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歇後語 > 生活中較常見的歇後語

生活中較常見的歇後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3W 次

歇後語以其獨特的表現力給人以深思和啓迪,千古流傳。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生活中較常見的歇後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活中較常見的歇後語

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擀麪杖吹火——一竅不通

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孔夫子搬家——盡是輸(書)

開封府的包公——鐵面無私

猴子撈月亮——白忙一場

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茶壺裏煮餃子——有貨倒不出

老太婆開了口——一望無涯(牙)

九曲橋上散步——走彎路

貓哭耗子——假慈悲

砌牆的磚頭——後來居上

船頭上跑馬——走投無路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鹹,樣樣有

魯智深出家——一無牽掛

燈盞油幹——火燒芯(心)

打破沙鍋——問到底

白娘子喝了雄黃酒——現了原形

蛤蟆跳井——不懂(撲通)

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生薑——老的辣

滾油鍋裏撒了一把鹽——炸開了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好泥巴打好竈——好心討不到好報

盧溝橋上的獅子——數不清

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老奶奶吃稀飯——無恥(齒)下流

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寺裏起火——妙(廟)哉(災)

冬水田裏種麥子——怪栽(哉)

腳踩兩隻船——搖擺不定

聾子的耳朵——擺設

電線杆上綁雞毛——好大的撣(膽)子

騎驢看唱本——走着瞧

四兩棉花——免談(彈)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孔夫子的硯臺——心太黑

糞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

門縫裏看人——把人看扁了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誼重

丟了西瓜撿芝麻——因小失大

【拓展知識】

歇後語的歷史由來

最早出現“歇後”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爲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例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爲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辭海》:歇後語是熟語的一種。多爲羣衆熟識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後文,以前文示意,例如只說“圍棋盤裏下象棋”,以示不對路子;也可以前後文並列,例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中國語言文字大百科全書》:歇後語是指說話的時候把一段常用詞語故意少說一個字或半句而構成的帶有幽默性的話語。通常有兩種。

1.原始意義的歇後語,指把一句成語的末一個字省去不說,也叫“縮腳語”。例如《金瓶梅》裏來旺媳婦說“你家第五的‘秋胡戲’”,就是用來影射“妻”,因爲“秋胡戲妻”是有名的故事、劇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例如稱“岳父”爲“龍頭拐”,影射“杖”字,這裏代替“丈”。

2.擴大意義的歇後語,在北京叫俏皮話,是指可以把一句話的後面一半省去不說。例如“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時候也利用同音字。例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例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後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了歇後語源起於"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