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1W 次

 又逢端午

關於端午節的日記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在這一天,在祖國的每個地方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如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等。

賽龍舟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相傳,屈原投江後,人們爲了尋找他,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此後,爲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才逐漸發展成爲龍舟競賽。這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據說,比賽時,岸上人山人海,彩旗飄飄,鑼鼓喧天,江裏萬箭齊發,百舸爭流,龍舟全體隊員配合着船頭的鼓點,齊心合力,奮力搖漿向前。。。。。最先到達終點的當然就是勝利者啦!想象一下,都覺得賽龍舟場面宏大,氣勢磅礴,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到現場去觀看比賽,如果可能的話,我還想上龍舟與其它船隊較量一番呢!

包糉子也和屈原有關,百姓們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後來就形成了吃糉子的習俗。每年這個時候,爺爺都會買來糉葉、糯米、蜜棗和各種各樣的豆子,把糯米和豆子洗淨泡好,爺爺把糉葉平平地鋪在桌子上,將一邊輕輕捲成漏斗狀,在下面放上一層米和豆、再放三、二顆棗進去,然後用米和豆蓋好,用糉葉把口包住後用馬連草繩把糉子捆住。包出的糉子棱棱角角,十分耐看。我在一邊看着爺爺流暢的動作,真是佩服極了,也想學學這門手藝呢!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爲了驅邪避惡,家家都灑掃庭除,懸掛艾草。姥姥在這個時候也會到集市上買回艾草,放置在門後、牀下,新鮮的艾葉會散發出一股股淡淡的'清香,很好聞呢!雖然這樣做有些迷信的嫌疑,但是那是姥姥美好的心願,她希望我們一家人都能身體健康,幸福地生活,我們怎麼能拒絕她這樣衷心的祝願呢?

又逢端午了,不管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渡過,我都希望在這個美好的節日裏,所有的人都能實現心裏的願望!

  端午節快樂

“小懶蟲!快起牀,今天是端午節,咱們要去爺爺奶奶家的,你怎麼還在睡覺?”一大清早,俺老爹就扯着公鴨嗓門大叫。我極不願意地起牀,和爸爸媽媽一同去爺爺奶奶家。

剛進家門,我就聞到一股糉子的香味。爸爸使勁地嗅了嗅,道:

“嗯!糉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好!爸爸,你編得真棒!”

“其實,這是別人發給我的短信!”爸爸不打自招。

我有些吃驚,但仍機靈地改口道:“其實,我也是故意誇您,‘逼’您實話實說的。”

這回,輪到爸爸拿眼睛瞪我啦。我想:他一定“咬牙切齒”了吧!媽媽站在一邊,被我們父女倆的一唱一合逗得捧腹大笑。

一個上午就這麼過去了。

下午,我和表妹玩了一下午的遊戲,出了一頭汗。一回到家,就衝了個涼,真爽!我躺在沙發上,蹺起二郎腿,真舒服!

“蟲蟲(我的外號),今天過得咋樣?”爸爸問我。

“好極了!”我笑着應答。樂顛顛地去到房間,看起了課外書。

深夜了,整個城市都靜悄悄的,別人都睡熟,我卻仍坐在燈光下,翻着兒時的照片,沉入了深深的回憶……

  學包糉子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感情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 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

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