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求關於春節的風俗資料?

求關於春節的風俗資料?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打樹花

求關於春節的風俗資料?

打樹花算是中國最原始的焰火表演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冶煉工藝快速發展,工匠往往會傾倒多餘的銅汁,在地面和牆面上留下星星點點的金屬物,在人們看來就像是樹幹和樹花一樣好看。漸漸地,打樹花就與冶煉脫離開來,變成一種焰火表演。後來,打樹花也被人們認爲是可以驅逐鬼怪、祭祀神仙的一種方式,加入了崇敬的元素,成爲傳統社火活動之一。

最早記錄打樹花的是唐代詩人李白。他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寫道:“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754年(唐天寶十三年)李白自廣陵、金陵至宣城,往來於池、歙諸州,《秋浦歌十七首》即此時遊秋浦所作。《唐書·地理志》記載:“秋浦固產銀、產銅之區。”從李白的詩中可看出,唐代的冶煉工人傾倒銅渣時“打樹花”的情景,紫煙中紅星亂閃,極爲美麗,並且有聲有色,伴以歌舞。

今天,中國的山西、河北都保留了打樹花的傳統,特別是河北蔚縣暖泉古鎮,更是完完整整地將這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來,並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保護。

但是,打樹花對匠人的要求之高,是常人所無法想象的。首先,要敢於駕馭超過1600度的鐵水,通過特製的木勺將火花甩出去,要甩得準確,還要甩得好看,勺子拿不穩就會傷害到匠人自己。其次,打樹花極其耗費體力,一般連續打十幾勺就要休息,只有真正勇敢的匠人才能做得來。所以從古至今,打樹花的匠人都很受人尊重。

也正因爲打樹花需要超高難度的技巧,才一直都沒辦法在大範圍推廣,只能靠老匠人的手口相傳,才得以一代又一代的延續至今。

現在,人們欣賞打樹花不僅僅是觀看焰火本身。在蔚縣的民俗活動中,還能看到結合打樹花技藝編排的舞臺劇表演,通過排演那些取材自中國傳統題材或是民間故事,來歌頌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打樹花所具有的積極影響,也讓這門傳統技藝成爲人們青睞的焦點。每逢新春佳節,河北、山西等地總要表演打樹花的經典節目爲新的一年祈福。

賞冰燈

乘上飛機飛向北國的冰城,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

正如珠江三角洲人民愛好花卉而每年舉行一次“花市”活動一樣,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人們,也酷愛冰雪藝術。每年新春前後,他們要舉行隆重的“冰燈遊園會”。

冰燈,是北方特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在我國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說,過去松花江沿岸的漁民在冬日鑿冰捕魚時,常用水桶凍一個“冰坨子”,中間點一盞燈,用來照明,這就是最原始的冰燈了。

到了清代中葉,在民間,每逢正月十五,大人常常爲孩子們製作能捉拿的各種小冰燈。它成爲孩子們遊街串巷,互相媲美的節日禮物。有的城鎮還舉辦了小型的冰燈遊園活動。《黑龍江外記》記載:“上元,城中張燈五夜,車聲徹夜不絕。有鏤五六尺冰爲壽星燈者。中燃雙炬,望之如水晶!”可見,一百多年前齊齊哈爾城的元宵之夜是何等熱鬧。

近代,哈爾濱繼承過去的傳統,經常舉辦冰燈遊園晚會。齊齊哈爾、佳木斯等城市和一些國營農場,春節期間也分別舉行類似活動。春節期間,哈爾濱舉辦的“冰燈遊園會”把冰城裝扮得分外妖嬈。這裏,既有雄偉壯觀的大型建築羣,又有玲瓏別緻的小巧個體物;既有栩栩如生的古今中外的傳奇人物,又有引人入勝的神州雕塑;既有千姿百態的花卉,又有惟妙惟肖的.動物造型;既有山水風光的冰峯玉洞,也有獨放異彩的冰燈雪盞。五光十色,美不勝收。

冰燈的製作,可分爲冷凍和冰雕兩種。一般小型的冰燈,先要做好模具,然後向模具中注水,送到室外冷凍。冷凍時,須將凍結的水面鑿一大孔,以防模具凍壞。當凍到一定厚度時,即將裏面的水倒出,拿回室內,等到稍溶後,便可將冰殼拔出。然後用燒紅的鐵條將冰殼穿上小孔,繫上鐵絲,安好電燈,接上電源,一盞玲瓏小巧、晶瑩奪目的冰燈就算告成了。製造冰峯、冰獸、冰塔、冰樓等大型的冰製品,則要根據設計要求,用天然冰塊砌成不同的冰堆,然後用斧、鋸、鏟等工具加以精雕細刻,加工成各種動物、花卉和建築。最後,再由製作者鑿洞,將冰燈中的電燈放進去。

查幹湖冬捕

查幹湖又名查幹淖爾(蒙古語意:白色的湖),位於吉林省西部松花江畔的前郭爾羅斯大草原上,總面積420平方公里,是中國十大淡水湖之一,盛產胖頭魚、鯉魚、鰱魚等68種魚類。

真正的查幹湖冬捕,可以追溯到遼金時代。據史料記載,遼帝聖達宗喜歡吃“冰魚”,每年臘月,便率領家眷浩浩蕩蕩來到冰凍的查幹湖上紮營。命令僕人將帳篷裏的冰層刮薄,直至薄若紙片兒,冰下游動的魚清晰可見。等看夠了想吃時,便將薄冰輕輕擊破,水中鮮活的魚就會接二連三地跳上冰面,成爲案上之物,供君臣歡宴。歷史上,習慣稱這種捕魚方式叫“春捺鉢”。

由於查幹湖冬季捕魚易於保存運輸,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延續至今。如今,查幹湖冬捕奇觀已被列入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都會舉行一場盛大的冰雪漁獵文化旅遊節。

開捕前,先辦一個祭湖儀式。由“漁把頭”按次序將供品擺放在供桌上,然後將九炷香分別插在三個香爐內點燃,之後按順時針方向繞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轉三圈並誦經。隨後,“漁把頭”站到場地中間端起酒碗,雙手舉過頭,開始朗誦祭湖詞。然後,“漁把頭”會手託酒碗,跪在冰洞前,高喊:“查幹湖冬捕的大網醒好了,開始祭湖了!一祭萬世不老的蒼天!再祭賜予我們生命的大地!三祭養育我們的查幹湖!”

祭完湖、喝完壯行酒之後,隨着“漁把頭”一聲“上冰”,所有參加冬捕人員,跳上拉網車或爬犁,浩浩蕩蕩開赴冰上作業。

到達網場後,由“漁把頭”根據湖的底貌及水深確定位置,開鑿第一個冰眼爲下網眼,再確定插上大旗的位置,隨後確定出網眼,插上出網旗。下網的環節,由馬拉着馬輪子絞動大絛帶着大網前進,後面由“網把頭”用大鉤將網一點點放入冰下,並隨時掌握網的輕與沉。等到整個網全部下入水中,魚也就全部圍在了網中。

最後的出網,由幾匹馬拉動網輪,出網輪上的旱絛和卡鉤配合將雙側網合併一起就組成了一張大網。一次能夠同時拉出每翅的3塊,稱爲一拉,總共要分16次拉出。出魚時,掛在網上的魚直接隨網拉到冰面然後摘下,浮在出網口的魚則用“撈子”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