涼氣襲人,當人們——,中午,烈日當空,當人們——,晚上,月黑風高,當人們——,從清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這就是“終日奔波”。學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學中,我尊重了學生思想,張揚了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但放而不散,最終能把握住課堂,回到理解詞句,感悟人物情懷的基點上。

以上是我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課之後的一點思考。當然,生源的不熟悉,靈活運用教學機智還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方面。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環節。在設置教學環節時,我本着“以生為本”,“貼着學生教”的設想,設計了“我來讀――讀精彩篇章,整體感知課文;我來品――品情節、人物、語言之奇絕;我來秀――秀身邊凡人奇事;我來贊――贊刷子李之魅力”等教學環節,以期達到教學流程清晰、合理、緊湊的效果

《草原》教學反思

《草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語句流暢、優美、動人,情景交融,令人情不自禁想美美地賞讀一番。本學期的第一課就是《草原》。課堂上,我覺得學生要麼讀得太空泛,要麼讀得放不開,壓着嗓子太過輕幽了,所以我便索性範讀了。由於我在範讀中聲情並茂,感染了學生,因此很多學生在朗讀中也像我那樣充滿深情,女孩子的個人朗讀也很成功,能打動人。滿意之餘,我又遺憾地發現,男生在帶動下也極力向老師、向讀得好的女生靠攏了,丟失了個性特色,一副“娘娘腔”,聽着很彆扭。此時,我立刻覺得這樣可不行,咋能讓我班的男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失去男孩的灑脱與豪爽呢?俗話説“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同一篇文章,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的感悟肯定不一樣,讀法也肯定是不一樣的'啊。於是,我立刻提示讓他用自己的感受和體會來朗讀,而此時他反而顯得不知如何是好。因為,他從最初的“耳濡目染”開始,已經形成了定勢,不知換個方式怎樣才算好。我便出示遼闊的草原、蒙古族摔跤等圖片,並請感悟能力和朗讀水平比較好的男生作示範,讀出自己的個性理解來。並給予了他們自由個性練讀的時間,這才有所好轉。

經歷這一事件後,我更深刻地體會到,範讀的確有其不可替代的示範作用,在指導學生讀正確、注意適當的停頓、恰當表達語言思想感情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國標本蘇教版小語教材遵循“課標”的要求和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從五年級上冊起獨具匠心地設計和安排了“學與做”系列語文綜合性學習項目。本學期“學與做(3)”《讀報和剪報》就是一次主題綜合實踐活動,精心設計環環相扣的“讀一讀”、“做一做”、“考考你”、“學做剪報”、“成果展示”等活動項目。

在組織學生交流學習《養成讀報的好習慣》一課的感受後,我將學生的視線從書本引向生活,讓同桌或同組同學相互説説:平常最喜歡讀什麼報紙?通常有幾個版面?各版面是怎樣分工的`?平常喜歡讀哪幾個欄目的文章?遺憾的是常讀報的學生很少,而家長每天有讀報習慣的也不到一半。我也參與其中,將自己平常讀報的情況與學生作一些交流。

“做一做”是時空跨度大、參與人數多的活動項目。在班級黑板報上開闢“一句話新聞”專欄,寫好標題,配好插圖,每組派一個同學寫一句話新聞,每天更新,讓每個學生都有鍛鍊的機會。評選出“最有價值新聞”。

“學做剪報”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讀讀“學做剪報”標題下面的那段話,明確剪報的作用,增強剪報的主動性。我採用邊演示邊講解的辦法對剪報進行必要的指導:(1)使用剪刀或美工刀要注意人身安全。(2)將報上有用的資料剪下來,力爭做到完整,即資料有標題、作者姓名(有單位名更好)、內容、發表的時間等。(3)將剪下來的資料粘貼在相應類別的本子上。(4)剪貼本可以按照“動物天地”、“植物王國”、“科學常識”、“人體醫學”、“自然之祕”、“天文地理”、“軍事博覽”等分類,畫上漂亮的裝飾圖案。初學剪報,可以一個本子一個類,也可以在一個剪貼本上分類剪貼。(5)做好檢索目錄,以便日後快捷查找。學生在剪報實踐中學會了剪報,剪報時有的各自為陣,有的資源共享,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一節課下來,初見成效,對簡報的興趣漸漸濃起來,我便趁熱打鐵,告訴學生要持之以恆地做好這項工作,養成習慣,會終身受益。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篇15

每次授完課後,我總是有意地提醒自己。思,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想,學生是否在此節課上獲得發展。本次教學我旨在引導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描寫彭德懷深情、動作、語言的句子,感受彭德懷愛騾子更愛戰士的情感,體會其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我讓孩子們邊讀邊圈畫,抓住一字一詞一標點來多元感悟,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交流內心感受,特別是對“不耐煩”、“怒吼”、“發火”等詞語的品讀,使學生不知不覺中走進了彭德懷複雜的內心。那種忍痛割愛的疼痛就像是在行走在刀刃上一般呀!

真的'非常令人感動。我想,這種有效的閲讀活動歸功於學生的靜思默想,沉浸在文本中的閲讀才能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如果學生真的能掌握了這一點閲讀的方法,假以時日,他們的閲讀能力一定能夠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