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家鄉的味道日誌

家鄉的味道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7K 次

我離開家鄉幾十年,一直漂泊在外,彷彿魂不附體似的,總想有一天能夠回到家鄉,靜靜地品嚐一下家鄉的味道。今年九月份,我終於如願以嘗,回到了闊別多年的黃土地。山野的清風,泥土的芳香,再次湧進我的胸堂,流入心田。讓我嚐到了那種熟悉的味道,感覺十分親切,心裏熱呼呼,暖暖的。

家鄉的味道日誌

我的家鄉在太行山上,縣城就建在一個不大的盆地裏,我家離縣城約十多公里,山頭上長着兩棵牽手的大松樹,方圓幾十裏都能看到它,像燈塔似的,爲自己指明瞭回家的方向。我每一次看見,都會熱血沸騰,不能自已。今次我又看到了它,可是父母親雙雙過世,高興之餘憑添了幾多的傷感,我曾一度產生了不該回家的想法。但是姐姐弟弟侄兒侄女的熱情款待,又把我拉回了現實,我不得不重新來接納沒有父母親的滋味。

我在家人的幫助下,走進了“我”家的老院子,這裏的房屋早己坍塌,破爛不堪。自從父母過世後,這裏就再沒住人了。我只能從零碎的記憶裏去尋找自己的童年,回憶那些美好的時光。青春靚麗的媽媽,不畏辛勞,就是在地上那塊石板上爲一家人洗衣服,耳邊彷彿還能響起媽媽“咯咯”的笑聲。每年的大年三十,父親就是伏在靠牆那張桌子上寫春聯,他的身影依然歷歷在目。在父母的懷抱裏,我就是這樣,有滋有味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那個時候,雖然物資貧乏,周圍卻住滿了人,左右鄰室,嬸子大娘,姑娘媳婦,白髮老人,童稚小兒,走進走出,談笑自如,來往隨意。那種自然的交往方式,在城市裏是見不到的,也體會不到其中的滋味。夏天吃午飯時,門樓裏坐滿了人,熱鬧非常:冬閒時,家裏也會來很多人,說笑打鬧的場景,讓我的身心感到歡快舒暢。今天再也看不到那個光景了,老屋變成了我不堪回首的地方,今次我是硬着頭皮走進“家”的,想再看一眼自己出生的地方。望着這片廢墟,止不住的淚水漣漣,只有門外那棵百年老槐樹還依然活着,發出了生命的氣息,野風吹過,夾雜着綠葉的清香撲面而來,我聞到了那種熟悉的味道,才清醒地意識到,家到了!

大槐樹除了一部分枯枝外,仍然長滿了綠葉,而且青翠欲滴,彷彿返老還童一般。打我記事起,它就是棵老樹了,樹上有好幾個鳥窩,喜鵲天天在樹上叫着。因爲它的高大,來往過客都會感嘆一蕃,有人說它早已空心,木頭不值錢了。可是誰也沒有鋸開它的主幹看個究竟。倒是常有人出高價買它。媽媽在世時, 把它看作一位老朋友,可以與己作伴,家裏再困難,也沒捨得將它賣出。如今媽媽走了,老樹的青春仍不減當年。就像家裏的一位老人一樣活着,靜靜地守護着這個“家院”,延續着生命的氣息。

今次,我從侄兒口中得知,改革開放後,想買這棵樹的人就更多了,但是弟弟再窘迫也沒將它賣出。小侄子長大後,也作出了不賣的決定,讓我感到幾多欣慰。它就是家裏的一個老人 ,看見了它就像看見了家一樣,它與我們有着難捨難分的情結。誰也離不開它。我真慶幸老樹還活着。而且活得那麼瀟灑,就像弟弟的小家一樣枝葉繁茂,生機勃勃。弟弟雖然早已搬離了村子,但是還有一處舊屋,我看到了家庭的傳承,重新聞到了其中的溫暖氣息。

我跑到了野外,站在高處,瞭望四周,除了遠處的山巒依舊,眼前呈現出最多的植物是林立的玉米杆和繁多的核桃樹,兩種不相干的植物成了鄰居,構成了一種獨特的景觀。它們已經變成了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麥子,小米因爲產量低,很多人從經濟角度出發,都改種成了玉米,玉米變成了一種經濟作物。現在的人基本上不吃玉米麪,只等秋收後變成錢。購買麪粉和小米,如今的人吃大米也是常見的事,但是黃土高坡上的人還是喜歡吃麪食,麪粉的可變性強,在人們的手裏,變成了藝術,翻新出無數的.花樣。我的童年,能吃上雪白的饃饃,那可是一種奢侈的生活。我今天站在莊稼地旁,聞到了一種混雜的氣味,我想這是核桃和玉米雙豐收的味道。

現在家裏的親人基本上都住在了縣城,過起了城裏人的生活,我們家只有弟弟還是個真正的農民,鄉下還有十幾畝地,上百棵核桃樹。每年春種和秋收都得回家打理。國慶大假,小侄女也回了家。正趕上秋收,我們倆個正好可以幫弟弟乾點兒農活兒.。自己雖然出生在農村,但是真正幹活兒的機會不多。這次掰了兩天的玉米,才發現農活幹起來並不那麼容易,現在的掰王米和我們小時候不一樣,都是把玉米的外皮完全脫掉,直接拉回家。穿插在玉米杆中,沒幹出多少活,就開始汗流夾背,內衣和褲子都和皮膚沾在了一起,掰玉米還能堅持。再從地上拾起來扔在車上卻非常難,沒拾幾個,腰就疼得直不得了了。真是應了那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語。我聞到了那股少有的汗味,是用勞動澆灌出來的味道,它是健康的。

弟弟是一位沒有駕照的司機,沒有開車上公路的權力,但是地裏的莊稼卻是弟弟開車搬運的。我從來沒見他開過車,心裏有點兒耽心,生怕弟弟的技術差,把我從車上摔下來。當我看見小侄女飛快上了車,我的猶豫就減半了,也趕快上了車。開進農田的路都是土路,經過雨水的沖刷後,變得高低不平,車子開起來東倒西歪。但看着弟弟像一位多年的駕駛員一樣,他的一招一失,從容鎮定,運用自如。我那顆懸着的心才平靜下來。同時我發現弟弟長大了,我離開家時,他還只是個孩子,他現在不僅農活兒幹得漂亮,還是一位無師自通,熟能生巧的司機。心想:弟弟什麼時候有了一種黃土地上男人的味道!我在城裏看到有的白面書生,啃老族,就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缺乏的正是這種男人漢的擔當!

我們小時候家鄉最好吃的飯就是羊肉餃子,豬肉面,但是這兩種飯大多集中在陽裏年,因爲那時羊肉最壯,味道最鮮美,豬肉拉麪也是過年時吃得多點。今次回家吃團圓飯和朋友聚會都是在飯店裏進行,讓我覺得與原來的家總有那麼點距離感。這幾年弟媳外出打工,弟弟卻能做得一手好飯菜,做出米的羊肉餃子,豬肉面更純正,我從弟弟身上看到了姥姥,媽媽的影子。離開家那天,小侄子特意爲我做了一桌飯菜,沒想到小侄子做出來的飯菜,絲毫不比弟弟差,只是小侄子在工廠上班,己經不是一個地道的農民了。我已經從點點滴滴之中,看到了家的延續,嚐到了親情的味道。

我在家鄉二十多天,看到了家鄉的臣大變化,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但是回家的心情就像打翻了的五味瓶,酸甜苦辣俱全。很難說清它的滋味,看着親人朋友爲讓我吃到家鄉的小吃,個個想着法子爲我做,讓我寑食難安,感激萬分。用我們老家的一句土話,就是“親的不幸!”我想這是黃土地的味道,淳樸清香;是親人的味道,純真甘甜;是家鄉的味道,一種回味無究,終生難忘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