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漢服文化知識

漢服文化知識

推薦人: 來源: 閲讀: 1.78W 次

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多人都經常追着老師們要知識吧,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漢服文化知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漢服文化知識

漢服文化知識1

既然説到漢服文化,那在這裏我們首先為大家介紹漢服。當我第一次看到漢服這個字眼時,我第一理解就是漢朝的服飾,其實不然,這樣理解太片面太侷限性了。所謂漢服,又稱漢衣冠,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之為漢裝和華服,是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的體現。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墓遣冊》: 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裏的“漢”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裏的冠服體系。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儒家神道設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漢服自身內部體系非常完備,歷經千年的發展,服制成熟,不僅本身種類豐富而且配飾是也非常繁多豐富。漢服的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着明顯的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在中國傳統社會,衣冠服飾被視為“治天下”之道。“黃帝、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説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儒家和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漢服文化知識2

復我泱泱華夏,着我漢家衣裳。華夏五千年來歷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在這一歷史長河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文化——漢服文化。

從“黃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漢服一直在人類衣飾發展史上散發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滿清鐵騎入侵中原。滿清統治着為了打擊漢人的文化自豪心,摧毀漢人的氣節與骨氣,頒佈了“剃髮易服”令。從此,漢人的記憶裏有了對民族服裝的缺失感。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飾,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在幾千年的時間裏,漢民族憑着自己的智慧,創造出看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而今,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西裝、T恤、牛仔褲已成為時尚,漢服已被大多數人遺忘。

漢服,它有着飄逸的衣袂,嚴格的形制。漢服主要分為:曲裾、襦裙、祅羣等服飾;主要特徵是:衣領有交領,圓領,對襟直領,衣襟為右衽,隱結繫帶。而漢服袖圓以應“天圓”,衣領交疊成矩形以應“地方”,背部中縫直至腳踝以應人道正直。天圓地方,灑脱飄逸構成漢服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氣質。因此,我國自古被稱為“衣冠上國”。

有人説,漢服拘謹,呆板,等級森嚴。可漢服發展到現在,已沒有階級的區分,只有具體功用之別。漢服嚴密而完善的服裝類別:禮服、常服、便服基本上可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

自從2003年普通工人王樂天穿漢服上街,這一行為標誌着漢服正式進入大眾視線,掀起了一股復興漢服的熱潮。而今,當有人穿着漢服走在街上,陌生感撲面而來:“和服”“漢服”“演戲的”等聲不絕於耳。各種“復古,作秀,穿越”等帽子滿天飛。

是否,你也曾傻傻地問過:“爸爸,我們漢族的民族服飾是什麼?”爸爸則會不知所措:“呃……也許是中山裝,旗袍之類的吧!”是否,你也曾用牀單,媽媽的衣服披在身上,裝扮着童年……

在全球化現象日益顯著的今天,文化傳播是不可缺少的。我們要認識到,民族服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兩者缺一不可。中國之所以又稱為“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左傳正義·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中國素來就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

通過漢服,以漢服為鑰匙打開了漢文化之門。通過重新繼承,學習漢文化,重建我們中華五千年來的精神面貌。正所謂,始於衣冠,達於博遠。希望更多的人通過漢服了解到傳統文化,弘揚漢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內涵。

復我泱泱華夏,興我禮儀之邦。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實現漢服的復興。嘿,看,漢服正向我們款款而來,你最準備好了嗎?

拓展資料:

簡介

漢服文化

中國又稱『華夏』,這一名稱的由來就與漢服有關。中華天朝重衣冠禮儀。《周易·繫辭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周公制周禮而治天下,被儒家尊為聖人。周禮通過《儀禮》、《周禮》、《禮記》的服章和儀式表現出來,因而衣冠、禮儀往往用來代指文明,漢服是禮儀的載體。 《春秋左傳正義》疏:“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1]華夏皆謂中國,而謂之華夏者,夏,大也。言有禮儀之大,有文章之華也。中國者,聰明睿知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賢聖之所教也,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尚書正義》注:“冕服採章曰華,大國曰夏。”[2]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貴族和平民紛紛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

“漢服”一詞的文物記載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墓遣冊》: 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3]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東漢蔡邕的《獨斷》:“通天冠: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禮》無文。”[4],最早的正史記載見於《漢書》:“(龜茲公主)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衞,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5]直接與漢朝重建的周禮服制體系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中國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酋長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6],元代修《遼史》甚至專門為漢服開闢了一個“漢服”條。公元1645年,滿清入關後,為了毀滅漢族的民族意志,在攻佔江南時立即下達“剃髮易服令”,1645年農曆6月15日,頒佈剃髮令,嚴令漢族人民剃髮,隨即在農曆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嚴令在幾個月內譭棄漢族服飾,改穿滿族服裝,違令者斬,綿延了4千餘年的漢服文化在滿清政府的殘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19世紀中葉開始復興。

華夏信仰

衣裳,即上衣下裳,是漢服中最基本最古老的款式,象法天地,是華夏最高貴的祭服、冕服、朝服的基本款式。“《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闔而圓,有陽、奇象;《坤》地在下,裳象,裳下兩股,皆陰、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顛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亂,則民志定、天下治矣。”蓋衣裳之制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衣包括九個部分:領、襟、袂、袪、袖、衿、帶、系、衽。衣的甲骨文就是交領衣,襟,禁也。交於前,所以禁御風寒也。漢服中交領既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既人道,既方與正;而袖子,其實都是圓袂,既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所以,領是交領(從一開始的方形的矩領演化過來)右衽;袖是圓袂收祛,都是像一種圖騰一樣體現了文化的。 素積是裳的一種,又叫素裳,以十五升布為衣,積素以為裳。闢積其要中,使踧,因以名之也。”[7]「裳又前三幅,後四幅,開兩邊,露裏衣,是以須衽。屬衣兩旁垂之,以掩交際之處。」[8]“闢積”的意思是,為行平易,把平鋪的裳從底邊正中間向上剪開_↑_,然後把中間分開的∧形兩邊前後縫起來,就成了無襠的袴,方便走路。擺幅越大的裳做出來的袴的擺幅也越大。後來前後兩幅布的設計演進為前後各兩塊對稱的梯形布縫成,幅布越多擺幅就越大。素積是皮弁服的一部分,緇布衣,古代軍服。《白虎通》曰:“皮弁者,何謂也?所以法古,至質冠名也。弁之言攀也,所以攀持其發也。上古之時質,先加服皮以鹿皮者,取其文章也。《禮》曰:「三王共皮弁素積。」裳也,腰中闢積,至質不易之服,反古不忘本也。戰伐田獵,此皆服之。”[9]“諸侯每日視朝,其君與臣皆服玄冠、緇布衣,素積以為裳。《禮》通謂此服為朝服。宴食雖非大禮,要是以禮見君,故服朝服。公食大夫之禮,賓朝服,則臣於君,雖非禮食,亦當服朝服也。”[10]素積也是君臣的朝服,公視朔之服。

玄端

《易》曰:『夫玄黃者,天地之雜色,天玄而地黃。』鄭玄注《禮記·雜記》曰:“天之正色蒼而玄,地之正色黃而纁,聖人法天地以製衣裳”。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緇帶,爵弁(此莫夕於朝之服。玄端即朝服之衣,易其裳耳。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雜裳者,前玄後黃)[12]玄端是衣裳中第二神聖高貴的服制,即是祭服,也是天子朝服。

象徵

漢服中最典型的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深衣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深衣象徵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口寬大,象徵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徵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徵人道正直;腰繫大帶,象徵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徵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徵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徵一年十二月。《禮記·深衣》曰:“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

尊卑論

漢服文化中的正色就是陰陽五行對應的顏色:所謂六象六色,源自陰陽五行説,概指青所以象東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黃所以象地。此「六象六色」分別取其直線相對的方位為「次」,每兩色成一對位,即青(東)與白(西)相對;赤(南)與黑(北)相對;玄(天)與黃(地)相對。 而漢服的配色是如《禮記·玉藻》雲:“衣正色,裳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