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榆錢飄香日誌

榆錢飄香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和着時光輕盈的步伐,又來到了一年的清明節,遙望遠方的家鄉,緬懷父母,無論時光的河流,怎樣的波及沖刷,那些深深鐫刻在腦海裏的記憶,曾經生活中的苦與樂,父母那比山重,比海深的養育之恩,滄桑而慈祥的面容,辛苦勞作的身影,養育兒女的艱辛和不易,對兒女的滿滿親情……亦如清清的甘泉,滋潤着女兒的心房,思念父母的同時,又想起小時候母親做的美味榆錢飯,哦!依然是回味無窮!

榆錢飄香日誌

——題記

清明節到來,人們都喜歡到郊外踏青遊玩,東北的春天來的太遲,依然春寒料峭,所有的枯樹枝椏,沒有一點要發芽的意思,小草依然躲在泥土裏憨憨沉睡,看不到一點生機。想起此時的家鄉,應該已是春光明媚,桃紅柳綠,鶯歌燕舞,那掛滿樹枝黃白色的榆錢,串串飄香,一派春意盎然了吧!

我的家鄉地處中原,四季分明,每到開春,清晨起來,沃野千里的黑土地上,在晨陽的照耀下,遠遠望去,陽氣就像一張乳白色的大網,似霧非霧,又象一羣若隱若現的小白羊,在輕風拂動下飄來蕩去,徐徐上升,讓人心曠神怡,小孩子天真的稱它叫“羊娃兒”,伸手去抓什麼也沒有,無論怎麼跑,“羊娃兒”總是在你眼前晃動,這也許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處吧!

童年的家鄉,雖然農民們日子過得清貧苦寒,但春天依然是人們充滿希望的季節,春天也是人們整理田地,播種早秋,投入大生產的時候,然而倉裏的糧食卻剩餘不多,人們的生活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也就是每年的荒春,爲了不餓着肚子搞生產,總要想方設法尋找一些食物填充飢餓,除了野菜之外,最盼望的就是清明時節成熟的榆錢了。

在我們村上,到處都有榆樹的身影,一般榆樹都長得很高,軀幹很直,好象敬天玉柱兒,枝繁葉茂,鬱鬱蔥蔥,榆樹也因爲給人們帶來美味食物,被稱之爲救命樹。正當別的樹還在冬眠未醒的時候,它就悄悄的發出細細的嫩芽,長出一串串微綠帶黃,油光水嫩的小榆錢兒,也許是上天的有意饋贈,託第一縷春風帶給人們的綠色救命食品。

一般的年景,人們只吃榆錢,榆錢也就是榆樹的種子,它的外形圓圓的,可能是酷似古銅錢的緣故吧,先人們給它賜名榆錢兒。榆錢兒還有“餘錢”的諧音,因此不僅是人們的美食,也成了人們心中吃榆錢能發財的美好願望。

據老人們說,榆錢兒還有很多藥效的作用,有的小孩兒長期消化不良,積食,成了頑症,導致頭髮毛糙稀疏,面黃肌瘦,肚子脹大,不思飲食,吃一段榆錢慢慢就好了,榆錢還能治瘡癬頑症,清熱潤肺,化痰止咳,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熱利水,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症,殺蟲消腫的功效。

當榆錢長的象錢串子一樣掛滿枝頭的時候,孩子們每人手裏拿着一個向日葵稈,或者長竹竿兒,頭上綁着一個鐵絲捼成的鉤子,拎着籃子或者布袋,男孩子們爬到樹上,把布袋挎在身上,用鉤子鉤着樹枝,吹着口哨兒,悠閒自得的捋着榆錢兒。女孩子不會上樹,只能在下邊鉤一些較低樹枝上的榆錢兒。男孩子們偶爾折一枝子,扔給女孩子們,大家都把籃子捋滿了,再風風火火打鬧一陣子。

我們家院裏也有一棵榆樹,樹高冠大,看着那一樹的榆錢,天天翹首期盼,盼望它們快快長成,期待享用母親做的各種各樣的美食。母親說:“等到清明節的時候,榆錢的微黃色消退,變成了微白色,我們就捋榆錢,媽媽就給我娃兒做喜歡吃的榆錢飯。”

榆錢變白了,母親用一根繩子把鐵鉤綁在長長的竹竿上,我擓着籃子站在母親身邊,把籃子舉得高高的,榆樹的枝條有很柔軟,母親用鉤子把樹枝鉤彎下來,大把大把的捋着榆錢,我在下邊接着,趁着母親換樹枝的時候,悄悄抓點填到嘴裏嚼一嚼,甜甜的味道,粘糊糊兒的。

母親精湛的廚藝在全村是出了名的,做榆錢那就更不含糊了,能做出好多種美味食品,想沒有食慾就不成。

由於榆錢很甜,小蟲子和人一樣喜歡榆錢兒,總比人們先行一步品嚐,榆錢上有蟲卵蟲屎什麼的很髒,母親擓着榆錢兒,手裏拿個大瓦盆兒,拎個小木桶,我頭上頂一個竹篩子(竹筐)顛顛兒的跟着母親來到井邊,母親先是把榆錢認真的撿一遍,然後用小木桶打水一遍一遍的沖洗乾淨,看着那一篩子白花花的榆錢,真的好眼饞啊!

我們家有一個燒柴火的鐵鏊子(平底鍋)專門用來烙餅用的,母親提前把麪糊糊攪好,把榆錢攪在裏邊,放上蔥花和鹽,再打進去兩個雞蛋,幾分鐘後,油嫩軟香的榆錢餅就出鍋了,那撲鼻的香味,讓人垂延欲滴,急不可耐的伸手去拿,小手兒狠狠被燙了一下,眼淚刷一下滾了下來,母親趕緊拿小磨香油抹在我的手上,心疼的說:“閨女,彆着急,等一小會兒涼點再吃,媽做的很多,會讓你吃個夠的。”

母親還把榆錢蒸成窩窩頭,先把面發開,然後把榆錢和在裏邊,捏成窩窩,下邊留一個小洞,蒸出來個大又軒的榆錢窩窩,色味俱佳,質嫩爽口。

母親還把榆錢拌上玉米麪,放在鍋裏蒸熟,搗上半碗蒜泥兒,蒜泥裏放上醬油醋,和小磨香油,拌在蒸熟的榆錢裏,既當飯又當菜,那個香啊!現在想起來都流口水。

有時候,母親還把榆錢兒做成榆錢兒飯,先把榆錢煮熟,攪上面疙瘩,黃澄澄的'雞蛋蒲穗兒,鬧嚷嚷的蔥花兒,真的太誘人了,

有時候母親會上街買點豬肉,剁成肉餡,把榆錢剁碎,包成榆錢肉包子,給全家改善生活。還有榆錢炒雞蛋,鬆軟可口,口留餘香。簡單的榆錢,母親能做出很多種類的食品,無論怎麼做,都能讓人百吃不厭。

在那些窮困的年代,榆錢在清明前後,曾是人們的主食,幫助人們度過一個又一個的荒春,記得在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人們不光吃榆錢,就連榆樹葉子和榆樹皮都吃光了。人們常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層皮,那些被剝光了皮的榆樹,只剩白光光的軀幹,赤裸裸的含羞乾枯而死,那悲壯的慘景令人心痛!

清明時節淚紛紛,緬懷父母的同時,總會想起小時候母親做的美味榆錢兒飯,讓人回味無窮。無論時光的河流,怎樣的波及沖刷,那些深深鐫刻在腦海裏的記憶,曾經生活中的苦與樂,父母那比山重,比海深的養育之恩,滄桑而慈祥的面容,辛苦勞作的身影,養育兒女的艱辛和不易,對兒女的滿滿親情……亦如清清的甘泉,滋潤着女兒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