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誰有《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

誰有《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誰有《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反思?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發展語言,從而達到自能讀書的目的。因此,這堂課我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爲重點,注重學生的語言感受。

而語言感受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讀”。

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下,針對性地多讀是很重要的。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可以變被動接受爲主動參與,可以豐富孩子的想象。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實物“葫蘆”讓學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利用課文形象的插圖,讓學生觀察、說話,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觀察聽說能力。從而讓學生了解葫蘆的生長過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抓重點段,引導學生帶着中心問題:“長得那麼好的葫蘆,爲什麼會變黃、落了呢?”質疑,使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種葫蘆人和鄰居的不同態度,最後,讓學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語言的基礎上懂得植物的生長需要各環節的.聯繫。

抓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纔好呢!”通過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賽讀、範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比較句子中的不同語氣,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體會種葫蘆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

利用多媒體投影儀,播放課文插圖,讓學生在觀察中走進課文情境,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爲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

教師範讀時的情感就直接調動了學生的情感,一些朗讀的技巧滲透到教師的讀中,學生在無意模仿中就學會了朗讀的技巧和技能。

不足之處是:

1。提問多了些,散了些,學生回答的面不夠廣,有些話老師帶學生回答了,以後要在優化提問上下功夫。

2。讓學生用“自言自語”練習說話時,學生只注重說:我自言自語的說,老師並沒有及時訓練學生“他自言自語的說”,這樣的話,就對課文中種葫蘆的人的語氣體會的不是特別的到位。

3。對反問句變陳述句的句子指導的不夠到位,以至於在老師說出的幾個句子時,學生沒能理解其意思,說的也不明白。

在以後的教學中,虛心向他人請教,及時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多多聆聽其他老師的課,以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