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諺語 > 關於小寒的諺語大綱

關於小寒的諺語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導語: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小寒的諺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小寒的諺語

  小寒諺語:

臘七臘八,凍裂腳丫。

三九、四九,凍破碓臼。

臘月三場白,家家都有麥。

關於小寒節氣的諺語俗語

小寒大寒,凍成一團。

冷在三九,熱在中伏。

臘月三場霧,河底踏成路。

三九不封河,來年雹子多。

大雪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

三九、四九不下雪,五九、六九旱還接。

草木灰,單積攢,上地壯棵又增產。

牛喂三九,馬喂三伏。

薯菜窖,牲口棚,堵封嚴密來防凍。

數九寒天雞下蛋,雞舍保溫是關鍵。

臘月三場白,來年收小麥。

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

小寒節,十五天,七八天處三九天。

避免畜啃青,認真訂獎懲。

天寒人不寒,改變冬閒舊習慣。

一早一晚勤動手,管它地凍九尺九。

不怕家裏少,就怕不去找。

小寒大寒,冷成冰團

幹灰喂,增一倍。

臘月栽桑桑不知。

臘七臘八,凍死旱鴨。

臘月三白,適宜麥菜。

臘月大雪半尺厚,麥子還嫌被不夠。

九里雪水化一丈,打得麥子無處放。

九里的雪,硬似鐵。

麥苗被啃,產量受損。

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小寒大寒寒得透,來年春天天暖和

  小寒節氣習俗:

氣候觀測資料表明,我國大部地區從“小寒”到“大寒”節氣這一時段的氣溫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凍作一團”及“街上走走,金錢丟手”等古代民間諺語,都是形容這一時節的寒冷。由於氣溫很低,小麥、果樹、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凍寒。

爲什麼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這是因爲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於小寒還處於“二九”的最後幾天裏,小寒過幾天后,才進入“三九”,並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爲小寒。位於小寒節氣之後的大寒,處於“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並且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所以成爲大寒。

冬至是北半球太陽光斜射最厲害的時侯,那爲什麼最冷的節氣不是冬至而是小寒到大寒呢?我們知道,一個地方氣溫的高低與太陽光的直射、斜射有關。太陽光直射時,地面上接受的光熱多,斜射時,地面接受的光熱就要少,這是主要原因;其次,斜射時,光線通過空氣層的路程要比直射時長得多,沿途中消耗的光熱就要多,地面上接受的光熱也就少了。冬天,對於北半球,太陽光是斜射的,所以各地天氣都比較冷。太陽斜射最嚴重的一天是冬至,這樣說來,冬至應該最冷?其實不然,最低氣溫卻是出現在冬至後一個月左右的小寒和大寒期間。這是因爲,冬至過後,太陽光的直射點雖北移,但在其後的一段時間內,直射點仍然位於南半球,我國大部地區白天的熱量收入還是頂不住夜間向外放熱的散失,所以溫度就會繼續降低,直到收入和放出的熱量趨於相等爲止。這類似於一天中最高溫度不是出現在中午而是在下午2點左右的原因。至於小寒和大寒節氣哪個更冷?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歷史資料統計表明:不同地點、不同年份情況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北方大寒節氣的平均最低氣溫要低於小寒節氣的平均最低氣溫;南方則反之。

按古代曆書記載,小寒節氣的物候特徵爲“雁北鄉,鵲始巢,雉始鴝”。小寒天寒地凍,陽氣萌動,候鳥大雁順陽氣而活動,此時出現北飛跡象;喜鵲是感陽氣萌動而築巢的留鳥,小寒開始築巢穴,並將巢門南開,以躲避北方寒風侵襲;雉,俗稱山雞,也感陽氣而發聲,小寒時節開始鳴叫。這些物候提醒人們小寒的到來,開始本節氣內的生產農事與生活等。

小寒天氣酷寒,南北地域跨度大,形成不同的生產農事、生活習俗。農事上,北方大部分地區地裏已沒活,都要進行歇冬,主要任務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積肥等工作。過去,牛馬等牲畜就是一家的主要勞力,需特別養護。小寒天氣最冷,更要注意牲畜的保暖。民間多在牛棚馬廄燒火取暖。小牲畜禦寒更加謹慎——單獨鋪上草墊,掛起草簾擋風。講究的人家會用溫水飲牲畜,儘量減少牲畜的體能消耗,預防疾病,並且在飲水中加入少許鹽,補充冷天牲畜體內鹽分的流失,增強牲畜的免疫力。平日我們到見牲畜舔牆根、喝髒水的現象,就是牲畜缺鹽,以舔舐牆根泥土中鹽鹼、或從髒水中攝取鹽分的表現。南方地區小寒節氣需要做好油菜清溝、小麥追肥等工作,倘若遇到強冷空氣,則在地裏灑草木灰、作物秸稈或蓋糞等幫助作物度過最冷時節。根據多年農事經驗,人們往往會以小寒氣候推測來年的氣候變化,早早做好農事計劃,如山東地區就有“小寒無雨,大暑必旱”、“小寒若是雲霧天,來春定是乾旱年”的俗語。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着寫春聯、剪窗花,趕集買年畫、彩燈、鞭炮、香火等,陸續爲春節作準備。飲食上,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爲小寒時尚。俗語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說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調養身體的做法。據《津門雜記》記載,天津地區舊時有小寒吃黃芽菜的習俗。黃芽菜使天津特產,用白菜芽製作而成。冬至後將白菜割去莖葉,只留菜心,離地二寸左右,以糞肥覆蓋,勿透氣,半月後取食,脆嫩無比,彌補冬日蔬菜的匱乏。而現代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種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過去那樣爲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擔憂。

進入小寒節氣,也已進入數九寒天,飲食以冬季進補爲主。冬季乾冷的時候,醫學專家提醒人們注意冬日養生,特別強調的一點是“養腎防寒”:要補血、補氣、補陰、補陽。民諺也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足見冬日養生進補的重要性。俗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是一種補,而民俗中在冬日有適當多吃點羊肉、狗肉的習慣,也是一種補。但不要千篇一律,本着缺什麼補什麼,順其自然爲好。因此,一定要注意,千萬別貪戀油膩、辛辣的食品,應以補氣潤燥爲主。

當然,民諺也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冬日養生最爲重要的還是加強身體鍛鍊,多進行戶外活動。專家們提倡,要根據各自的身體情況適當進行一些體育活動,特別是在陽光出來時鍛鍊爲佳。強身健體,增強禦寒能力,這纔是最重要的養生途徑。

  南京、廣東的小寒風俗

  南京:吃菜飯

古時,南京人對小寒頗重視,但隨着時代變遷,現已漸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並不相同,有用矮腳黃青菜與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薑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製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製一點,吃到春節前後。居民日常飲食也偏重於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爲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薑羊肉湯,近年來,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餚重現餐桌,再現了南京寒冬食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南京人在小寒季節裏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擠油渣渣(靠着牆壁相互擠)、鬥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鬥)等。如果遇到下雪,則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血脈通暢。

  廣東:吃糯米飯

廣州傳統,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爲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裏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