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優選7篇]

《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優選7篇]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7W 次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優選7篇]

《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 篇1

在20xx年8月我買了這本書,但至今才算看完,因為當時並不算大的我,只願意去看這本“神書”中的最精彩部分,對主人公甚至有種崇拜感,但慢慢地,我有了一個巨大的疑問,那就是“到底是什麼給了他無窮的動力於驚人的能量”是冷靜思考分析形勢的能力?是他的勇氣?毅力?似乎都是對的,然而,令我不解的是,比魯濱遜更有這些特點的人不在少數,但從未耳聞現實中的“魯濱遜”,這到底是為什麼?在一次次的思考中,書中不斷出現的“上帝、聖經”給了我靈感,問題的答案似乎只有一個,主人公相信上帝的存在於對他的庇護,在惡境中仍能將自己的能量最大化,反之,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即使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在精神沒有寄託的情況下,面對考驗,本領能學以致用嗎?這樣看來,荼毒了多少科學巨人的基督教,倒還有點用處。那為何科學家們大多不信教卻能夠成就大業呢?這個理論好像行不通了,其實不然,只是因為,科學家們信仰的是他們心中的科學真理。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的理想昇華為一種信仰,那麼這種信仰帶給我們的力量絕對不止世界三大宗教,是不可摧毀的力量!

雖説信仰是重要的,但平時的積累絕不可或缺。在魯濱遜初到荒島時,他的平生積累都用了起來,首先,他用數學知識確定了自己的方位,算出了時間;又用了一些木匠的技術,做成木排,才得以將在大船上的許多之後對他的極其重要的物品運到岸上;之後他又憑藉槍法,打下了不少獵物,緩解了麪包的短缺;此外它還研究出防止鳥類危害田野的方法又製造了那艘儘管無法下水的獨木舟,而最令人難忘的是,他憑藉出海前的積累,竟做成了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如桌子、鍋等。所有的這些,產生了一個看似荒唐的結論:他還過的不錯。這樣看來,一個人倘若在現實生活中極為孤立,只願獨自生活,卻沒有在集體生活中練就過硬的本領,這是自然規律鎖不容允許的!魯濱遜成功生存絕非只靠臨時來的勇氣、毅力,更多的是出海前的積累!

(下面引用兩段原文)

“……這樣,為了不讓他們知道我就是總督,我現在是以另一個人的省份出現,並不時地向他們提到總督、駐軍和城堡等問題……”

“……我還特地從英國帶來了一個木匠和一個鐵匠,讓他們留下來幫助我的臣民,此外,我把島上的'土地分成若干份給他們,而小島的產權卻歸我所有,他們只是根據各自的要求,擁有一份土地的使用權……”

在古代中國,有讀書人信仰的儒家聖賢之道,有五千年的文化積累,當然達到了前面所述主人公成功的兩個原因:信仰與積累,然而,東西方文明差距巨大,終究是觀念的不同。“強而不欺,威而不霸”是中國的傳統,然而在一代偉大的航海家鄭和於今印度科澤科德逝世六十多年後,一個叫做達·伽馬的人也到了那兒,他的人在得知那兒的巨大財富後,樹上木樁,宣佈這裏屬於他們----葡萄牙的領地,瘋狂掠奪當地的資源,給原本手中是黃金的土著人只留下了《聖經》(在非洲);在美洲,殖民者屠殺了無數印第安人;在非洲,殖民者的瓜分使非洲絕大多數國家的領土邊界以經緯線來劃定而今都是直線,這就是殖民主義。

而在這本書作者生活的17世紀末期至18世紀中葉,正是跨大西洋殖民主義貿易日益發達之時,作者將這種思想加至在主人公身上,因此,才會出現引用原文的兩段的情況了。此先它們使我義憤填膺,主人公不過是一個流浪者,卻在幾十年後將接納自己的小島據為己有,更有到哪都依仗武力的強大與鄙視土著文化的心態,是把自己當做上帝懲罰粗俗食人部落的利器,而毫不尊重當地人的“民主”與“主權”,然而,這種殖民思想只能在短時間內作威作福,但一方面,主人公表面鄙夷那些土著人,但當他們的腳印突然出現在他【的面前是,他“像只兔子似的跑回了窩”十分害怕。可見這種思想是欺軟怕硬的,是站不住腳的。果然,在原著中,當主人公第三次回去時,居民們分成幾派爭權奪利,絲毫不把主人公放在眼裏,他已是名義上的統治者了,所以,這種“殖民政府”的根基並不牢固,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笑道最後!

《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 篇2

今年暑假,我讀完了《魯濱孫漂流記》。當我意猶未盡的翻過最後一頁,一個高大、挺拔的身影浮現在我的眼前令我輾轉反側……

這篇小説情節曲折,跌宕起伏。他講述了主人公神奇的航海經歷。年輕的主人公魯濱孫不滿足於殷實、安穩的家庭生活,自小便有遨遊世界的遠大志向。在一次出海中,魯濱孫的船途中遇到風暴,船上所有人都遭遇不幸,唯獨他一人倖存。他被漂到一個孤島上,在島上開始了他與世隔絕的野人生活。二十四年後,魯濱孫拯救了野人“星期五”。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和頑強的生存精神克服了種種困難,建立了自己的王園樂園。最後,他幫助英國船長平定了叛亂的水手,並如願以償搭船長的船返回故土。

讀了這本書,我心潮澎湃,一個平凡的人,怎能在離開了社會,沒有生活必需品,也沒有儲備糧食而在絕望島上僅用幾支槍、一些數得清的.大米小麥,甚至一些必需品都沒有而生存二十八年呢!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可事實證明,魯濱孫不僅辦到了,而且有滋有味的擁有自己的王國。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卻直”魯濱遜身上有一種精神,那就是無論多大困難,他對任何事情都不輕言放棄。1659年9月30日,他第一天上岸,可憐的是他衣食既無着落又無處安身,沒有武器,沒有獲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路一條,不是被野獸吃掉,被野人飽腹,就是被餓死。當夜幕降臨,他更擔心被野獸吃掉,只好睡在一棵樹上……當時他一想到自己被困在沒有人煙的孤島上,就像被判處無期徒刑一樣,他便悲痛欲絕。但他本身的那股不服輸的韌勁有不斷告訴他不要輕言説不。他僅僅為自己的悲慘遭遇難過了一整天,就吹起了他的戰鬥號角。他從當年的10月1日到24日幾乎每天都要上到被衝到岸邊的大船,搬下他能搬動的所有東西……。當然,他也有脆弱的時候,他曾在無藥而發高燒時充滿恐懼和痛苦;這時,他沒有絕望,也沒有一味地等待上帝拯救自己,而是積極的開始自救。他利用簡單的煙葉、水和少量的甘蔗酒等食品,做成了一種可以吃的東西。他一連幾天四肢無力,但他堅持到底,反覆嘗試,他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他的病慢慢的好了……我想,他沒有在雅茅斯港外的錨地中淹死。沒有在非洲海岸被野獸吃掉。沒有…。。這些都與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密不可分。

他的耐心與勤勞也非常人能媲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他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以樂觀的態度開始了第三年的生活。這一年他過着充實而又有規律的生活。耐心和勞動使他完成了大量的工作。他先是靠幾支鳥槍打獵度日,後來他沒有偷懶。為了能生活得更好。不但自己馴養禽獸,種植小麥、稻穀、葡萄……還自己製作衣服,自己治病。甚至還自己做出了木桌。罈子,碗碟等大量生活用品。就這樣他在島上不僅擁有養牧場,種植園,而且擁有一件鄉間別墅和一棟海邊洋房。他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來滋潤了生活,使自己的日子過得更加絢麗多彩。我不由得想起我自己了,對我而言,從來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遇到一點困境就退縮,更別説什麼長遠打算,平時完成了老師佈置的作業就從來不去想到為了明天多點預習,多點涉獵……到如今,才深深地感到自己都是如此的拙劣、渺小……

一個人不親身經歷更惡略的環境,就永遠不知道自己原來所處的環境是多麼優越;不落到山窮水盡的地步,就不知道自己原有的一切是多麼的寶貴。今天,我只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自本性深處的不屈和鬥志被喚醒了,我終於懂得這一切都體現着生命的價值。我們生活的道路還很長很長,以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並且克服重重困難,是魯濱孫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回答:無論處於何等惡劣的環境,面對困難只要有耐心、肯努力的勇敢迎戰,最後終將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的心海猶如璀璨的星空,豁然開朗。不知不覺,我的嘴角漾起了一絲微笑……

《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 篇3

在這個寒假,我有幸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是由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在59歲時寫成的,它享有第一部現實主義長篇小説的頭銜。此書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敍事語言通俗易懂,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好作品。

《魯濱遜漂流記》是一部家喻户曉的現實主義回憶錄式冒險小説,是18世紀時笛福受一個蘇格蘭水手海上遇險的故事寫成的。書中塑造了一個勇於面對自然挑戰的人——魯濱遜·克魯索。他不屑守成,三番五次地拋開小康家庭,出海探險。在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後,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力量,修築住所,耕種糧食,養殖家畜,製造器具,縫紉服裝,把荒島建成了“世外桃源”。他在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之久,創造了生存的奇蹟。在長達二十八年的生活中,魯濱遜遇到並解救了“星期五”,還把他收為僕人。第二十八年,一艘從英國出發的船駛過這做荒島,魯濱遜幫助船長制服叛亂的水手,經過半年的時間,返回祖國。

翻開書的第一頁,“以此書奉獻給那些時時處處依賴父母,依賴學校的青少年朋友們”這樣一句話就映入我的眼簾。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而言,這無可厚非是我們絕大多數青少年的缺點。但又有多少人心甘情願地承認這點呢?恐怕是寥寥無幾。我們也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更好。可週圍的人為什麼總喜歡給我們帶上這樣一頂“帽子”呢?

從翻書開的第一頁開始,就給我留下了如此的感覺。再往下讀,直至我鄭重地翻開最後的一頁書篇,讀完了這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不得不承認,我的的確確地被震撼了,那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還有靈魂的震動。一個個假設縈繞於心。如果遭遇海難,漂流荒島的人是我,那麼我會像魯濱遜那樣與大自然頑強地抗爭嗎?不,一定不會的,我想。如果真的遭遇到那樣的情形,我絕對沒有勇氣去挑戰那種充滿了荊棘與困難的生活。當獨自一人置身荒島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那種孤獨和無助可以令人想象。雖然在命運中,魯濱遜躲過了被淹死的浩劫,但是卻漂流到了一座荒島之上。在多種不利生存的情形下,他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可見他的內心世界是多麼的堅強。

由此,我們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當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時,我們會像魯濱遜那樣因時順便嗎?當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伴開宴會時,我會像他那樣勇敢地站起來,單槍匹馬地同他們搏鬥嗎?我想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會是否定的`。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人會本能地躲開危險,這無疑是一種墮落和軟弱無能的表現。而魯濱遜呢?他是勇敢地站了出來,解救了“星期五”。

不錯,魯濱遜是一個勇敢的實踐者,是一名真正的勇者。羅教·柯迪説過:“死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拿出勇氣活下去才是勇敢。”魯迅説過:“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在遭遇海難,漂流荒島後,魯濱遜完全是處於逆境當中。可他對生命的態度沒有絲毫的玩世不恭,而是那麼的一絲不苟。這不禁使我想到了殷謙在雜文集《畫骨》中的一句話:“無論生存環境多麼嚴峻,又無論災難的威脅有多麼可怕,人都不要也不能喪失信心,要意識到就算身在逆境中,而我們是人類,我們就應該把自己看成能阻擋一切艱難困苦的高貴的英雄,要將這些困境當做確證自己尊嚴的挑戰,要把這些威脅視為考驗自己高貴的人性,更要把這些困境和威脅當做賦予自己的生活和命運以意義的新機遇。”莎士比亞在《裘力斯·凱撒》中提到:“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經死過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由此可見,“勇”對一個人來説是多麼的可貴。

回到現實,從呱呱落地開始,家庭、學校早已為我們鋪好了一條康莊大道。一年又一年,我無不是在這條平坦的路上心安理得地走過。相對魯濱遜的生活而言,完全是天壤之別。但我們還是不時地抱怨,可謂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説,只有失去了,才會懂得去珍惜。

從翻開到合上書,留給我最多震撼的,是魯濱遜超出常人般的勇氣。在《魯濱遜漂流記》裏,我讀到的是一個奮鬥者拼搏的心聲,看到的是一個開拓者奮鬥的足跡。

《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 篇4

這是一個看似渺小的人類向所謂命運的挑戰,這是一個固執而堅忍不拔的靈魂與自然抗爭,這是一本給予我無限幻想和振奮我心的書——《魯賓遜漂流記》。

魯賓遜,出生於中產階級,屬於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然他不滿足於現狀、不甘於碌碌無為,竟捨棄安逸舒適的平庸生活,出海遠航。我不禁讚歎起魯賓遜的雄心勃勃、志存高遠。設問能有勇氣放棄安逸而去遵從內心的召喚、挑戰命運的人能有幾個?魯賓遜的膽量和志氣着實讓我欽佩不已。他敢於衝破現狀,敢於和所謂的命運抗衡。他並沒有安享富貴,而是願意遵從自己內心的渴望,去追逐自己的夢想。魯賓遜的爽快和志氣,他對於自己的夢想的執着、對於外界的好奇和膽量,願意自己去打拼的勇氣……哪一點不值得我去讚歎和學習?身在温室的花朵,更應該具備他的這種品質。

然而初次航海便遭遇不測,魯賓遜一船人幾乎全部遇難,僅魯賓遜一人僥倖漂上一孤島,苟且殘存。待他甦醒,發現這孤島一片荒蕪,自己又一無所有。但是魯賓遜並沒有我想象般絕望自棄,喪失希望、枯坐等死:他在慟哭之後迅速打起精神,在船的殘骸中尋找可供給其使用的物品,並且在荒蕪的孤島上尋找安身之處。他的堅強和鎮靜讓我吃驚,更讓我欽佩:無論多大的'災難降臨,他都可以迅速從打擊中恢復過來。因為他並沒有在意於逆境帶給他的痛苦和創傷,而是努力尋找擺脱和自救的方法。面對如此慘烈的災難,魯賓遜可以那麼快地振作,那麼在學習上遇到一點點小小困難就棄之而去的我,是不是應該汗顏呢?這些小小的挫折比起魯賓遜所遭遇的,那麼微小不值得一提。而可笑的我面對時的態度,遠遠不及他那般堅強和冷靜!

再説在孤島求生初期,魯賓遜的“家”幾次被風雨破壞抑或是自然損敗,一次甚至是在主任尚未出門時塌方!看着好容易修築好的“家”就這樣搖搖欲墜、險些毀於一旦,如果是我,必定會選擇放棄,會因“天不作美”而絕望。然而他不同於我。他懷着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次次將“家”修補,一次次改進和完善自己的家園,甚至有點樂此不疲。這實在讓我為自己對魯賓遜所作所為的揣測而汗顏,敢情我的想法真是太幼稚了!敢問這般毅力能有幾?只有有毅力的人,方可戰勝逆境,撥開烏雲見太陽啊。

當魯賓遜安頓自己的安身之處後,他便開始潛心於家中的傢俱的打製、鍋碗瓢盆的燒製,甚至是對於羊、狗和鸚鵡的飼養、葡萄等水果的儲蓄。他願意花上很多天去耐心地捉摸、研究怎樣燒製一個缸,也願意屢次推翻重做直到終於做成一把像模像樣的椅子。也許在孤島上時間的確無法衡量,但是魯賓遜的耐性和努力盡善盡美的品質仍舊是值得我去學習去感動的。他凡事力求完美,相當專注,會“鑽”會思考,且做的時候相當有耐性,不怕屢次重來,不怕“毀壞”自己辛苦幾天的勞動成果。而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能有魯賓遜的認真麼?能做到他的力求完美麼?能像他一樣“鑽”麼?尤其是在理科方面,總是瞭解皮毛就洋洋得意,有沒有試着“鑽”一番,耐性去解決一些看起來很複雜的題目呢?捫心自問,我沒有過。

最後看到魯賓遜的另一番品質。在他得救以後,他一躍成為一個大富翁。他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計較父親留給他的財產的去向,而是當下拿出一筆為數不小的錢贈與幫助過他的人,作為感恩。他不是那個在孤島上打敗土着的英雄魯賓遜,他是一個心懷感恩的後輩。而且他的心依舊不滿足於現狀,他依舊嚮往外界的世界,他不論多少歲數依舊用於追逐自己的夢想——仍舊“生命不息,冒險不止”。魯賓遜的冒險沒有結束,書的結尾給了我一種全新的感覺。魯賓遜不僅僅是一個鐵血男兒,不僅僅是那個特殊時代的有一定侷限性的人物。我以為他有夢想,他執着,他勇敢,他堅強,他會感恩。他的身上有很多優秀的品質值得我去學習。看完魯賓遜的一段冒險,我猶如經歷了一次洗滌。這本好書,每一次看都會有新的感悟,伴我走向更遠的地方。

《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 篇5

《魯賓遜漂流記》講述了魯賓遜為了出去,乘了船。可意外就在此降臨了。魯賓遜在路途中遇上了大風,船隻也被海浪打翻了,就連船上的所有男女老少都被淹沒在那洶湧的海浪裏了。只有他一個人活了下來。

他被大風大浪衝進了一座荒無人煙的島上。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話,我一定絕望了,但是,他沒有。他憑着自己的信念,克服了種種困難。他歷盡的重重困難時常人無法想象的。

他對每一件事都有一種樂觀的精神很值得我們的學習。我知道,一個人在荒島上是很難生存的,就更別説是在哪裏生活幾十年了。可見,他是有多麼頑強的毅力啊!他是多麼的勇敢那!如果我們在實際中也能有他的二分之一就好了。説實話吧,一開始他也有絕望過,但是他也知道如果就這樣絕望下去的話,就更別説能回去了,所以他開始了獨立。

他知道情願被野獸吃掉,還不如自己學會獨立,自己來做這座島的主人。所以,他開始建造房子,做傢俱,捕獲小動物,甚至還學會了種植小麥,稻子……他開始獨立的時候也不是一直就成功的。但是,他沒有放棄,他繼續堅持着。所以他才會最終取得了成功。

他也在失敗中取得了勝利,在失敗中取得了經驗,在失敗中學會了勇敢,在失敗中成長着...他的例子讓我們懂得了只有堅持,才會取得成就只有學會勇敢了,才能有勇氣去做事,最終可以獲得成功。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要去學習。眾所周知,他-----魯賓遜。因為有了他,我們才會懂得在災難面前如何去征服他,如何去擊敗他。

如何讓一個幾乎要完蛋的人擁有了一切。我從他的背影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在我們面前的大好前程。成績不好,沒關係,只要自己去努力了,去做了,那就自然有人會看見你的努力,你付出的汗水。

他們也會為你豎起了信心。最起碼,你還是曾經努力過的,不是嗎?如果我們失敗了,那也不要灰心,我們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了失敗,哪會獲取成功?在愛因斯坦發明電燈的時候,他放棄了嗎?所以説魯賓遜是我們的榜樣。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遠遠比不過魯賓遜,但是,我們也不要放棄,能學習一點是一點。不過,最起碼要幫爸爸媽媽洗洗衣服,拖拖地,刷刷碗之類的事一定要做的。

如果爸爸媽媽需要我們的幫忙了,我們一定要上前去幫他們一把,畢竟他們是我們的父母呀!如果説,要我們和魯賓遜比一下的話,那就更是一個天,一個地了。他能自己做傢俱來,而我們,連擦桌子,洗碗都不肯。他能趕跑野獸,我們只能被小狗小貓嚇跑。他能克服困難,但是我們看見了前面有障礙物只會原路返回。

他能做的我們都不會,但我們能做的,他都會。看來,我們真的該好好反省反省了。如果説要是我們被流落到這個荒島上的話,我們也會像這位魯賓遜一樣克服困難?我們也會像他那樣創造出一個家?我們也會像他那樣活着離開那座島?答案當然是不會。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像他那樣一般的勇敢與樂觀的。

魯賓遜是那樣的'積極向上,那麼的勇敢與樂觀,那麼的堅強。由於他的這種精神,讓我們開拓了視野,知道了以後的人生目標,讓我們一直沿着這個目標繼續勇往直前,永不放棄。他也讓我們知道了人生是不可能一直都是順順利利的。偶爾,我們也會面對許許多多的困難。

我們現在還很小,等我們長大了,以後就會有好多的困難要去克服。只有堅持到最後,以及正在堅持的人,才能取得成就,最終才會完成自己的目標。如果,我們連目標也丟了的話,那就更別説要去完成了。我們只有大好自己的基礎,一步一個腳印地一直往前走下去,才能真正的取得勝利,獲取人生的真諦。

《魯賓遜漂流記》真正正正是我讀的最好的一本書,如果我不讀這本書的話,真的,我都不知道我該怎麼辦,怎麼才能堅強勇敢的繼續朝着我的目標走下去。看了這本書確實有很多的感悟説都説不完。真的很感謝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很多……

《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 篇6

“唉!‘悶’這個惡魔什麼時候才能從我眼前消失?”我直悶得苦搖頭。剛走入客廳,眼前忽然一亮:“咦?怎麼會有本新書在這裏?”我邊自言自語邊走到桌前,欣喜若狂地拿起來。管它誰的,好書自然應該大家一起分享,看了再説。

我看了看,封面寫着《魯賓遜漂流記》,就覺得很新奇:這個人漂流時都遇到了什麼?他又是怎麼解決的?我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魯賓遜的人厭倦了恬靜的生活,他決意成為一名海員周遊列國,想有許多激動人心的冒險經歷,並於1659年踏上了旅途。一次來了一場可怕的風暴把船打沉,魯賓遜與他的朋友們立即為求生而於大海抗爭。所有人死了,唯有魯賓遜生存併到達陸地。他發現自己到了一個無人島,上面什麼也沒有,他無路可逃,通過自己的勞動,把那兒變成一個美麗的地方,生活了27年。

這篇故事通過家庭環境從而正面烘托出魯賓遜追求自然、不受束搏、喜歡做一個經歷豐富、生活充實的人,從這兒也讓我知道了除了側面烘托的寫法外還有正面烘托的寫作手法。

這個故事裏有許多好詞佳句把情景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猶如身臨其境。正是因為這些生動的詞句才把我引入魯賓遜的心靈

啊!你曾長期獨處過嗎?你能夠孤身一人在荒島上生活多年嗎?你能夠給自己建造房屋、自學會種植穀物並製作麪包、學會用動物的皮為自己縫製衣服嗎?我想應該説每個人都不可能做到吧。如今每個人在這個富裕的生活裏,什麼事都是父母操心、父母勞動,自己卻終日遊手好閒,只顧慮到自己。

在自己完成作業時只想到接下來該如何玩,玩些什麼,卻不知道父母辛苦的地把我們生下來,現在只有你自己在玩,而他們卻要辛勞地工作着。為什麼他們要勤懇地為我們工作?父母可沒有畫字簽約要把我們調教成有用的人,更沒有要為我們服務、打理好一切啊!為的是什麼?他們可能連休息的時間都不夠啊,而你們卻仍在瘋狂地玩,荒廢了自己學習動手能力、實踐的機會。

看着魯賓遜,我直感慚愧,也讓我想了許多許多。魯賓遜在他年輕時的'一次漂流令他有了不畏困難、頑強意志的精神,學會了動手打理,學會如何在社會生活的“家務事”。啊,那麼年輕就學會了這麼多的東西,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呢?不是説每個人一定要去出海才學會,小朋友我們也不一定做什麼耕種的那些勞動,只需學會做生活的小主人。而在我們生活中每個小朋友只顧玩卻沒顧慮到長大後我們自己一個人生活了,不能再依賴那時已年老的父母了,但自己卻什麼也不會還談什麼大事呢?一個年輕人因不會煮飯每天到飯館吃飯而得了病,一箇中學生因不會整理房間而做了整整一晚,這些都是多麼可笑的事,但我所説的都可能是你和每一位同學。

同學們啊,我們都有大腦和手、腳。不要讓它們變得殘廢,不要讓它們變得懶惰。同學們趕快讓腦、手、腳動起來,為以後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就應該讓它們變得靈活起來!家庭因勞動(指家務)而幸福:一塵不染,環境美。想想假如人人不勞動,世界會變得如何?農民不勞動,人類餓死在街頭;同學不勞動,人人懶死在街頭;世界髒如垃圾區,臭如大便。

朋友們啊,我們都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繼承人,不會打理生活的一切,不學會做一些家務,不學會分擔,我們又跟廢人有何分別?又跟寄生蟲有什麼兩樣?就算我們不為別的,也為一下父母吧。父母一生忙碌,把一切美好都給了我們自己吃苦頭,等我們長大後也享受不了幾年的福了,那何必等以後?現在就為父母的辛勞,為周圍的環境甚至為我們有優越的生活環境而努力吧!不要再猶豫了,未來生活的霸主們!

勞動,生活不可丟失的東西!正因它,人間才會有幸福、快樂這兩個勞動的守護者!

《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 篇7

《魯濱孫漂流記》這本書大家一定都看過。它講述的是一位叫魯濱孫·克羅索的英國人由於一心想出海,導致不幸流落到一座沓無人煙的荒島上;他到了島上怎樣定居,怎樣安排生活,怎樣捕獵,又如何從野人手中救出俘虜,最後怎樣獲救迴歸祖國。

人的一生或許要經歷許多磨難,但是,我們面對這些困難又該怎樣解決?也許,你的爸爸媽媽會替你承擔,可假如你是一位貧困山區的孩子,假如你是一個背井離鄉的人,沒有錢交學費,吃不飽、穿不暖,甚至在沒有父母、親人、朋友的情況下,該怎樣面對?一切的一切,有使你措手不及的,有使你悲痛欲絕的,有令你興奮的,有令你失望的,無所不有。或許你會痛苦、煩惱、彷徨,但我們不能絕望,要學會自力更生,從失望中燃起新的火苗,只要堅強、努力,一定能戰勝困難。就好比魯濱孫·克羅索,在荒島上,他一個人憑着堅強的毅力頑強地生活着,與惡劣的環境、兇猛的野獸作鬥爭,並通過辛勤的勞動開闢新的生活。當然,假如碰到和你一樣遭遇的人,我們也要幫助他。人不是一生都幸運的,不是一生都完美的,不是不會犯錯誤的,但上天對我們是一樣公平的',只是我們要去發現、去拼搏、去創造。 所以,我們要學會在逆境中奮發向上,克服困難,一路闖關斬將,才能走向人生事業的巔峯! 《魯濱孫漂流記》讀後感 你能一個人在一座沒有人煙、沒有基本生活用品、沒有住所的孤島上生活二十七年嗎?只靠一艘破爛不堪的廢棄船上的一點食物、 和 等一些根本不夠生活一兩年的僅有的物品,要是你,你能在島上生成多少時間? 這一切的故事發生在了《魯濱孫漂流記》裏,主人翁魯濱孫在一座沒有人煙的孤島上經歷了一次傳奇般的求生歷程:他在一次航海中不幸遭到了暴風雨的襲擊,他們的船被暴風雨擊壞,除了魯濱孫,其他人全部遇難,他一個人,漂到了一座沒有人的島上,這裏幾乎沒有一切東西,只有大片大片的叢林、沙灘和一些小山,當然,還充滿了孤獨和無助,魯濱孫知道,事情到了這一步,他沒有其他的選擇,只有靠智慧和力氣,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直到有一天被獲救…… 堅強的魯濱孫憑藉着自己的力量,造起了房屋,種起了農作物,飼養起了動物,終於完成了他的基本生存條件,

但這一切,還是充滿了挫折,對於一些遇到的麻煩,魯濱孫還是經歷了無數次嘗試和失敗後才成功的。比如他僅造一座擁有兩層圍牆的房子就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還有,為了製造一隻可以煮湯的鍋子,魯濱孫可是絞盡腦汁,花了不少式工夫,嘗試了許多次,也失敗了許多次,才試出了製作成功的方法。他要先去採集陶泥,做成鍋子的形狀,還要燒製,有時燒出的鍋子會很容易裂開,有時會很軟,有時又會變形……當他終於製成了一隻鍋子後,他是多麼激動,在書中,我可以看見,他發現自己製成了一隻能耐火的鍋子時,他的快樂真是無可比擬,儘管是他認為很小的一件事……看到這樣的片段,我也為魯濱孫而感到高興。有時是一件多麼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時又是一件關係到生命的大事,無論是大事小事,這都體現了他的聰明才幹和不畏挫折、熱愛生命的品質,凝聚着他的所有心血,這真不容易啊! 最後,魯濱孫經過一番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得到了一艘船,結束了二十七年的孤島生活……

看了這本書後,我認為,我們應該向魯濱孫那樣,有不畏困難、不畏挫折的品質,擁有在絕境中勇於求生的信念,不要在困難面前退縮,要樂觀面對困境。現在大部分孩子都在“温室”里長大,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長大,沒有經歷過多少挫折,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提倡“挫折教育”,多多的體會遇到挫折的困難感和戰勝困難後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