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素材 > 職責與道德的作文素材

職責與道德的作文素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5K 次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素質,我們要捍衛道德,宣傳道德,實踐道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職責與道德的作文素材,歡迎閱讀參考!

職責與道德的作文素材

  職責與道德的作文素材1

10月13日,在佛山黃岐,一面包車將2歲女童撞倒碾壓後逃逸,路人無人伸援手,接着第二輛車也從女童身上碾過。18個路人經過,都沒救援或報警,直到一名拾荒者發現後將她扶起,呼喊救人。至今,女童還未脫離生命危險。

冷漠,刺痛了人心。在慘案中,司機的兇殘、路人的拒救,交織成了面色冷漠的衆生相。痛感、悲憫心匱乏,彷彿“人性方向盤”失靈的推土機,橫衝直撞,盡情碾壓着道德倫理的底線。

災禍與“冷漠圍觀”結伴而行,已是當下尷尬的情景。每次“老人倒地無人扶”,都會被作爲道德滑坡的“標本”;頻仍的“助人爲禍”,總能激起“好人難做”的嗟嘆。“女童被碾,路人旁觀”的悲情場面,不啻爲“冷漠流行症”的再度發作。車輛兩度碾壓,18人無一搭救,冰冷的看客姿態,印證着道德底線下移的喟嘆。

若按“人心向善”的道德想象,女童被撞,肇事者當迅即救人,稍減良心上的負罪感,路人也當積極伸手相助。

然而,一切都被反轉過來了:司機逃了,路人視若無睹,“敬畏生命”儼然是紙上空談,少管閒事式的明哲保身,才被奉若信條。對善美信念的放棄,構成了人心的暗區。於是乎,幼小生命,差點毀於車輪下,抑或被集體冷漠葬送,失去了尊嚴——幸而,拾荒者打破了辛酸局面,慷慨施救,以樸素的悲憫情懷挽住氣若游絲的生機。

個體境遇,總是世態的微觀映射。女童的突遭劫難,投射了人際關懷的冷暖。不堪想象,當她劫後餘生,又怎樣遺忘這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她對社會的體認,會不會受到負面影響? 那些圍觀者,剝離了冷漠的標籤,也是普通的民衆。他們未嘗就不懂,沒有人是座孤島,相互攙扶才能同舟共濟;“樂於助人”是傳統的人倫美德,漠視生命,會讓良知潰散。或許換個語境,他們也會痛斥“鐵石心腸”,呼籲人性迴歸。可一旦輪到自己做“路人甲”,他們就打起醬油,從“審醜”向“示醜”自然地角色切換,原因何在?

究其癥結,不過是“行善有風險”,出手不得不謹慎。將道德流失歸咎於“世態使然”,是公衆一貫的邏輯轉化。你看,“彭宇案”殷鑑在前,“做好事遭惡報”,誰還敢冒險救人?理由看似鏗鏘,其實是僞命題——真正道德,理應跳出物化的代價考量。行善成本,不應是冷漠的通行證。

忽略人性反思,是對個體責任的遮蔽。修女特蕾莎說:“你如果行善事,人們會說你必定是出於自私的隱祕動機,不管怎樣,還是要行善事;將你所擁有的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樣,還是要把最寶貴的東西獻給世界”。道德踐履,本該更果敢,超越利弊權衡。

社會學家孫立平在《國人的冷漠是如何鑄就的》一文中,將審醜麻木視作一種“輕度罪惡”。正是冷漠、歧視等庸常之惡,衍生出信任割裂。消解沉痾,需要人性規約的拾級而上:道德令,被人們視作底線性的信仰。“人們一切不幸的根源,不是饑荒,不是火災,也不止是那些作惡者,而在於他們各自爲生”,托爾斯泰如是說。打破“流沙格局”,構築人際關懷,需要價值秩序的重新梳理——在社會儲藏室裏,多放置些“人本關懷”。人性復甦了,道德方能走進“春天裏”。

  職責與道德的作文素材2

道:本意是客觀真理,即自然界的構造、運動、變化等規律,社會的客觀發展和變化規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規律,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它客觀存在,左右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順應它去發展,社會才能健康和諧、人才會健康幸福、自然界纔會長足存在。

德:的本意爲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需要發展。在不違背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發展社會、發展自己的事業。

也是遵循不違背“道”去適應自然,改造自然從而使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能長久發展、和諧共存。

道和德統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們按“道”的規律去做事、處事,就是有“道德”。

德:德就是付出。

實質上,人之初,性本惡,也就是說人一生下來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會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約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對本能的外在約束和內在約束,外在約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圖傷害他人等對人類社會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內在約束(也就是道德)來約束本能中雖不違法,但亦會對他人(甚至是人類社會)造成危害的行爲。

所以,道德就是社會規範對人的本能的制約,換句話說,人一生下來就有以任何方式傷害甚至殺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無道德”),道德也就是繼法律之後制約這種本能,減小這種傷害的工具。

  職責與道德的作文素材3

在生命的天平兩端,我們應該慎重放置金錢的砝碼,不要讓心靈因爲金錢的超載而失衡導致崩潰。用道德做旋律,即使是樸實無華的歌詞,也能創作出一段餘音繞樑不絕於耳的音樂。因爲一句“缺錢不缺德”而被人稱爲“中國的脊樑”的老鄭的行爲,就是對道德至上最完美的詮釋。數九寒冬,他只穿單薄的衣服,挑着四大包羽絨服穿梭在人羣中尋找失主,有人問他爲什麼不把羽絨服給自己穿上,他只說:“咱缺錢不缺德。”“棒棒老鄭”是好樣的,面對誘惑,他用道德作盾牌,扞衛自己高潔的靈魂不受污染。在他心中,始終留有一塊道德的綠洲,那裏有聖潔的鮮花在盛放。尊重道德會讓我們的心很踏實,讓我們不會因金錢而迷失方向,它讓我們的步伐更堅定,腳跡更深刻,讓我們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站穩了腳跟,而不是當一簇隨波逐流,趨炎附勢的浮萍。

歷史的長河盪漾着時代的漣漪。大浪淘沙,在殿堂裏,唯有那些敬仰道德的人至今還被我們頂禮膜拜。呼喊着“兩袖清風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的于謙;餓死也不領美國救濟糧的朱自清;不爲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不堪忍受不勞而獲的生活而離家出走的托爾斯泰……他們的精神,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讓我們汲取,代代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