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安妮日記》觀後感

《安妮日記》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一天就要結束了,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經驗,立即行動起來寫一篇日記吧。可是怎樣寫日記才能出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安妮日記》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妮日記》觀後感

《安妮日記》觀後感1

相信不少人看過《安妮日記》吧!裏面的主人公是不是時刻牽掛着你的心?我也一樣。

裏面講述了一個個不平等的故事,安妮她們一家都是猶太人,他們本在幸福的生活着,可是,那羣禽獸不如的德國兵居然下了一條指令,不讓猶太人生活在這個城市裏,還要把居住在這裏的猶太人趕盡殺絕。唉……

讀完後,我不禁長嘆一口氣。

大家都是人,又何必趕盡殺絕呢,要是永遠都是“人間太平”,就不會有貧窮人民餓死街頭之事了,不是嗎?

最後,我想對安妮說:“你是一個堅強、勇敢的孩子,不是一個懦夫,我們以你而自豪!”

《安妮日記》觀後感2

你大概也有記日記的習慣,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裏的少女的日記嗎?

安妮是一個猶太小姑娘。再大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妮寫了兩年多的日記,從13歲寫到15歲。安妮父親經商,母親是家庭主婦,家裏還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姐姐——瑪格特。1933年希特勒在德國全面推行獨裁統治,猖狂迫害猶太人。安妮一家在1933年前往荷蘭避難,可是德國軍隊入侵荷蘭。希特勒視猶太人爲,想要將猶太人趕淨殺絕。八個人在祕密後屋裏度過了兩年難熬的時間。雖然有朋友們的幫助,但他們每天還是生活在恐懼中。祕密後屋裏本來善良的人變得自私,外面原本忠厚的人也被逼的去偷去搶。然而有人告密,八人中除她父親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瑪格特最終被轉移到伯根—伯森集中營,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幾周前)因傷寒而死。

安妮的遭遇我十分同情,她寫日記的時候和我一樣大小,她當時在祕密後屋的生活艱難。我和她比真是天壤之別!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祕、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想想現在的生活,回憶安妮的生活,你就知道現在有多幸福,多快樂!安妮在祕密後屋裏並沒有絕望,她堅持讀書,寫日記,希望在一個和平的世界裏當一位作家和記者,施展自己的才能,能爲社會做出貢獻。安妮在日記中寫下了她對友誼,對種族,對軍事等等的看法。在幾十平方的小天地裏,大家時刻擔心被發現,被抓走。他們經常空襲警報的驚嚇,飛機轟炸的威脅……安妮在日記中觀察仔細,文章通暢,描寫生動,着實讓人感到可驚可嘆!

戰爭只能說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安妮對漫長的和平而痛苦的等待,換來的只是苦難和死亡。像安妮一樣苦苦等待和平的不止一個,讓我們大聲說出:“和平萬歲!團結萬歲!”

《安妮日記》觀後感3

前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叫《安妮日記》。

這本書講的是,一位女孩子叫安妮,她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市的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家庭。1933年希勒特(德國元首)上臺,開始瘋狂的迫害猶太人。爲了逃避逮捕、坐牢和屠殺,安妮一家在朋友的幫助下,躲進父親的公司大樓裏的一處隱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有人告密,隱居的8個人被捕並關進了集中營,到戰爭結束,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走出了集中營。這本安妮日記,是安妮在被抓進集中營之前,在躲在密室裏偷偷寫的日記。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佩服寫這本日記的作者安妮。剛剛開始迫害猶太人的時候,對猶太人有很多規矩,比如,猶太人不能在晚上八點鐘不能在大街上行走,只能上猶太人的學校……這些還不算什麼,當安妮他們住進密室的時候,早上不能說話,做什麼事都必須小心謹慎,因爲如果說話很大聲的話,就會被可惡的德國兵發現。這些拘束對一個纔剛滿十三歲的女孩而言,這是多麼難做到的呀!

讓我們一起想一想,安妮過的生活是多麼痛苦啊!再想一想我們的生活,跟二戰時期的安妮的生活比一下,我們的生活是多麼美好啊!多麼自由啊!多麼快樂啊!

安妮雖然承受了這麼多,但她非常堅強。在她的一生中,她曾經說過:我能感受到百萬人所遭受的苦難,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生活經歷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魅力開端。我覺得這句話說的非常正確,安妮所要承受的東西,並不是我們所有人都能承受的。如果我們大家都有一段困難的生活經歷,爲什麼不像安妮一樣,去把那些痛苦的經歷“變成”一段有趣的冒險呢?讓我們和安妮一樣吧,讓每一段痛苦的經歷都“變成”一段有趣的冒險吧!

安妮雖然很早就死了,但是她的精神是永遠存在的,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值得學習的!

《安妮日記》觀後感4

《安妮日記》是我看過的最好看的一本小說,作者就是安妮·佛蘭克。安妮留下來的日記也就是所謂的《安妮日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迫害猶太人最佳見證,同時我相信安妮有驚人的毅力和勇氣。安妮日記裏讓我知道了安妮一家原來居住在德國法蘭克福市,納粹統治期間全家遷移至荷蘭阿姆斯特丹避難。爲了躲開納粹的迫害,安妮一家躲在密室裏,密室就是安妮爸爸的辦公室,度過了兩年的隱蔽生活,但是最後安妮一家遭到被捕,只有安妮的爸爸活了下來。我覺得安妮死了真是很遺憾,但是她活得很有意義。

《安妮日記》觀後感5

我很是喜歡安妮日記,更喜歡安妮這一人物。我感覺她就是一個小天才,無心插柳柳成陰!在密室寫了兩年多的日記獨白,最後經過爸爸的幫助下成了一本書!

在她的日記中,我看到的是安妮的坦率,透明,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無病呻吟,完全把自己的心事告訴於日記朋友——Kitty!或許這就是我喜歡安妮日記,喜歡安妮的理由吧!

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安妮伴隨着淚水,耐心與歡笑,在自己身上不斷耕耘,幸福而真誠地微笑人生!我相信這微笑,即使在貝爾鬆,即使在她無力抗拒人類的虛妄時,也不曾失去過!有一句話就是最好的證明:只要我還活着,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安妮日記》觀後感6

由於種族的歧視,安妮他們的逃亡生活並不好過:明天都吃爛了,變質了的食物;沒有什麼合身的衣服;不能在屋內遠動;不能看見陽光與光明;不能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學習;不能發出響聲……在這些惡劣的.居住環境下,他們還要時刻擔心會來小偷;因爲害怕被人發現而整天提心吊膽的;被突如其來的子彈和大炮嚇到;有心事無人訴說,只能在被窩中偷偷抹眼淚……

在如此艱苦的生活下,安妮還是十分樂觀,懷揣着希望:她相信英國很快就會打敗德國;她相信這種日子很快就要到頭了;她相信她一定可以熬到重見光明的那一天……

《安妮日記》觀後感7

這本日記本伴隨了安妮兩年,記錄了他們躲藏時生活的點點滴滴。雖然這其中也包含了安妮對這種生活的不滿和抱怨,以及對屋外戰爭的厭惡與無奈,而安妮仍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對這些災難一笑而過。

安妮與我們同齡,可她卻擁有驚人的樂觀,她遭受着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的我們,不知比安妮要幸福多少,卻不懂得珍惜,總是埋怨生活中的不順心,不如意。而安妮卻還擁有笑容……

《安妮日記》觀後感8

一本好書,如同一杯香醇濃郁的咖啡,待人細細品味,似苦似甜;它,又如一杯美酒,讓人陶醉其中,若隱若現;它,亦或一層層階梯,讓人穿梭自如,時上時下。

曾經,老師在上課時就向我們推薦過《安妮日記》這本書,當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在寒假中看完這本書,並認真的寫一篇讀後感

安妮13歲那天,她收到的禮物中,有一樣是日記本,那天,她就在日記本上寫下第一篇日記,後來,這本日記成爲了安妮遇難前兩年藏身密室時的生活和情感的記載。日記處了開頭一小部分外都是以假託寫給好友凱蒂的書信形式形成的。安妮,作爲一名成長中的少女,日記中表達了她在密室中與母親的爭執、她對成年人世界的看法、她活潑熱情的天性以及她不爲人知的寫作才華等等。日記中,對於藏匿且充滿恐怖的25個月的密室生活的記錄,也使這本《安妮日記》成爲德軍佔領下的人民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則,所標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戰爭結束,安妮的父親決定完成女兒的宿願,將日記出版問世。

安妮說:只要我還活着,能看到這樣的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我想:安妮可以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依舊可以學習,可以寫作。而我們,擁有如此好的學習環境卻不思進取,每天只是,做完作業就了事。這種環境的對比,態度的對比鑄成了一種反差,我認爲我們一定要改正這種現狀,像安妮一樣堅強,不想困難屈服,把困難當做自己前進的動力。

看完《安妮日記》這本書,我把安妮當做自己的榜樣。我想,如果安妮還活着,一定會是一位作家,能帶給我們更多好書。

在《安妮日記》中我看到了許多安妮身上的優點,她有自己獨特的思考邏輯,能用真、善、美的標準衡量自我。我希望自己能從安妮

身上學到更多的優點,並把它們用到平時的點滴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