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2.01W 次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範文(通用16篇)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1

《千年一歎》為餘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氣,抱着好奇和崇敬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實際是一本每日艱苦旅行之間的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多公里,不畏艱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險,到達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最後又回到中國,幾乎整個亞歐大陸古文明,把希臘神話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衝突,侯賽因的陵寢,漢謨拉比法典的價值和泰姬陵的聖潔娓娓道來,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想。

閲讀《千年一歎》,作者餘秋雨帶我們一起領略文明古國的遺址,慨歎人類文明的精華,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其中既有歡愉和敬仰,同時也承受着這些輝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帶來的震撼。從古至今,希臘有着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作者看到並記錄了希臘的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閒散,談到希臘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並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一的集權國家。埃及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作者痛心古文字現已無人能識,導致珍貴古文獻也無人能懂,對金字塔充滿了疑問!作者惋惜古巴比倫剷平重建古城遺址,同時也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也給泯滅了。文明的衰敗也直接導致了當地人民的貧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現實是太多太多的兒童失學、衣衫襤褸在街上勞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學,孩子們上體育課踢的'球也是完全沒彈力、裂了縫的硬塑料球;在兒童醫院缺醫少藥……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譽為母親河的恆河邊,作者再次被“恆河晨浴”所震驚,無數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裏,因寒冷而顫抖,以為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癒,還有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為這樣他們死後免費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恆河;岸邊的焚燒惡臭撲鼻。

在文末,作者到達了尼泊爾,感歎世界各國的文明人都喜歡來這裏,不是為尋訪古蹟,而是來沉浸自然;並總結到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麼多古文明遺址,一直在與中華文化對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只有中華文明,概括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於地理環境的阻隔,避開了古文明之間的互徵互毀;二是仰仗於文明的體量,避免了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於統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避免瞭解讀的分割、封閉和中斷;四是仰仗於實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五是仰仗於科舉制度,既避免了社會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記。

《千年一歎》讀後久久不能平靜,更加為中華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發展。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2

在餘秋雨先生辭去院長職位後,便開始了自己的旅行,獨自消失在荒野大漠間十年,去尋找中華文化。在追尋途中,餘秋雨先生堅信盧梭之名言:我只能行走,不行走時無法思考。

行走途中,餘秋雨先生感覺自己被推到了一個尷尬境地要麼今後只敢小聲敍述中國文化,要麼為了能夠大聲,不顧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廢墟。因此目的,餘秋雨先生告別父母,攜手香港鳳凰衞視,考察全人類最重要的文化遺址。除感受其它國家、地區優秀文化之外,是要在那未知的數萬公里中重新發現中國文化。於是乎便有了這《千年一歎》

作者出發經過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地,感受到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在學習歷史過程,除希伯來文明其餘似乎都有涉及。原來希伯來文明誕生於今天被稱為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在古代這塊地方稱為迦南。希伯來人是當今猶太人的祖先。不過,在古代世界中,政治上希伯來人扮演了相對不太重要的角色,它的文明也沒有其它文明那麼顯赫了。

書中所介紹的部分中,我最喜歡希臘。環繞在周圍的是那美麗的愛琴海,浩大而不威嚴,温和而不柔媚,而那迷宮的悽慘故事也令人感到惋惜。拜倫也酷愛希臘文明,不僅到這裏遊歷,而且還在希臘和土耳其打仗的時候參加過志願軍。拜倫將希臘看成是文化祖國,可見希臘有多麼大的.影響力。希臘的悠閒位居第一。餘秋雨先生認為中國人悠閒不起來,不是物質條件不夠,而是腦子裏課題太多、使命太重。過度悠閒只會導致懶散,安逸的思想則會促成危難的滋生。但希臘終究給我們留下了絢麗燦爛的文化遺產,它們是希臘人的,也是全人類的無價瑰寶。《荷馬史詩》就是她最好的佐證。

當餘秋雨先生遇到有人在巴特農神廟前發放資料,向全世界的遊客呼籲,把巴特農神殿的精華雕刻從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請回來時,聯想到斯坦因等人當年取走敦煌文物,其中流露的是強烈的愛國情懷,使我讀的時候為之一振,它也教育了我要擅於學習。

巴基斯坦是另一個我喜歡的國家。她的國花是素馨花。素馨花外形極似茉莉,香味也極其濃郁。她雖是“花之最弱者”但也是伊斯蘭的男子表達對女子尊重的象徵。作者進入巴基斯坦時首先看到的是一間破舊的小屋,是巴基斯坦辦理過關手續用的,但速度相當快,而辦理人員也相當友好。同吳建國先生的相遇、在夜間行車的經歷也相當有趣,似乎這挺安逸的,可看到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的赤腳密如森林,又着實令人揪心,在艱難困苦中的堅強才是最值得別人敬佩。

作者整理一路感受時覺得反覆的征戰,不管是別人打自己,還是自己打別人,都是對文明的破壞。古代中國雖有徵戰,但只是文明的融合,文化的碰撞,所以也只有中華文化才能延續。這也啟示現代保護和平,也就是保護文化。

此次閲讀之旅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對外國文化有了一些瞭解。更重要的是:只有行走,才能瞭解。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3

《千年一歎》追其根源,它像是馬可波羅遊記一樣的日記,記錄的是餘秋雨四萬八千裏行程中的經歷,記錄了伊斯蘭文明、兩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

然而,生命總是在不斷前行,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切都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每每重拾,都會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就如他在《廢墟》中所説的,"我熱愛廢墟,又寄情於廢墟".多少個王朝,反反覆覆,一千年一回,留下的只有一陣陣歎息。輕輕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傳來,也從恆河畔邊傳來,當曾經的輝煌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開始遺忘,那陣歎息也只成了無奈,文明已經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了。他不畏"孤獨與艱險",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書寫了《千年一歎》。

"千年一歎,一歎千年",我是一個沒有長途旅行過的人,什麼名勝風景、文化古蹟、都沒有真正的體會過。雖然他語帶鋒芒被人稱作"毒舌",但他用"文字追述文明消逝的滄桑,用鏡頭記錄歷史遣落的懷抱。用一枝筆,記錄了10個國家的人文地理".讓我對"旅行"有了一種認識與期望。就如他所説,不僅僅是荒原,荒原下有斷壁殘垣。他將自己的恐懼掩蓋,甘願獨自去面對這一切。他站在那裏,沉浸在眼前的只有落寞的荒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一時。

於是冒險開始,抵達希臘時他所見的只有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閒散。乾淨。痛苦一定會被沉澱,沉澱成悠閒,悠閒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閒的襯墊。今天的希臘也就是在冷落中與世無爭,閒散自如。再到埃及,它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古文字無人能識,古文獻無人能懂,本體文明幾近湮滅,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而古巴比倫遺址的復原,更讓人語塞,他們剷平重建古城遺址,卻連帶着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也湮滅了。

"廢墟本應是進化的長鏈"而人們卻都要毫無保留的想要去剷除廢墟。不去面對廢墟,正視它,而是一遍又一遍去改變,因而讓他再一次的語塞了……"重建古羅馬角鬥場;去拋光的遠年古銅器;和去上塑宋版的圖書,因而,它們又有何價值而言那。聯想到自己,不正是這樣嗎?

不敢面對一切,缺乏悲劇意識,常常將自己藏在"屬於自己的那片小天地",遇到問題,不是想着去克服它,而總是想着去逃避。常以林黛玉自喻,雖有她那般的性情,卻沒有她那般的才情。文章永遠是那種小家碧玉型的風格。只有經歷過的,面對過的,你才能身臨其境。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淚。是餘秋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面對挫折,屈服是最無能的對白。他把苦心鑽研所得的歷史成果慷慨地分享給世人,不做作、不扭捏。曾經的天一閣居然如此輝煌、神祕。因而是他讓我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如果可以,我願意像餘秋雨一樣去旅行。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4

與《千年一歎》的首次接觸,是在N年前,當時是隻聞其名未見其貌,主觀臆斷為某文人古色古香的矯情。由於學習態度明顯不端正,當然就沒有附庸風雅。第二次接觸,是某朋友談起《文化苦旅》,談起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我貌似赧顏地意識到了自己的無知,急急地來了一頓“千年快餐”,嗦嗦咪嗦嗦,OK,簡介和目錄盡在掌握。第三次接觸,是在今年,看到香港中文大學推薦書單50本,《千年一歎》赫然出現在第6位,我決定要看看,看看它到底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

讀過之後,我開始認真地稱餘秋雨為先生。

書中,餘秋雨先生以一箇中國文化人的身份,用三個月的時間,踏上一個充滿驚險的古文明旅程:從希臘出發,南下埃及,再穿過中東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再走訪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十個國家,探索“人類文明的經絡系統”。我跟着先生走過太陽神廟,走過金字塔,走過所羅門石柱,走過底格里斯河,……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他的震驚傷感表露無遺:“人類文明的巨構崩坍得如此淒涼!”“衰草瓦礫,承載着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

由希臘而入,憂傷的情懷已起幕。遠古的愛琴海依舊在,公園前5世紀的遺蹟——石柱只剩下後來者的銘刻,邁錫尼的海倫早已隨戰爭而消逝,空留一個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遺址,可惜曾經的千古氣勢已成追憶,幸而,還有一個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聖火的氣息……

埃及,埃及文明是疑問最多的文明,是最難以解讀的文明,因為難以解讀,所以便難以傳承。所以,作者説“當法老們把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的時候,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慶幸,中國有個秦始皇,他讓中國的歷史活了下來。

以色列——怨氣聚集的國家。命運對猶太民族尤為不公,那麼多的災難接二連三地降落在他們頭上,多舛的命運已造就了他們堅強的的生存文化,但無論多麼堅強,耶路撒冷永遠都是他們內心的痛,一面哭牆見證了他們多難的歷史。

伊拉克——敏感的國家,因為有了全人類文明的母親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嚮往,雖然鐵絲網重重。原想由此探尋巴比倫文明的痕跡,然而,在巴格達博物館裏,作者只看見了一屋的空缺,文物早已大量進入了歐洲的博物館,連巴比倫遺蹟也被糟踐成一個低劣的現代模型,太新,也太粗糙。伊拉克遭受着國際懲罰,可是當我讀到孩童因禁運而沒有課本,不免一陣心酸。國際懲罰理由或許是正義的,但真正被懲罰的'總是那羣最無辜的人。

伊朗,居魯士陵墓成為作者瞭解伊朗史的開端。歷史上的伊朗不斷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後居然在重重的災難中成了伊斯蘭文化的一個重鎮,以獨特而緩慢的步伐,走進了現代。

巴基斯坦,“赤腳密如森林”,這個國家呈現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飾的驚人的整體性貧困。這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明淪落。

印度,嚮往以久的“恆河晨浴”,通過餘秋雨先生的筆,我卻徹底知道了那與美麗無關,卻是一場人類的悲劇。極端的貧困、極端的混亂、極端的骯髒讓作者早早告別阿育王與菩提樹,逃離了。

尼伯爾,這裏村落稀疏、房舍土樸、環境潔淨、空氣新鮮。這裏的人們雖然貧困,但很乾淨。總之這裏的一切更貼近自然,一種未被太多污染的自然。在這兒,作者得以靜靜地反思萬里歷程,為此番的文化考察畫下一個大大的感歎號。

餘秋雨先生這次非、歐、亞三洲之旅,所見到的幾大文明發祥地(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希伯來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文明——恆河文明)無一例外的都已衰落。從作者的這些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其實,甚至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們正在毀滅自己創造的文明。

“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

讀《千年一歎》,除了對這些遠去的文明唏噓不已、扼腕歎息覺得遺憾外,更多的是看到一種宏大,文明的宏大,還有慶幸,同樣是文明古國,同樣輝煌過,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時,我們中國卻奇蹟般的存活了下來,並且比較完整的保存了我們的文明。經過多次的文化碰撞,最後歸於統一。

當然,慶幸的同時也有一些反思——在我們高速發展經濟讓世界重新刮目相看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在一點點的失去。是不是有時候我們也要停下來等一等已被自己遠遠甩在後面的靈魂。我們的祖宗們相對完整地將中華文明傳承到了我們手中,而我們這一代人能否將其保存並且發揚光大繼續傳承下去呢?

祝願我最美最神聖的祖國母親,繁榮昌盛!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5

每每翻開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歎》,我的手就似乎摩挲到了文明的碎片,歷史的車轍。歷史是沉重而滄桑的,每次回顧都會感到心靈深處傳來一聲聲歎息:“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牆,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恆河邊的梵鍾在何方?”。當曾經的輝煌漸漸走向淡漠,當原本雄偉的建築在時間的摧殘下變成一片殘垣斷壁,當人們起先不再問津不再關注,那聲聲歎息變成了無奈,文明在漸漸衰落,歷史在漸漸褪色,跟隨餘秋雨先生一起,沿着古代人類文明的路基前行,我們卻發覺竟然有那麼多曾經顯赫一時的文明發源地如今卻戰壕密佈、荒草迷離、匪盜出沒。人類,原本是歷史文明的開創者,如今卻在親自毀掉自己的文明。希臘,這裏曾是歐洲文明的發樣地,如今卻只有狹小、陳舊和閒散的人民。乾淨的苦痛肯定會沉澱,沉澱成悠然,悠然是苦痛的補償,苦痛是悠然的襯墊。然而希臘人的過分閒散的生活方式是整個社會失去了精氣神,有很大一部分閒散走向了乏累、慵懶和木然。而希臘文明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奧林匹克精神,也在這種閒散中漸漸衰亡。埃及,開羅城的殘缺使曾經的輝煌已蕩然無存,而更令人感到悲傷的是那段輝煌至今已無法解讀,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和金字塔中可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樣子。猶如書中對金字塔的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到它如何到來。當法老將自己的遺體做成木乃伊時,埃及的歷史也成了木乃伊,靜靜地聳立在廣袤的撒哈拉沙漠上,每當黃沙吹起時,更教人感慨萬千。

兩河,童年童話的產生地,曾幻想着灰姑娘與王子在巴比倫的空中花園裏相遇、相知、相愛;曾幻想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除暴安良;曾幻想與中華文明齊齡的它也有一段厚厚的歷史!但現實很殘酷,鬥爭摧毀了它原本的高層文化,然後又剝奪了一個民族中最英勇的、最健康的生命,讓一羣老弱婦孺去承受種種荒唐。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片產生最早的以《漢莫拉比法典》為標記的法律文明的地方,如今是法律最行不通的地方!

印度的人口數量已經遠遠超出了它所能擔當的負荷:人口中有三成擺攤、一成乞討、六成傻站着;好像印度人更喜愛閒蕩在已經很擁擠的大街上。恆河恆久的失去了往日的聖潔與漂亮。多數黑壓壓的人全都泡在恆河裏,以為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癒,還有長時間擁塞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為這樣他們就可以將自己的骨灰撒入恆河。在恆河邊,所能看到的是,人的骯髒,人的醜陋,人的死亡,就這樣誇張的袒露,都可以毫無節制地釋放給他人,釋放給自然。惡濁的煙塵全都融入了晨露,恆河彼岸上方,隱隱隱約的紅日托出一輪旭日,沒有刺眼的光亮,只是寧靜上升。曾經輝煌一時的文明,如今卻以沉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然而原委是人類創建了文明,還是文明孕育了人類?從前的`文明發源地現在卻在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脆弱與無能為力。漫天飛揚的泥沙,赤腳如密林的失學兒童,眼神空洞的乞討者,這還是文明的產物麼?幾千年前文明從這裏起先,幾千年後文明從這裏已經走上了衰敗的道路。我們又用什麼去衡量所謂的文明程度呢?

文明是抽象的,面對金字塔,長城,我們可以説這是文明,面對《漢謨拉比法典》,我們可以説這是文明。但是,它們只能説是文明的產物,並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的外延太大了,大到可以將宇宙沉沒。時間的洪荒中,消逝了太多,只留給我們一些牢記歷史的廢墟。餘秋雨先生曾經寫過: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廢墟的大地是擁擠的。廢墟是時間的見證,見證了文明的由盛到衰,彷彿生命的輪迴。

踏破絢爛的歷史長空,眺望星輝裏斑駁的流光閃耀,千年的風霜,凍結了多少英雄傳聞,那古今橫貫的天地長線,串聯着生命最初的力氣,帶給人驚異,帶給人追憶,那歷史的浩繁畫卷,是永不老去的心靈天宇。幾千年的發展,幾千年的思索,幾千年的漫漫長路,文明一路走來,潤澤了我們,培育了我們,我們卻眼睜睜地看着它一步步走向消亡,我們有理由如此漠視文明麼?在看過了那麼多文明的隕落,我們不禁思索我們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但生生不息的緣由。每一個歷史文明消亡的緣由,中華民族都或多或少經驗過。但在歷經驗史的風霜後它依舊堅韌地矗立在世界的東方,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這同每一代炎黃子孫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密不行分,而在型時代的浪潮中,我們作為華夏的血脈更應當把我們五千的文明持續下去,讓它在歷史的海洋恆久閃耀着耀目的光線。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6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可能是每個中國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學習歷史的第一課,儘管那時候並不理解何為文明,老師或父母總會要求我們記住這句話,同時還要記住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詞語,同樣也理解不了這些國家在哪裏、有着怎樣的文明,只是死記了這麼一個概念,隨着我們慢慢長大,這個概念就牢牢地長在我們的意識之中,很少有人去懷疑和論證,如果不是做學問,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這樣這句話變成了我們的.一個基本常識。

在信息化空前發達的當代,提及文明古國,我想大多數人頭腦之中首先出現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極度繁榮的文化藝術,很容易聯想到亞里士多德、維納斯、奧林匹亞、金字塔、空中花園、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比照我們的歷史,很容易想到這些人物和情景,或許來源於我們對三皇五帝、孔孟、萬里長城、兵馬俑的熟識,這樣的聯想看上去是多麼的順其自然、合乎情理,進而聯想到當代,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些文明古國發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現代化國家,比中國的方方面面都更加進步。

然而,當我們認真讀完《千年一歎》,跟着餘秋雨老師從古希臘文明遺蹟開始,到古埃及文明遺蹟,到古巴比倫文明遺蹟,再到印度文明遺蹟,最終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國,我們就會改變很多伴隨我們很久的一些關於世界文明的認識,改變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很多問題。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7

千年一歎,看了這本書的前言就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想到了許多以前沒有想到的問題。餘秋雨與鳳凰衞視合作走完了一條比紅軍長征還艱難地路。老人可以因為走這條文化之路而放棄自己的工作、事業、家庭。所以我覺得這裏一定有老人一直所探究的文化奧祕。

就這樣,我幫着追隨老人筆跡的心理開始讀這本《千年一歎》。前言中所提到的他們穿越了一條十分危險的路,但是在書中的文字絲毫沒有表現的恐懼,也許這就是一位作家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吧。他們一路經過了許多文化的發源地,雖然如今已是一堆廢墟或是不復存在,但是這裏的文化卻永遠不會消失這裏發展出來的文化一直沿用至今。 他們的車輪碾壓過了希臘這樣的'文化發源地,也有以色列、巴基斯坦、約旦、伊拉克人們為了自己的信仰或利益而發動戰爭的戰地區,還有尼泊爾這種十分注重禮儀的小國,當然也有印度、中國這樣的文明古國。以前這裏是多麼輝煌的文明聖地,而現在卻成了戰爭頻發的危險地帶。這真是令人感歎啊!!

雖然我沒去過這些國家,對他們的習俗與生活不是很瞭解,但是看完餘秋雨老師這本書以後,我真的驚呆了。我的驚歎不僅是因為餘老師的寫作讓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是因為他描寫的很是真實,以至於讓我不敢相信他們的邋

遢,與相對過慢的生活節奏。他們不用向我們一樣每天工作x小時,也不用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只是散漫的活着。這讓我感想頗多:究竟是放棄功名利祿每天自由的活着,還是應該每天忙碌的像個機器一樣拼了命的去工作。其實不管怎麼着對我而言這都只是一個心態的問題。

想到文化發源地,我想到了自己偉大的祖國——中國。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如今唯一一個還存在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是十分多元化的。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中國的文化思想就開始向世界蔓延。例如:孔子的儒家文化,如今世界聞名;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家;韓非子向秦始皇推薦的法家;以及有墨子創建的嚴密的學術團體——墨家等等,等等。這些文化大多還沿用至今,讓外國人歎為觀止。這也使中國變成一個多元化的綜合大國揚名於世界。

這一路走來,讓我對外國的文化有了很多瞭解,也對一些以前的國家表示極度的惋惜。不過至少中華文明還存在,並且會繼續發展壯大。這讓我覺得很自豪,這本書能教會我們善待自己的祖國,不要隨隨便便的酒吧她否認了,畢竟她是養育了我們五千年的祖國。

老人能夠準確的預估經濟危機和恐怖組織發源地,在我看來也是和這次旅行有關的。最開始看前言的時候我還不太相信,但是讀完這書以後我就明白了,這條文化之路早已預知了人類後來所發生的一切。

但是我相信,這條文化之路所包含的信息遠遠不止這些,只有真正親身經歷過這次旅行的人才會明白這條文化之路里究竟藴含着多麼深奧的祕密。這也一定是餘老師想知道的。

看完餘老師的介紹,我開始崇拜起這位文學藝術的大師,羨慕他的思維方式。畢竟沒有多少人能夠完成這條文化之路,而餘老師也能為了文化獻身(因為敢不帶任何武器的情況下穿過戰爭多發地)所以才能夠完成這條傳奇般的旅途,雖然本書沒有華麗的語言修辭但是其中的知識和文化修養要比華麗的語言好的多。

所以我十分喜愛這本書,喜愛寫作風格、喜愛故事內容、更喜愛其中的文化,以及我所敬佩的餘秋雨老師。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8

餘秋雨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應該説是他的風格很適合我,可能他那種對現象理性的、客觀的分析就是個理科生的風格吧,所以我讀他的文字總能靜下心來,並且我也總能被他的文字所感動。

《千年一歎》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吧,寫的是從1999年底到2000年初和鳳凰衞視在幾大文明古國考察的歷程,被他們稱作是“千禧之旅”。在這本書裏面,作者面對了許多文明遺蹟的衰落和變遷,談到了很多文化方面的事情,讓我感觸頗深。在文章開頭的一張圖下面,有這樣的一句話:古文明的遺體已經冰冷。這句話確實很讓人心痛。這便是人類最輝煌的古文明,一種種輪着看過來,最後讓尋訪者成了一個站在街頭不知該説什麼才好的泥人。

首先是希臘,希臘的文明是需要從很早就説起的,這裏曾經有荷馬的'傑作、奧運會的輝煌,但是作者從第一篇文章開始,題目就顯得沉重——哀希臘。

文明之所以稱為文明,是與他的周際生態相比較而言的,因此,他註定要與野蠻和愚昧為鄰。可惜的是,一個雅典、一個邁錫尼,都無一例外地衰落了,就是常年的戰爭,拖垮了整個希臘的經濟。但是,儘管曾經有過衰敗,如今的希臘人卻有自己的人生觀。希臘人的生活確實是閒散的,我不敢説他們正確與否,我只是覺得有時候,人生要的不是常年為到老時能過上安逸的生活而奮鬥的日子,而是那種純粹地用自己青春的熱血和激情去創造、去拼搏並以此為樂的日子。我們的人生最後必然會從絢爛走向平淡,但平淡之時是否也需要一點回憶呢?就像我們的高中三年,如果所有人都只是為了最後能上一個好的大學而學習、而奮鬥的話,那麼説我們的高中生活就絕對不會有那麼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記憶了。其實高中可以説是我們最後的天堂了,因為到了大學之後,就有了許多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而不僅僅是考試這麼簡單的了。所以説,我一直覺得,生活就是要五彩繽紛,不光要做自己必須做的,還應該多體驗生活,畢竟“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嘛!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9

《千年一歎》是餘秋雨先生的力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一本日記。在千年之交的時候餘秋雨先生隨香港鳳凰衞視“千禧之旅”越野隊跋涉四萬公里,這本書完全記錄了四萬行程中的經歷。在書中作者以感傷、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美的語言,記錄了伊斯蘭文化,兩河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西伯利亞文明的衰落,並探討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對比中又逐漸找到了中華文明之所以延續的原因。

瞭解了各大文明古國,我看到了他們曾經的輝煌,但這些已經是過去,而我們中國卻奇蹟般地存活了下來,並且比較完整的保留了我們的文明。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是他們在古代文明與現在文明發生衝突時沒有及時採取好應對的措施,而中國造幾個世紀之後存活了下來,跟上了現狀的節拍,很好地融入了國際。我們至今仍可以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與秦始皇早早的統一文字,要歸功於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寫史書。

思索着我們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而生生不息,生機勃勃,因為中華文化是一種樸素的文化,是一種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文化,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正是這個本質,使它節省了很多精力,使生命一直延續下去,永遠生存着,永不滅亡。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塌?”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蹟就會做出各種不當的事。《千年一歎》正如歌詞彙總所寫:“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年輪滾滾塵飛揚,祖先託我們來拜訪。我是崑崙的雲,我是黃河的浪,我是鳳凰再飛翔。”讀着屈原、李白的詩歌,探尋着中東古文明的輝煌,撫慰者西亞古文化的傷痛,感受着南亞歷史的'喜怒憂傷,讓我們國家的文化變的更優秀。

在讀書的同時,我幾領略了沿途奇聞軼事,還有餘秋雨先生思辨的精神、對文明衰落的厚重情感,對當地貧窮落後的現狀痛惜,以及對當地人的愚昧、麻木的痛惜所感動。心裏不禁地為餘秋雨先生叫好,一本在世界最危險、最有人類文明滄桑的地方寫成的日記。

希臘的文明我一開始是並不瞭解的,讀完了此書就讓我瞭解了各大文明古國的歷史。埃及的土地大多數是沙漠,所以它應該是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感覺是神祕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彷彿埃及法老們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置上,讓無數人膜拜,神祕而古老。

我們要努力奮鬥,讓中華文化越來越優秀!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10

最近實驗小學組織老師們利用週末進行讀書充電的活動,一個月下來,我看了餘秋雨的《千年一歎》,這本書來自一本日記。它記錄了作者餘秋雨在前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衞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感慨很多。很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線,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餘秋雨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文章非常精煉,讀起來流暢、優雅,但貼近生活,思維新穎。他能把新的想法用最簡單的語句表達出來,而且總能被人接受。餘秋雨也算得上是個探險家,因為在這“千禧之旅”的路上,他們遇到許多驚心動魄的事,克服了重重困難,隨時都威脅着他們的生命。許多短路荒草迷離,戰壕密佈,土匪出沒,在中東的一些國家更是如此。掐一秒不知道後一秒會發生什麼,他們只知道一連串真實的故事:宗教極端分子在疾風中內殺死了幾十個衞國旅客,三十幾個警察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千禧之旅”的目的實際上是環遊世界的文明古國,領略人類文明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擇了希臘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徑除中國外的三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下面我僅就希臘和埃及談一下感受,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到達希臘時他們所見到的只是狹小、陳舊、道路擁擠和人民閒散。只有從被風化的古代遺址中看到一點文明古國的影子。照我看萊希臘人閒散的昇華方式有許多缺點,社會失去了精氣神,一部分閒散變成了精神貧窮。可見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難以與現代結合,最後只能被現代文明遺落。可悲。

説到埃及就不能不提恆河。但恆河清澈的河水,美麗的'風景早已不復存在,留下的只是渾濁的河水河岸邊“熱鬧”的景象。上游臨死洗澡,下游刷牙喝水。印度人認為恆河的水是生水,喝一口,有病治病,沒病養生,什麼傳染性皮膚病在水中泡一泡就好,所以的牛皮蘚、蕁麻症的人都用到恆河沐浴。還有的老人自己知道已經不行了,就叫家人把他們抬到恆河邊上,鋪一張席子,躺在地上等昇天。他們説“就算死也要死在恆河邊!”在那些人死後,會有專門的人堆好木堆,把屍體排好隊,一批一批的火化,人就這樣化為一縷輕煙了。

在看了這本書後,我真的由衷的感謝我們的祖先,為我們偉大的祖國而驕傲。早在秦始皇時便統一了文字,使得中國歷史活了下來,不象埃及的歷史,變成了“木乃伊”,現在的人們面對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卻完全不懂何意;而一部印度的普通曆史,卻也要中國人的著作來填補和修訂。我國五千年的文化歷經千辛,卻也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而不像兩河流域許多國家,只剩下了一些頹垣殘壁和一段辛酸的回憶。我可以自豪地説“中華民族是個非常了不起的民族”!誰説過去的文明古國不能成為今日的世界強國。愛我們的祖國吧!希望它永遠繁榮富強。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11

從歐洲至埃及,再穿越危機四伏,戰火不斷的中東、貧窮的印度,這樣的事恐怕沒有幾個人敢做,敢做的人中恐怕沒有幾個能成功。然而我們尊敬的一位中國學者做到了,而且不是作為探險者,而是以文明的朝聖者的身份,對人類文明發祥地的過去和未來進行了探究和思考,將每一天的心得整理成了一本書。這位學者,便是餘秋雨;這本書,叫做《千年一歎》。

我一直對古文明饒有興趣,可惜沒有機會和勇氣去親臨實地。而這本書正給了我一個直面它們的前世今生的機會。翻過每一頁中藴含着的希望、辛酸、無助,“千年一歎”的含義漸趨清晰。那些曾經盛極一時的文明看起來堅不可摧,卻在千千萬萬個苦難中沉睡了。為什麼?最大的原因還是人類自己啊!看看猶太人吧,如此堅定而有智慧的民族,卻遭受歧視和奴役,四海為家,在近代又遭到了法西斯的瘋狂屠殺,作者在書中委婉地問:為什麼上天待這個民族如此不公?其實真正應該反省的是我們自己。作者在文中提到耶路撒冷被挖地三尺;幼發拉底河被掘開,伊拉克古城就這樣消失在洪水中;巴比倫被征服後,土地上被灑下鹽和荊棘的種子……文明在殘殺和吞併中消逝、中斷,留給後人無盡的失落和遺憾。文明的衝突今天仍在繼續,時隔數百年,中東、北非等地發展的契機仍在慢慢被熊熊戰火所吞噬,許多人在為和平吶喊,然而人們何時能學會剋制本性,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手足?否則現在的文明也會消失,成為奄奄一息供後人憑弔的一片悲愴。

這本書中並沒有具體寫到中國,但閲讀中我無數次聯想到中國。勤勞聰明的中國人創造過舉世矚目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的大河,不管是波濤滾滾還是細流涓涓,總算是保存了下來,這一切確是我們值得慶幸的。然而,在新紀元,我們的千年文明將面臨嶄新挑戰。“文明的最大敵人不是戰爭,而是遺忘。”一語中的。猶太人雖歷盡艱辛,但信仰堅定,從沒有忘記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鄉,因而在夾縫中生存,在重重壓力中建立了國家,保存了民族的.薪火。這樣的民族,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中華民族也有着千年的文化積澱,其中包含着精神、思想的精華,今天的我們一定要傳承。琴棋書畫,這些源遠流長的技藝傳到今天,可以説是奇蹟,是我們驕傲的資本。至於糟粕、落後的思想,則不要害怕去更正它,甚至摒棄它,只有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我們才能向着復興之路奔跑起來。現在西方文化橫掃世界,在這樣的洪流中,我們除了積極吸收西方先進文化技術外,更要小心的保留我們自己的東西。崇洋可得進步,媚外絕不可取。

這本書當然遠不止這些。文明又豈能是寥寥數篇就可以道盡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切實感覺到文明的偉大和脆弱,至於餘老先生,這位用足跡開闢荊棘,為後人奠基的行者,當然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12

《千年一歎》為餘秋雨所著,作者非常有名氣,抱着好奇和崇敬讀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實際是一本每日艱苦旅行之間的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多公里,不畏艱辛甚至是冒着生命的危險,到達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最後又回到中國,幾乎整個亞歐大陸古文明,把希臘神話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衝突,侯賽因的陵寢,漢謨拉比法典的價值和泰姬陵的聖潔娓娓道來,記錄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所想。

閲讀《千年一歎》,作者餘秋雨帶我們一起領略文明古國的遺址,慨歎人類文明的精華,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其中既有歡愉和敬仰,同時也承受着這些輝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所帶來的震撼。從古至今,希臘有着濃厚的文化氣息,遺憾的是,作者看到並記錄了希臘的狹小、陳舊和人民的閒散,談到希臘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沒落,並分析衰落的原因:一是雅典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內耗;二是內憂外患,又不斷遠征,希臘始終沒有成立一個統一的集權國家。埃及昔日的輝煌,幾經割斷,作者痛心古文字現已無人能識,導致珍貴古文獻也無人能懂,對金字塔充滿了疑問!作者惋惜古巴比倫剷平重建古城遺址,同時也將那份強烈的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也給泯滅了。文明的衰敗也直接導致了當地人民的'貧困,在伊拉克,祖先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文字的人,但作者看到的現實是太多太多的兒童失學、衣衫襤褸在街上勞作,即使在最好的小學,孩子們上體育課踢的球也是完全沒彈力、裂了縫的硬塑料球;在兒童醫院缺醫少藥……在印度孕育古文明、被譽為母親河的恆河邊,作者再次被“恆河晨浴”所震驚,無數黑乎乎的人全都泡在河水裏,因寒冷而顫抖,以為這樣就可以將病痛治癒,還有在河邊等死的人,因為這樣他們死後免費被火化、自己的骨灰被撒入恆河;岸邊的焚燒惡臭撲鼻。

在文末,作者到達了尼泊爾,感歎世界各國的文明人都喜歡來這裏,不是為尋訪古蹟,而是來沉浸自然;並總結到中國文化在最高層面上是一種做減法的文化,是一種嚮往簡單和自然的文化。

作者考察了那麼多古文明遺址,一直在與中華文化對比,在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只有中華文明,概括有五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仰仗於地理環境的阻隔,避開了古文明之間的互徵互毀;二是仰仗於文明的體量,避免了小體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仰仗於統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統,避免瞭解讀的分割、封閉和中斷;四是仰仗於實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極端主義;五是仰仗於科舉制度,既避免了社會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記。

《千年一歎》讀後久久不能平靜,更加為中華文明而自豪,也更加理性思考和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發展。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13

不經意間的,翻開它,因為它的不同尋常——千年一歎。厚密的書頁,塵封的書房的書櫃,抽出這本承載歷史的教材書。

看餘秋雨的書,往往能在不經意中給人以某種心靈的震撼。這本旅遊日記,記錄了作者跋涉四萬公里,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經歷。希臘、埃及、約旦、印度等古國的古文明,從輝煌到勢微,從勢微到衰敗,到沒落, 創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文明在鐵戟長刀下衰落了。極度的貧窮與落後。極度的愚昧與無知。文明與野蠻只有一步之差。文明的發源地,是最早開始使用文字的地方,現在卻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絕妙的諷刺……

波斯文明;希伯來文明;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巴比倫文明……現在只剩下了一堆堆廢墟,廢墟伴隨着他們的文明一起埋葬。可以看出,文明的毀滅往往伴隨着血腥的戰爭。我們應該爭取和平反對戰爭,這是我們應該持有的觀點。吉普車的車車輪緊貼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過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這是在探險?這是在玩命!

千年走一回,卻有陣歎息傳來。輕輕的,緩緩的,從那遙遠的愛琴海面傳來,從法老的金字塔中傳來,從那兩河流域茂密的蘆葦叢中傳來,也從那恆河畔邊傳來。是誰?是誰的悲歎?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們的民族與靈魂?當輝煌已成了寂寞,當神廟已經破殘,當人們已經開始了遺忘,那陣歎息也只成了無奈。

文明已經衰落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歎,人類又投身於新的歷史。我們在總結,在回憶,在悲祭我們的祖先。隨後毅然走上腳下的路,順着他們的腳印一步步走下去歷史,每每想起,總會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滄桑感。多少個王朝,多少個輪迴,反反覆覆,滾滾而來。面對歷史的'潮流,我一時間竟手足無措。

俯瞰整個中原大地。傾聽這神州大地的呼聲,觸摸這個古國蒼老的靈魂。讓我同這個民族一起流淚,讓我感受奔流不息歷史長河。歷史與山河同在,千年不倒。我們需要開拓自己的視野,因為世界是精彩的,同時也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因為我們擁有的是寶貴的。我們的人生相對於人類的發展是短暫的,有些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消失,而有些人卻留下了痕跡,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以後,我們現在的經歷可能會很快被淹沒,後人可能不在會記起我們,但我們的確應該為後人留下些什麼,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

《千年一歎》粗看它是作者遊歷多國的日記,但在深層次它不僅能夠帶給我們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時也帶給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促使我們對自己進行反思。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14

《千年一歎》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我們甘願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應對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撫摸它們的傷痕。”這句話是自序中的一段話,從世界各地最後回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並不是什麼現代化的都市,車輪碾過的也僅僅只是一些讓我們感覺似乎很古老的地方。然而我又看見了希臘給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海或是作為希臘象徵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語形容。希臘的禮貌是健康的、閒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後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為這種獨特的生活節奏感到一種搞笑。可惜的是,這種禮貌要衰落了,因為它過於閒散,過於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彷彿是一種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是神祕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向所做的只是守着這些東西罷了。如果説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繫的感覺的話,那麼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想的興致,彷彿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築便什麼都沒有了。

作為那些古老禮貌的後代我們又做了些什麼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火一遍一遍的摧殘着那些已經殘剩無幾的建築,在埃及,凱撒的焚書和羅馬教皇的禁異教使得那些能夠揭開金字塔奧祕的古文字無人能讀,在伊拉克,“復原”的巴比倫古城毫無原有的滄桑,無法讓人肅然起敬……因為戰爭,因為時代,因為政治,因為功利,那些原先就應流傳千年的建築、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盡了。那麼,我不禁感到疑惑,幾千年以後,我們的後代又該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禮貌呢?那些已經無人解讀的文字我們的後輩能夠讀懂嗎?那些老早殘破的建築我們的後輩又能重新複製嗎?

我們至今仍能夠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於秦始皇早早的就統一了文字,要歸功於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撰寫史書,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禮貌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蹟就會留下“到此一遊”的“見證”,古建築成了發展旅遊業的最好工具,太多太多的商業化元素佔據了那些古舊建築所散發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禮貌氣息。“更重要的是,此刻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禮貌,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複多數古代禮貌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着這種疑問。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歎的名字吧!正是這樣長城在哀歎,泰姬陵在哀歎,黃河在哀歎……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禮貌,去教給我的後輩,去告訴他們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才會有我們光輝的此刻。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15

《千年一歎》餘秋雨的一本書,我讀過先生的《文化苦旅》,《文化苦旅》給我啟發很大,也受益很大。總感覺大師級的水平就是高。作者很有名氣,就抱着好奇的心態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公里,尋找人類古代文明的經歷,給我的感覺是苦中帶甜。本書採用遊記的形式,但給人的感覺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日記,在讀書的同時,本書時時給讀者傳遞這樣一些問題,希臘、埃及、約旦、印度等古國都曾經有過輝煌的古文明,從輝煌到勢微,從勢微到衰敗,到沒落,而我們中華文明卻避免了整體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我們讀者對此應持有何種觀點,我們讀者應該如何去面對等等。

看完這本書以後,我深深為自己作為一箇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中華文明感到驕傲。從作者的這些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創造文明的是人類,毀滅文明的也是人類。其實,甚至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們正在毀滅自己創造的文明,我們在作者遊歷文明古國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毀滅往往伴隨着血腥的戰爭。為了保證人類文明的健康發展,和平是我們需要的,戰爭是我們應該唾棄的。所以我們應該爭取和平和反對戰爭,這是我們一直持有的觀點。

這些天讀千年一歎,更是耳目一新,本書使我從國內走到了國外,對於國外部分古禮貌史蹟有了新的瞭解,作者行程數萬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禮貌古蹟,這就應説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尋找人類古代禮貌的路基時,卻發現竟然有那麼多路段荒草迷離、戰壕密佈、盜匪出沒。吉普車的車車輪緊貼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過去,完全不明白下一公里會遇到什麼,所明白的只是一串串真實的恐怖故事:那裏,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在幾分鐘內就射殺了數十名外國旅行者;那裏,近兩個月就有三批外國人質被反政府武裝綁架;再往前,三十幾名警察剛剛被販毒集團殺害……

讀着,讀着,感覺着恐怖滿眼;讀着,讀着,感覺着危險又危險;這是在探險,這是在玩命;文化苦旅不僅僅限於苦了,到達了玩命的地步;時刻都潛在着危機,時刻都經受着考驗;在經過了這漫長的苦旅歲月之後,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反思。任何一項禮貌成果的發佈,都是在經過了幾番寒徹苦之後才會得來,明白這些我們才會去珍惜的。明白後才曉得天上不會掉餡餅的,如果有也是有毒的。

千年一歎,是對新世紀的獻禮,也是對逝去的舊世紀的挑戰。是對世界禮貌史的探索,也是對世界禮貌史的發展。

針對於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的有關於人類文明的問題,看起來與我們個人沒有太大的關係,其實不然,作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員,我們有義務去儘自己的力量去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而努力。而真正把這些義務落到實處,就需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工作,去為這些“大”問題盡力貢獻自己的“小”努力。

餘秋雨《千年一歎》讀後感 16

這場千禧之旅始於希臘,終於尼泊爾,喜馬拉雅雪山腳下。旅行的目的,即是考察文明。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希伯來文明,波斯文明,恆河文明......它們都燦爛過,也都已衰落。

幾大文明都證明了這一點。它們應該屬於人類最古老的文明,甚至早於中華文明,可是無一逃過這個魔咒。原本是它們佔有先機,更有可能傳播發揚,通向永恆。

可是它們都失敗了。畢竟,枯萎才屬於正常。作者在書中寫道很多枯萎的原因,“各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我沒有細細研究過這些文明的歷史,也不很懂各個文明以什麼為中心,這些具體原因對我來説,並不重要。它們無一例外的衰落,是不是説明了它們本身的缺陷?

千年一歎,這中間歎的到底是文明崇高的那一部分,還是在歎導致它枯萎的缺陷?如果是缺陷的'那一部分,實在不值得。因為枯萎屬於正常。

一個文明如果想要快速繁榮擴大,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手段。雖然殘暴血腥,但確確實實是最高效的文化交流,融合,征服的方式。而這必然會遭到反抗,由於文明本身的不成熟不完美,一個小小的缺陷便會引起整個文明的坍塌,隨後就是被替代。有舊文明的枯萎,就會有新文明開始它的統治。新舊必將更替,因此枯萎屬於正常。

其實想要不枯萎也有辦法,那就是包容。它不會太過野心勃勃急着征服一切。它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自信,卻不會極端。永遠温和,永遠中庸,不斷刪去雜質,適應大環境。它會選擇和平。就像作者提到的,中華文明便是這樣“保存了生命”。

鮮活的方式是不斷的進化,這意味着捨去了很多文明中原本的東西。即便是幼稚,有缺陷的那一部分,換一種角度來説,這算不算另一種枯萎?優化後的文明還是這個文明嗎?文明自身的更替,和文明之間的更替,這其中的差別又是什麼?

或許是文明自身更替更容易留下核心的那一部分,但是誰又能説清已衰落的文明什麼都沒留下?一個文明的形成是否會受到其他文明的影響?千年歲月的盪滌對一個文明的核心又有多少影響?

有太多因素決定了一個文明。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明,放在宏觀中什麼都不是。一切存在都是異數。宇宙的形成是個異數,在大爆炸後的一秒,如果膨脹速率再小十億億分之一,宇宙就會重新塌縮;地球的存在是個異數,它因為地磁場,才得以留下大氣層;生命的出現更是異數;智慧生物的出現實在只能歸功於幸運。所有都太脆弱,文明也是。只有無數條件都滿足的時候,文明才能延續下去,一點點的瑕疵,足以使它枯萎。這是何等的嚴苛。

最初我只以為,一個文明的產生必有它的理由,卻忽略了它的枯萎,也一定有理由,存在即意味着合理。

至於我們能做的,無非就是用心維護這般脆弱的文明,讓它存在的久一點再久一點,把多餘的全部捨去。不以武力強迫,而是以文明本身的智慧去征服。這或許很慢,但是和平,是一個智慧文明最基本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