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問答 > 誰知道漢字的起源是什麼?

誰知道漢字的起源是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漢字文化闡釋的新成果

誰知道漢字的起源是什麼?

當代漢字研究主要是三條研究路線,一是古文字的識讀,二是漢字構形的研究,三是俗字的考證。當代漢字文化的研究,上一世紀八九十年代甚爲興盛,成果也較多;而本世紀的十多年,則相關研究似乎處於較爲停滯的狀態,成果不多。《漢字演變文化源流》的出版(以下簡稱《源流》)讓人眼前一亮。

《源流》是一部較大型的漢字文化的著作,共釋字840個,每個漢字成一篇短文,系統介紹該字之形音義的產生與發展、詞義演變與文化內涵,是一部高質量的漢字文化闡釋的著作。《源流》有三個明顯的特點:

其一 嚴謹的學術性與表述的普及性完美結合。

作爲一部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學術性是第一位的。表現之一是學術觀點的取捨。例如,“夭”,《源流》指出:《說文》以爲“夭者,曲也”,段玉裁更進一步以爲“安步則足胻較直,趨則屈多”,“凡行疾則屈腳疾”。《源流》指出,甲骨文“夭”字取象突出了人彎曲而有動感的雙手,故徐中舒謂“象人行走時兩臂擺動之形”。因此從古文字角度出發,《說文》與段注的解釋顯然是不對的。表現之二是凡引用他人觀點必註明出處,如上舉“夭”字取象,引用了徐中舒的觀點,就有腳註,還在該篇之末說到:“由於‘歹’作爲表義符號常與死亡聯繫在一起,故在摧殘、死亡、災禍這一層面的意義上,‘夭’字又可寫作‘殀’。”此語之下加腳註:“《玉篇·歹部》:‘殀,殺也。亦作夭。’《正字通·歹部》 :‘殀,斷殺也。’[3] 釋天》:‘殀,害物也。’畢沅疏證:‘殀從歹旁,俗字當作夭。’”這一腳註不僅表明正文所說的“‘夭’字又可寫作‘殀’”是有根據的,同時也給從事相關研究的學者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線索。

其二 語言文字研究與文化闡釋相得益彰。

《源流》以字立篇目,每字先辨形音,從《說文》及古文字出發,將其原初字形、原始意義一一道來,在此基礎上,對字形的'演變、字義的引申與通假等一一進行梳理,使讀者對所解釋的每一個漢字的來龍去脈一清二楚。這是語言文字研究。所謂文化闡釋,則是在辨析漢字形音義的過程中,對與漢字相關的社會生活的發展、文化史的脈絡也一一加以說明。

其三 舊學與新知融爲一爐。

舊學是傳統,是根本,是一切有關古代文獻研究的基本功;新知則是新材料、新方法、新知識。《源流》將漢字形音義與漢字文化闡釋相結合,同時將舊學與新知融爲一爐。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捧讀《源流》,追思往哲。該書主編李玲璞、向光忠兩位先生已經離開了我們,而參與編寫的作者大多是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者,正是語言文字學界的頂樑柱。我們有理由相信,漢字演變源流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相關研究還可以繼續進行下去,讀者還需要更多像《源流》這樣的優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