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論點論據素材4篇

論點論據素材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論點論據素材1

一、道理論據:

論點論據素材4篇

1.壯心欲填海,苦膽爲憂天。——文天祥

2.要重返生活就須有所奉獻。——高爾基

3.夜把花悄悄地開放了,卻讓白日去領受謝詞。——泰戈爾

4.一個人總得慷慨一點,才配受人感謝。——托馬斯·哈代

5.辛勤的蜜蜂永沒有時間悲哀。——布萊克

6.一生奉獻於兩個神明,即榮譽與英勇。——蒙森

7.我要做的只是以我微薄的綿力來爲真理和正義服務。——愛因斯坦

8.應該讓別人的生活因爲有了你的生存而更加美好。——茨巴爾

9.英雄主義是在於爲信仰和真理而犧牲自己。——托爾斯泰

10.小草,有時站在大山的頭上,默默地,從不炫耀它自己。——佚名

11.我惟一的希望是能夠多做貢獻。——白求恩

12.我所能奉獻的,只有熱血辛勞汗水與眼淚。——丘吉爾

13.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易卜生

14.生命賜給了我們,我們必須奉獻於生命,才能獲得生命。——泰戈爾

15.我好像是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魯迅

16.世間最莊嚴的問題是:我能做什麼好事?——佚名

17.太陽之所以偉大,在於它永遠消耗自己。——諺語

18.像蠟燭爲人照明那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忠誠而踏實地爲人類偉大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法拉第

19.有財富而不用,從沒有達到目的這個角度上一看。就等於沒有財富。——《五卷書》

20.我不會半心半意。我要麼把整個心都獻出來,要麼就什麼也不給。——捷爾任斯基

21.剜心也不變,砍首也不變!只願錦繡的山河,還我錦繡的面!——柔石

22.一個豐富的`天性,如果不拿自己來餵養飢腸轆轆的別人,自己也就要枯萎了。——羅曼·羅蘭

23.壯士臨陣決死哪管些許傷痕,向千年老魔作戰,爲百代新風斗爭。慷慨擲此身。——華羅庚

24.擲我們的頭顱,奠築自由的金字塔,灑我們的鮮血,染成紅旗,萬載飄揚。——林基路

25.只有人類精神能夠蔑視一切限制,想信它的最後成功,將它的探照燈照向黑暗的遠方。——泰戈爾

26.要找出來我值多少,那是別人的事情,主要的是能夠獻出自己。——屠格涅夫

27.倘使有一雙翅膀,我甘願做人間的飛蛾。我要飛向火熱的日球,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巴金

28.一個有德性的人,往往爲他的朋友和國家的利益而採取行動,必要時乃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寧願捐棄世人所爭奪的金錢榮譽和一切財物,只求自己的高尚。——亞里斯多德

29.像母親有時爲她所分娩的親愛生物而犧牲一樣,我們就不應該愛惜自己,就應該準備爲它的成功而捐棄我們的生命。[言者]左拉,法國作家。爲了人類的偉大事業,應當去私心,以勤奮的精神爲之奮鬥到底。貢獻沒有夠,也永遠做不夠。——佚名

二、事實論據:

1、孔繁森的遺物:一是僅有的8.6元錢,二是他去世前4天寫的關於發展阿里經濟的幾條建議。

2、“抗洪英雄”高建成。

3、無私奉獻永不變。1998年8月21日,全國勞動模範張霓向南京市慈善總會捐贈了10000元。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這1這萬元,是全國商界首家勞模公司——張霓實業有限公司的第一筆業務收入,也是一傢俬營企業爲了得到她的“首堂授課權”的開價。在此之前,張霓已先後三次向市慈善總會、全國慈善總會和市抗洪指揮部捐款共1400元。張霓要告訴大家:“勞模無私奉獻的本質永遠不會變。”

論點論據素材2

1.我知道夢想有多美

【素材運用】農民與老太太:生活中最平淡的人,他們日子看來按部就班。可有一些東西,卻穿越歲月,亙古不變,讓他們始終保持內心的堅守——比如夢想。

【論點】夢想、堅持、本色人生

他是一個普通的農民,42歲纔開始學唱歌,憑着對音樂的癡迷,他唱到了2009年春節聯歡晚會。如今,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他叫劉仁喜。

那天,在《藝術人生》的現場,主持人問他:“成名後打算怎麼發展?”他說:“我就想開一場個人演唱會,錄成碟,等下雨天不能幹農活兒的時候,在家裏放着自己看。”

這是一個農民的夢想,樸實,本真。他知道夢想有多美,這大半生裏,一直爲夢想努力。

那天,一位老太太來找我。她拿着一沓稿紙,虔誠得像個小學生:“作家先生,能幫我看看稿子嗎?”她63歲纔開始正式學習寫作。我接過那摞稿紙,厚厚的。她說:“我就想有一本書,寫着我的名字。”

那一刻,這個滿頭銀髮的老太太,令我肅然起敬。

曾在一篇文章看到一句話:我有一個祕密,我知道人生有多美。對於他們這句話也可以改成:我知道夢想有多美!

2.風景只在想象中

【素材運用】去了紹興的作家,竟如此感嘆:風景只在想象中。失望之餘,不免想到,許多事都經不起想象與現實的這番碰撞,何止風景。卸妝後慘不忍睹的明星、被揭發後頹廢衰敗的高官……世間萬象,許多都早已披上面紗。

【論點】想象與現實、失望與希望、風景只在想象中

多年來一直想去紹興,主要想看百草園、三味書屋和沈園。前者和魯迅連在一起,後者和陸游連在一起。一個矮個子的魯迅,是一座翻越不過去的文學大山;一曲柔腸寸斷的《釵頭鳳》,唱碎了幾代人對愛情的無奈和惆悵。

真的到了紹興。

去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路上,到處賣着孔乙己牌的茴香豆,就連華老栓也被當成了店名,高懸在店堂的匾額上面,不會是賣人血饅頭吧?店前的孔乙己塑像比孔乙己本人要輝煌得多了,不少人和他合影留念,但可能已忘記了他曾經的屈辱。

三味書屋比想象的要小得多,如今三味書屋前的小河有漂亮的烏篷船,戴舊氈帽的老漢在和你討價還價,載你暢遊紹興。

想象中的沈園,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牆柳,總是帶着幾分悽婉。真的到裏面一看,多少有些掃興,最掃興的是最裏面的牆上刻的陸游和唐婉各自所寫的《釵頭鳳》詞,現代人寫,現代人刻,淪落風塵中一般,演繹着電視劇的味道,哪有想象中的氣派和韻味。

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讓從來沒有見過的它們和你想象中的它們作對比,無疑會將你多年來積蓄的想象和瞬間見到的現實做一番無可奈何的碰撞。

所以,有些一直在你心中存有美好想象的地方,最好不要輕易去。

風景只在想象中。

3.心是小小的碗

【素材運用】一顆能給予別人幫助的心,就是那個小碗,它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自己同樣得到了水——快樂和滿足。讓我們都學做那樣一隻小小的碗。

【論點】給予的幸福、美麗心靈、善意、舍與得

一隻大碗和一隻小碗,很久很久沒有人用它們來盛水了,它們舔着自己乾裂的嘴脣,焦躁不安。

它們前面有一個盛滿水的容器,但瓶口只能容下小碗。大碗沮喪地想,看來我是沒辦法喝到水了。就在它一籌莫展的時候,小碗說,我可以幫你。

小碗去盛水,先把自己盛滿了,然後倒進大碗裏,來來回回倒了好幾次才把大碗裝滿。

大碗喝飽了,而小碗在給大碗倒水的過程中,身上的裂痕都被水浸泡着,它滋潤了,無比鮮活.不知不覺間自己也喝飽了。

每個人的心,都可以是那樣一隻小小的碗。

小小的`碗,盛着小小的善,在塵世間幸福地走動。

4.心需要落點

【素材運用】心,沒有落點,那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時間久了,心就廢了。給心一個落點,心才能正常運轉。要避免心的“雪盲症”,一定要時刻把心“掛在某個目標上”。

【論點】心、目標、落點

冬季,如果人在茫茫雪地上行走半天,就會有患雪盲症的危險。令人費解的是,即便你戴上墨鏡,擋住陽光落在雪地上的強烈反光,仍不可避免地要患上雪盲症。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才把謎底揭開,原來雪盲症並不是因爲雪地上的強烈反光,而是因爲雪地上空無一物的視界所造成。

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原來是需要從一個落點到另一個落點的不斷轉換,如果在一定的時間裏尋找不到一個可以參照的落點,它就會因爲焦慮、疲勞和迷茫而失明。事實證明,眼睛總是要看到些什麼才行。

而人的心和眼一樣,需要不斷找到落點。許多人在命運的轉換中,之所以會感到焦慮與不適,皆是因爲內心的空泛和茫然。一顆心,永遠都是要掛在某個目標上的。

5.聰明的館長

【素材運用】書是借出去了,但有多少人能讀完卻是個未知數,多少人能繼續借下去更是未知數。多數借書人,不過是把自己想象成“學問淵博的人”,一旦翻開書,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確實知識淺薄。

【論點】點子、虛榮、尊敬、認清自己

美國國會圖書館已有200多年曆史,是美國4個官方國家圖書館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圖書館之一,在美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目前,該圖書館藏書l.28億冊,書架總長超過800公里。

可是,2007年的一天,一個圖書管理員卻對畢靈頓館長說,這裏的有些書因爲太難讀懂,從來沒有人借。

畢靈頓博士於l987年成爲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第l3位館長,之後一直連任,他是一個睿智的學者。聽了這位管理員的話,他沉思了一下說,這件事我來想辦法解決。

第二天,畢靈頓館長讓管理員把那些無人借閱的書都收集在一起,放在一個引人注目的地方,然後寫了塊牌子放在上面:“告誡大家,這些書很難讀,只有學問淵博的人才能讀懂。”

這塊牌子吸引了許多讀者的目光,很快,這些很久無人借閱的書全部被借出去了。

現在,畢靈頓館長的名字和前12任館長的名字一起被鐫刻在傑弗遜大樓一側的大理石牆壁上,迎接着人們充滿敬意的目光。

6.死去的“絕世”小提琴

【素材運用】無數的作家、藝術家,正是在他們還沒有被供奉起來的時候,寫出了傑出的作品。但是,又幾乎無一例外地沒有逃脫這樣的命運:他們成名了,就被供奉起來,因此也就成了不幸的“絕世”小提琴。

【論點】生與死、代價、短淺與長遠

在世界音樂之都意大利的熱那亞,一個不可挽回的遺憾消息讓人們痛一心: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臨終捐獻的那把陪伴他走向成功的小提琴,當年有人準備出千萬美元購買的小提琴,已經散架,再也沒有任何作用了!

一把“絕世”小提琴的誕生,除了製作精良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有一個傑出小提琴手長期使用它。這把被命名爲“大炮”的小提琴幸運地遇到了偉大的演奏家帕格尼尼。因而,在帕格尼尼活躍在音樂界時,它與帕格尼尼一樣被世人敬仰。但帕格尼尼逝世之後,“大炮”的不幸也開始了。

帕格尼尼在遺囑中說,他要把“大炮”捐獻給自己的故鄉熱那亞,條件是不允許任何人再使用它,只能像聖物一樣瞻仰它。

熱那亞市的市民無比崇敬地迎接了“大炮”,儘管有人出千萬美元購買,他們也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但帕格尼尼逝世後不久.紀念館的管理人員就發現“大炮”開始散架。他們請來制琴師修理,但不久後它又散架了。當制琴師又被請來時,他搖頭說,不要再修理了,再好的小提琴,如果長期不用,也必然死去。

一把讓帕格尼尼走上音樂之巔的小提琴,因爲被束之高閣,就這樣“死”去了。世界失去了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也失去了一把偉大的“絕世”小提琴!

7.多疑的孩子

【素材運用】現在的孩子確實越來越“聰明”,一個個看起來都少年老成。家長們很讚賞,似乎孩子們真的成熟了——他們卻不知道,沒有童真的童年是殘缺的。而所謂的“聰明",說到底不過是模仿成年人的世故狡詐而已。

【論點】教育、童年、成長

大家庭,除夕宴。孩子給老人拜壽,成人給孩子發壓歲錢,其樂融融之時,忽然出現讓衆人瞠目結舌的一幕。

有個5歲的孩子,當場拆開一個紅包,抽出百元大鈔,一張一張,對着燈光看。孩子的母親尷尬地訓斥道:“這孩子,錢有什麼好玩的?”孩子理直氣壯:“我看看是不是假鈔。”

8.救生圈

【素材運用】小小救生圈,卻讓我們看到一個城市最起碼的文明細節。假如一個城市中,盜賊連維持公共安全的設施也照偷不誤,至少可以說明這個城市民衆素質的低下,更是對不守公德行爲的無情揭露與諷刺。

【論點】文明、素質、道德、責任感

香港維多利亞港沿岸,有一些救生圈,主要用於溺水事件的救援,這些救生圈簡單地掛着,未加任何防盜措施。香港市民建議進行防護,否則一旦發現溺水,如果缺失了救生圈,就喪失了救人的機會。

但香港的公共管理專家卻覺得可笑:救生圈是救人的,誰也不知道何時會發生溺水事件,如果對救生圈進行防盜鎖護,那麼,當有人落水時,救援人員難道還得先去有關部門拿鑰匙嗎?

市民反問,假如不進行防盜,有人把救生圈搬回家怎麼辦?

公共管理專家給出了一個方案,在救生圈上寫道:“這是公共救生圈,請勿擅動。”專家認爲,人們應該相信香港的文明,如果市民將救生圈搬回家,那就是香港文明的“地震”。

不久,大量寫了字的救生圈出現在維多利亞港附近,果真如專家所言,很少有人去動它們,它們真正擔負起了救援的重要責任。

9.一堂經典的“表演”課

【素材運用】一堂經典的“表演”課,類似場景我們每個人或許都經歷過,卻從未覺出其中有不妥。老師表演的是什麼?爲誰表演?細組思索,讓人回味與反省。

【論點】教育、表演、讓個性成長、虛僞與真實

北京,某校。上課鈴聲在校園裏響起。鈴聲止息,學校裏一個很好的班,學生們坐得整整齊齊。今天,英美教育專家要來這個班聽課,陪同的還有中方教育部門的領導。

大家坐定,教課的老師走進來了,老師語言精練,教態從容,板書時大家能聽到粉筆在黑板上行走的聲音。老師提問,學生踊躍回答,且答得相當有水平。

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流暢。最後老師說:“今天要講的就講完了,同學們回去做一做課本上的習題,鞏固一下。”鈴聲響了,下課。整堂課無懈可擊。

這是一位特級教師,他露出了笑容。同學們都很高興,中方教育部門的領導也很高興,外國專家聽了卻說不出話來。

到了會議室,中方人員虛心地請外國同行提意見。外國同行說話了,他們說:“不理解。”人員問:“爲什麼?”他們說:“學生都答得很好,看起來學生們都會了,爲什麼還要上這堂課?”

這個問題,把中國同行都問住了。外國同行說,們想看中國學生在課堂上是怎麼學的,但他們只見老師不見學生,這不是一堂真正的課.而是一堂表演課——學生在看老師表演。

論點論據素材3

名人尊重別人的故事:

拿破崙當了統帥以後,有一次約幾位大將到郊外賽馬,正揚鞭暢奔,他的賽道突然被幾個乞丐擋住,衛兵們舉槍喝斥散開,拿破崙卻放慢馬速,命令衛兵們和他一同繞道。並大聲說,請尊重弱者。

名人尊重別人的故事:魯迅尊重孩子的說話

魯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認爲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更大礙於孩子發達。"

曾經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兒子海嬰同席。在吃魚圓時,客人均說新鮮可口。唯海嬰說:"媽媽,魚圓是酸的!"以爲孩子胡說亂鬧的媽媽便責備了幾句,孩子老大不高興。魯迅聽後,便把海嬰咬過的那隻魚圓嚐了嚐,果然不怎麼新鮮,便頗有感慨地說:"孩子說不新鮮,我們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看來我們也得尊重孩子的說的話啊!"

名人尊重別人的故事:

在美國,一個頗有名望的富同在路邊散步時,遇到一個衣衫襤褸、形同瘦骨的擺地攤賣舊書的年輕人在寒風中啃着發黴的麪包。有着同樣苦難經歷的富商頓生一股憐憫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將8美元塞到年輕人的手中,然後頭也不回地走開了。沒走多遠,富商忽然覺得這樣做不妥,於是連忙返回來,從地攤上撿了兩本舊書,並抱歉地解釋說自己忘了取書,希望年輕人要介意。最後,富商鄭重其事地告訴年輕人說:"其實,您和我一樣也是商人。"

兩年之後,富商應邀參加一個商賈雲集的慈善募捐會議時,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書商迎了上來,緊握着他的手不無感激地說:"先生,您可能早忘記我了,但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我一直認爲我這一生只有擺攤乞討的命運,直到你親口對我說,我和你一樣都是商人,這才使我樹立了自尊和自信,從而創造了今天的業績......"

富商萬萬也沒有想到,兩年前一句普通的話竟能使一個自卑的人樹立了自尊心,一個窮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一個自以爲一無是處的人看到了自己的優勢和價值,終於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獲得了成功。

不難想象,這位富商當初即使給年輕人很多錢,沒有那一句尊重鼓勵的話,年輕人也斷不會出現人生的劇變。這就是尊重的力量啊。

名人尊重別人的故事:

周恩來總理是一位極具風度的外交家。在一次會見中,周總理接待了一位從一個國力比中國要強盛得多的國家而來的領導人。在見面時,那位領導人竟然待着手套,主動要求與周總理握手。總理並沒有迴避,也沒有多言,而是應客人的要求,與對方握了手。正當那位領導人得意洋洋地認爲,在中國的土地上成功地侮辱了中國的領導人時,周總理則不慌不忙地向身邊的隨從要了一條潔白的手帕,輕輕地擦拭着剛纔握手的那隻手,然後,當着那位領導人的面,將手帕丟進了垃圾箱。周圍的人,無不爲總理這得體而又強有力的回擊叫好。

名人尊重別人的故事:

一個靜謐的深夜,窗外有雨在詮釋着淅淅瀝瀝的詩意。這時,我忽然想起曾經聽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是在一個極其普通的家庭。冬春換季的時候,母親把放了整整一個冬天的該用得着的生活用品拿了出來,進行整理、歸類。母親意外地發現,女兒去年秋天纔買的一雙鞋子已經穿着不合腳了,但是又沒有合適的人可送,怎麼辦呢?雖然這雙鞋子還比較新,也很漂亮,最後也只好決定丟掉。女兒於是自告奮勇地要把鞋子丟進垃圾箱裏去。但是母親卻阻止說:"別忙。"一邊說着一邊接過這雙鞋子,拿出鞋油和鞋刷,細細地擦拭、上油。女兒不解地問:"不是要丟掉嗎?"

"是的,"母親頭也不擡地回答,"但這是一雙還能穿的鞋子,撿垃圾的人或者別的人也許會穿的。我們要把鞋子擦得乾乾淨淨的,這樣做是對受施者的尊重。"

鞋子擦好了,亮得幾乎讓人捨不得丟掉。母親把鞋子遞給女兒:"去,現在你可以把鞋放在垃圾桶旁邊了。"

"你直接把鞋子送給那個撿垃圾的人不是更好嗎?"女兒又問。

"不,"母親搖搖頭,"撿垃圾的人自食其力,他們並不是乞食者。當面給他們東西,會使他們覺得難堪的。放在那裏讓他們高高興興地撿走,纔是真正的善行--不讓他們有被施捨的感覺。"

於是女兒照做了。

後來,母女二人在陽臺上,隔着透明的玻璃窗,看到那個撿垃圾的人快樂地、小心翼翼地收起那雙鞋子,邁着比以前輕快得多的步子踏上歸路。也許,他是等不及要把這雙又新又漂亮的禮物送給自己疼愛的女兒?他會不會把拿鞋子的'手放在背後讓女兒猜自己給她帶回了什麼好東西,然後繪聲繪色地給她講述自己意外得到這件寶貝的經過?母女二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着,心中充滿了歡樂。

丟掉一雙已經不能穿的鞋子是一件太細小也太尋常的生活瑣事,然而,故事中的母親卻把它演繹成了一個如許溫馨的故事。而這種轉變的產生,只是源於母親擁有一顆對他人的尊重之心。是的,尊重可以創造奇蹟,儘管也許它只不過是一個淺淺的微笑,一聲輕輕的問候。但是對你我來說,這已經足夠了,因爲它意味着生活的美好,以及社會的和諧。這樣的氛圍,纔是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儒家的推崇,我們可以看到,在這裏,它所強調的,是典型的以己推人,但是,它同時又是營造和諧社會的不二法門。就好像詞裏所說的,"換我心,爲你心,始知相憶深。"的確,只有真正地做到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方能真正意識到應該重視每一個個體的存在,方能真正地尊重別人,一如愛護自己。所謂"惺惺相惜",我想,是可以從這個層面來理解的吧。

名人尊重別人的故事: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耳邊似乎響起了賣花少女清脆婉轉的叫賣聲。想必一定會有很多人爲之停留,欣賞、購買吧。那彼此陌生的臉上互相尊重的笑容,是比春日杏花更爲美麗的塵世風景。

名人尊重別人的故事:

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學大提琴的年輕人去向本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討教:我怎樣才能成爲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

卡薩爾斯面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意味深長地回答:先成爲優秀而大氣的人,然後成爲一名優秀和大氣的音樂人,再然後成爲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

卡薩爾斯的回答很有深意。怎樣才能成爲一個優秀的人才呢?人格的魅力永遠是第一位的。

名人尊重別人的故事:

宋濂是我國明代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他從小喜愛讀書,但家裏很窮,上不起學,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麼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裏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裏時,老師感到地稱讚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論點論據素材4

論點

要善於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對的要堅持,錯的要改正。

不要因爲一個人的小錯誤抹殺他的成績。

判斷對錯要有一定的標準。

有時失誤也能帶來成功的機會。

要勇於承認錯誤。

要善於改正錯誤。

即使沒有人理解,也要堅持對的。

對和錯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

過猶不及,要把握對錯之間的度。

名言

1.真理是永遠矇蔽不了的。——莎士比亞

2.一時強弱在於利,千秋勝負在於理。——曹禺

3.謬誤的好處是一時的,真理的好處是永久的。——狄德羅

4.最令人痛苦的真理勝過最令人愜意的謬誤。——別林斯基

5.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泰戈爾

6.我們今天所唾棄的謬誤,很久以前卻是真理。——惠蒂爾

7.說假話的人會得到這樣的下場:他說真話,也沒人相信。——伊索

8.人的一生中可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經常擔心犯錯誤。——哈伯德

9.假如你把所有的錯誤都犯了之後,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對的。——李政道

10.假如我們想證明“什麼是對的”,而不是“誰是對的”,那麼生活的紛爭就會少很多,生活也會變簡單很多。——斯賓塞

11.所有人類的錯誤都是無耐心,過於匆忙將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亂,用似是而非的樁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來。——弗蘭茨·卡夫卡

12.謬誤和真理如同睡眠和覺醒一樣是相反相成的。我曾注意到有人一旦從錯誤中醒悟過來,就像睡醒一樣又精神煥發地轉向真理。——歌德

13.幹了錯事的人,總想通過另一件錯事補回損失,這樣下去只會錯上加錯,一次次把錯垛得跟草垛似的高高的。直到有一天,這些錯突然全變成了對,這個人便大豐收了。——劉亮程

典型論據

季羨林聞過必改

——犯錯要承認

1998年冬季,季羨林在《新民晚報》發表《漫談皇帝》一文說:“生長於高牆宮院之內,養於宮女宦官之手,對外面的社會和老百姓的情況,有的根本不知道,或者知之甚少,因此才能產生陳叔寶'何不食肉糜'的笑話。”

1998年11月17日,著名學者鍾叔河在《新民晚報》發表《陳叔寶和司馬衷》一文指出季羨林文章的錯誤:“老百姓斷了糧,卻怪他們爲什麼不吃清蒸獅子頭,的確荒唐可笑……但笑語的`主角卻是司馬衷而非陳叔寶。這兩個皇帝年代相差多年,中間還隔了東晉、宋、齊、樑、陳。”

鍾叔河還在文章中說:“寫隨筆不必查書,誤記一兩人名是難怪的。我自己在《記成都》文中,即曾把劉長卿的一首詩誤以爲是劉禹錫作。寫這則小文,只是對陳叔寶司馬衷的事感興趣,藉此談上幾句,湊湊熱鬧。”1998年12月28日,季羨林接受採訪時說:“我錯了。”

可以說,這件事,鍾叔河認真糾錯而沒有嘲諷,季羨林誠懇認錯而沒有辯解,由此演繹出一段文壇佳話。

王安養鳥

——自己認爲是正確的事要當機立斷

電腦名人王安博士聲稱,影響他一生的最大教訓發生在他6歲時。

有一天,王安走在樹下,突然有個鳥巢掉在他的頭上,從裏面滾出來一隻小麻雀。他很喜歡它,於是連同鳥巢一起帶回了家。他走到門口,忽然想起媽媽不允許他在家裏養小動物。他只好輕輕地把小麻雀放到門後,然後急步走進屋內,請求媽媽的允許。

在他的哀求下,媽媽破例答應了他的請求。王安興奮地跑到門後,不料,小麻雀已經不見了,一隻黑貓正意猶未盡地擦拭着嘴巴。

從這件事,王安得到了一個很大的教訓。只要自己認爲對的事情,不可優柔寡斷,必須馬上付諸行動。不能作決定的人,固然沒有做錯事的機會,但也失去了成功的可能。

史蒂芬·葛雷的故事

——錯誤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

史蒂芬·葛雷是個曾經有過重要的醫學成就的科學家。有個報社記者採訪他,爲什麼他會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是什麼因素讓他超乎凡人?

他回答:這都與他兩歲時他母親給他的經驗有關。

有一次他嘗試着從冰箱裏拿一瓶牛奶,但瓶子很滑,他失手讓瓶子掉在地上,濺得滿地都是——像一片牛奶海洋一樣!

他的母親到廚房來,並沒有對他大呼小叫、教訓他或懲罰他,她說:“哇,你製造的混亂還真棒!我幾乎沒看過過這麼大的奶水坑。反正損害已經造成了,在我們清理它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幾分鐘?”

他的確這麼做了。幾分鐘後,他的母親說:“你知道,每次當你製造這樣的混亂時,最好你還是得把它清理乾淨,讓物歸原處。所以,你想這麼做嗎?我們可以用一塊海綿、一條毛巾或一隻拖把。你喜歡哪一種?”他選了海綿,於是他們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

他的母親又說:“你知道,我們在如何有效地用兩隻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經做了個失敗的實驗。讓我們到後院去,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動它。”小男孩學到了,如果他用雙手抓住瓶子上端接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會掉。這堂課真棒!

這個知名的科學家說,那一刻他知道他不需要害怕錯誤。除此以外,他還學到,錯誤只是學習新東西的機會,科學實驗也是如此。即使實驗失敗,我們還是會從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