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關於百歲姑母的日誌

關於百歲姑母的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67K 次

我的姑母,出生於上個世紀民國五年的一九一七年,今年整整100歲。老人家現在除了一隻耳朵有點背,不咳不喘,滿面紅光,說話條理分明,生活完全自理。家裏有親戚來了,還能對來人彬彬有禮,談笑自如,聲音洪亮。

關於百歲姑母的日誌

現如今的人,活到七十多歲常見,活到八十多歲算是高齡,活到百歲的老人實屬罕見。

你一定會問我,這位世紀老人有着怎樣的人生經歷?有如何的生活方式?又有什麼樣的養生祕訣?

早在1920年,周、李、陳氏三家族到周集興街,年僅三歲的姑母隨父母(我的爺爺奶奶)等家人從現在的響水洪圩村搬到周集落戶,從此過上了街上人的生活。當年我的爺爺在街上開糧行,全家人生活還過得去,可剛剛六歲的姑母對爺爺讓她裹小腳很是不滿,開始是早上把腳纏起來晚上就偷偷放了,後來姑母乾脆不纏腳了,爺爺追着姑母逼她就範,姑母就是不依,只好作罷。姑母十九歲那年嫁到了離周集小街僅有五里遠的王蕩鄭家。

姑母從此過上了普通農家人的生活,誰都沒想到,姑母婚後第三年生了一場病,體溫高達40度左右且數十天不退,全身發抖,面色蒼白,口脣發紺。姑父先後兩次把姑母用小推車推到周集藥房診治,診所的人說姑母得的病是"盤災",十八劑中藥吃完不見好轉,姑母仍茶水不進,每況愈下,生命垂危,全家束手無策。我爺爺兩次專門去王蕩看望姑母,見姑母一天不如一天的樣子都是哭泣着返回家的。鄭家老公公幹脆做主不再替姑母治病了,並讓人把姑母弄到房屋外間的一塊木板上。也不該姑母命絕,姑父託人從外地請來的一位郎中及時趕到後,爲姑母配了六劑中藥,姑父一勺一勺地給姑母喂湯藥。三天後,姑母竟然奇蹟般地一天天好了起來。

到後來才知道姑母當時患的所謂"盤災"疾病可能就是惡性瘧疾,這是經蚊蟲叮咬導致感染瘧原蟲所引起的蟲媒傳染病,治療不及時可以喪命。那時鄉下郎中可能還不識此病,何況此病的剋星藥奎寧尚沒普及到農村,險些要了姑母的命。

自此以後的幾十年裏,姑母一直過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人生活,再也沒有生過啥大毛病,連感冒傷風都很少。

我的姑父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沒有手藝,和姑母一樣也沒有文化,老實本分,靠從土地裏刨食維持生計,但他們夫妻恩愛,相互體諒,雖然生活窮點,卻很少拌過嘴,更沒打過架。尤其是我的姑母,性格溫順,和任何人未說話先微笑,走路都是小心翼翼。姑父明事理,懂道理,在莊上威望較高,哪家吵鬧拌嘴或鄰里發生矛盾糾紛的,都願意請姑父出面拉和,因此姑父常常回家吃飯不及時,姑母積極支持姑父說好話,行善事,經常把飯煮好了等着姑父回家。姑母夫妻倆的爲人得到了衆多鄰居的交口褒讚。

姑母善良溫和,憑心處事,不多言冒語,不參與別人矛盾,更不會耍小心眼,婆媳、妯娌、鄰里關係都相處得很好。六十年代初,生產隊集體做豆腐搞副業,姑母等六個婦女編成了三個拐磨小組,大家爭着要和姑母一組,幹部沒辦法只好通過抓鬮決定。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爲地界矛盾吵鬧打架的.事情常有,有的還打起了官司。一天,一鄰居專門告訴姑母說:快去你家自留地看看,你家被佔地界了,界標蒲被人家公開移你家地裏七八寸。誰知姑母聽了卻不以爲然地說,佔一點又能多收多少噢。來人自討沒趣,逢人就說姑母傻,姑母聽後並不爭辯。沒料到的是,幾天後,界標蒲竟然又莫名其妙地被移回到原來的界址了。

姑母所在的王蕩村的土地鹽鹼多,收成低,一個壯勞力在生產隊勞動一整天只能苦到一個雞蛋錢,羣衆生活很苦。姑母生養了一子四女,加上姑父中年之後患有肺心病,姑父姑母沒少出工沒少吃苦,年底生產隊決算工分時還是出錢才能分到糧食,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姑母不愧是一位賢妻良母,平時,她參加隊裏勞動再苦再累也從不喊冤叫屈,回到家裏永遠是滿面春風。尤其在六十年代初,即便是吃糠咽菜,姑母也是心平氣和,糧食緊張就讓姑父和孩子吃乾的,自己常常喝點稀的,儘管如此,姑母還總是說現在的日月比過去好。

姑母用她的勤勞和善良,寬容和堅強的美好品德潛移默化地教育和影響着她的兒女們。我的五個表兄妹都繼承了姑母平易近人,處事淡定,不急不躁的好性格,全家老少相親相愛,即便表哥結婚生子了,一大家也未分家。到了1976年,62歲的姑父病故,表哥表嫂對姑母更加百倍呵護,老人家從沒有一天單獨生活過。早年在學校任教的表哥工作忙,多在外少在家,表嫂和我的姑母相處融洽,情同母女,幾十年從沒紅過一次臉。良好的家風在鄉里首屈一指,口口相傳,他們家連續多年被評爲五好家庭。

別看姑母沒有文化,可她老人家的情感十分細膩。我是姑母唯一的侄兒,每次我去看望她,老人家總是眉開眼笑,滔滔不絕問長問短。2008年我眼底出血在外地手術,姑母隔三岔五地讓表哥打電話問我手術情況,我出院回家後,姑母還專門來我家看看才放心。

2010年,我的父親享年86歲過世,93歲高齡的姑母悲痛欲絕,我父親是姑母最小的弟弟,姑母哪能不心痛?老人家守在父親的靈柩前老淚橫流。按照習俗在爲故人辦喪事期間,要在三岔路口用蘆蓆圈成家廟爲亡靈送飯跪拜,姑母堅持要參加送飯。行跪拜禮時,姑母十分虔誠地將額頭都磕到地面上並久久不肯爬起來,還不住地哭道:我親弟啊,你要走好了。見狀,我更加痛哭不已。

姑母一大家是十一年前搬到縣城居住的,因爲姑母年事已高,表哥表嫂就勸老人家不要再做家務了,閒不住的姑母就每天飯後去和街坊老鄰居打小牌玩。一次姑母過馬路時被一個騎電動車匆匆上學的學生撞倒,檢查後醫生說,老人家股骨折了,手術擔風險,建議回家服侍調理。意思是年紀太大,手術沒有價值。在姑母和家人一再堅持下,姑母還是做了手術。連醫生也倍感驚訝的是,姑母手術後三個月可藉助高背椅在室內挪步,一年後竟然恢復如初,裏裏外外照常行走,還主動幫表嫂揀菜剝蔥做點家務活了。不少人說還是勞動人民的體質好,生命力強。

近幾年,姑母不出去玩小牌了,她說路上車子太多害怕再被撞。不冷不熱的時候就坐在院外和鄰居老太太嘮嗑,天冷的時候就在院裏曬曬太陽,看到如今好時光,看着滿堂子孫,老人家每天都樂滋滋的。

姑母的生活習慣一點也沒改,每天吃三頓飯,早晚一碗粥一塊餅,乾的稀的,葷的素的,海貨也好,發物也罷,只要吃得動都吃,沒有什麼忌口的,也沒有什麼偏愛吃的,更從不吃啥另外的早茶晚水,最多晌午時自己摸兩塊小餅乾吃吃打打岔。也許是因爲姑母從來就是心無旁騖,她的睡眠特別好,晚上七點前睡下,早晨六時左右起牀,從不賴牀,午飯後再睡一覺起來按時吃晚飯,不管是晚覺還是午覺,頭一落枕則呼呼大睡,還不容易做一回夢。說來也蹊蹺,每年秋冬季節感冒咳嗽的人不少,且不易短時間痊癒,而表嫂如果聽到姑母有感冒咳嗽聲,就在鍋裏磕兩隻雞蛋加點香油及生薑末炒熟,在姑母臨睡前趁熱讓她吃下,一吃就好,百靈百中。

姑母家四代同堂,家人對姑母孝順有加,表嫂保證其夏有單冬有棉,常冼勤曬包下來,姑母穿的衣服永遠是那麼整潔乾淨。吃飯時,兒孫們都爭着向姑母碗裏夾菜,過年過節一起向姑母敬酒敬茶,重孫子放學回家繞着姑母腿邊轉。我的大表姐家也住在縣城,定時帶姑母去洗澡。姑母曾感嘆地對我說過:過去盼着的好日子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小汽車一掛(輛),全被我趕上了,前世修來的福哦。

現在人們普遍關注養生,希望長壽。有人提倡動的,有人宣傳靜的;有鼓勵素食的,有勸告節食的;有推崇休閒養生的,有認爲醫療器械保健的。衆口不一的各種養生理論弄得大家一頭霧水,很多老年人每年兩次主動要求醫生掛水所謂防病保養,有的人天天量血壓查血脂,對每天不同時間段檢測出來的上下波動的生理指標提心吊膽,也有的人因噎廢食,把肉類、海鮮甚至蛋黃等本可以補充人體營養的食品視爲禁區,成天似驚弓之鳥緊張兮兮,不能不說這些人遠遠不如我的百歲姑母活得那麼淡定從容。

姑母同普天下千千萬萬勞動婦女一樣,一生把農活、家務和孩子當成生活的全部,是那麼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可她能活到百歲,有人問她是怎麼養生的,她老人家一句也說不上來,最多給你一個會心的笑容。我覺得姑母能如此長壽,除了她得益於過去辛勤勞動一輩子,沒有如今人們所說的"三高"等頑疾之外,尤其是在她的晚年時還是這麼健健康康,主要有這幾方面原因:一是因爲她心態恬淡,樂觀善良,與世無爭;二是因爲飲食平衡,葷素雜糧,不偏不倚;三是因爲睡眠充足,毫無雜念,神定氣閒;四是因爲家庭和諧,子女孝順,其樂融融。這些應該值得大家好好借鑑。

感謝勞動,讓姑母煉就了健康的體格;

感謝命運,讓姑母走過艱辛,勝過疾病,躲過險情,活過百歲;

感謝社會,讓姑母盡情地享受着當下越來越美好的幸福時光!

山間難有千年樹 人間難得百歲老

今爲姑母慶百歲 但願百歲普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