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詩歌鑑賞題中的意象有哪些?

詩歌鑑賞題中的意象有哪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5W 次

抒情詩往往是藉助客觀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現詩人的主觀的感情。客觀事物形象,不僅是現實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詩人情感顯現的載體。

詩歌鑑賞題中的意象有哪些?

1.抓景物特點,探知詩人的感情。

“詩言歌詠,見景生情”,詩人的寫景作爲後一兩句的情感抒發的基礎。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詩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靜夜思》前兩句是寫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寫了深秋靜夜的寒意蕭瑟。後兩句則直接抒發了思念故鄉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析】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聯,初秋傍晚,山雨初霽,空氣清新,景色美妙。頷聯,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羣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如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頸聯,竹林裏傳來一陣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洗罷衣服笑逐着回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寧靜。詩人極力渲染一幅純潔美好的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人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美。詩人選擇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蓮動”等積極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詩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場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

在意境的創設上,畫面或雄渾壯麗,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幽清明淨,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鬱孤愁,如“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或和諧靜謐,如“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或開闊蒼涼,如“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或高遠遼闊,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意境常見的表達程式有兩兩相對的四組概念:

宏闊——蒼涼、雄渾、莽蒼、遼闊、高遠、壯闊、深遠

細膩——空寂、纏綿、幽靜、幽美、寧謐、婉轉、朦朧

繁複——繁麗、熱烈、高亢、繁華、淳樸、喧鬧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蕭條、荒涼、冷寂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古代詩歌中,詩人常把要抒發的情感寄寓於所描寫的景物之中,即人們常說的融情於景,借景抒情。

臺城(唐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析】南京古城陰雨連綿,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爲一場舊夢,如今只聽到淒涼的鳥鳴。古城的柳樹不管它誰興誰亡,依然枝繁葉茂,如綠煙籠罩長堤。開頭描寫陰雨、江草、鳥鳴,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氣氛,後兩句寓情於景,於常見的景物中寄寓了無限的惆悵,抒發了盛衰興亡的感慨。

3.透過表面意義,挖掘深層含義

古代詩詞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義之下,還可以挖掘到其深層含義,這正是作者要表達的主題。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從字面是看是寫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實質是寫心情的輕鬆和愉悅。

謁金門 (唐?馮延巳)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裏,手挼紅杏蕊。

鬥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析】詞一開頭,作者就用生花妙筆“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把特定環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鏡頭推到讀者的面前。但它的妙處不僅僅在寫景,而在於它以融情於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靜的內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來。春風攪動了池水,也攪亂了思婦的內心。她,一位富貴人家的少婦,因爲丈夫遠出,遲遲未歸,心中的掛念自不必說。隨着光陰的流逝,季節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來到她身旁。春風乍起,春色迷人,這一切怎能叫她無動於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緒呢!這種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與情如膠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織成一幅完整而鮮明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