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磕頭拜年日誌

磕頭拜年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2W 次

一切都在改變,但老家年初一磕頭拜年的風俗一直流傳。

磕頭拜年日誌

大年初一,小夥子們、男孩子們起的都很早,幹什麼去?磕頭去。給誰磕頭?該給誰磕給誰磕。排門到家,不論誰家,不論是否本家本族,不論往日近日有無冤仇,只要家裏有老年人,有長輩人,就進到院子裏,由帶頭大哥照着屋裏喊一聲老爺爺、老奶奶、幾爺爺、幾奶奶、幾大爺、幾大娘……“給您老人家磕頭了!”於是就黑壓壓跪倒一片,磕了頭爬起來,打一打膝蓋上的泥土,再趕往下一家。一般情況下,老年人、長輩人都起得很早,比各處溜達着磕頭拜年的小青年們起的都早,他們起來時,天往往還很黑,就點着燈,準備好糖果、花生、瓜子、香菸之類,然後坐在屋子裏專門等年輕人進院子來磕頭。他們一看見有人進了院子,就會端了盛滿糖果花生等的筐子急忙忙的迎出來,真真假假的說一聲:“甭磕頭了,看地上髒的。”小青年們嘻嘻哈哈的跪下來磕過頭,個別活躍分子、搗蛋鬼還沒等爬起來就會直喊:“有好煙沒?有好吃的沒?”老年人就會高興地答應着:“有,有。過來吸菸吧,吃糖、吃瓜子……”一把一把的抓着就給他們分,多數的都推讓着不抽菸也不吃糖、瓜子等,但也有不少孩子跟着磕頭就是想着吃點這些東西,他們往往轉一圈回來,身上所有的口袋都會裝得滿滿的。如果碰上雨雪天,地上很泥濘,院子裏很狼藉,這磕頭的儀式照樣不能免。老年人知道小青年們都愛乾淨,早早的'在院子裏鋪上了席片兒或是草包,髒了,再換。

通常情況下,這一波磕頭過後,小青年們就趕回家吃飯,餃子已經準備好,家裏的其他人都正等着呢,趕緊煮了吃。嗶嗶啵啵一陣鞭炮響,餃子出鍋了,盛上來,一家老小蹲蹲坐坐,說說笑笑,吃飽喝足,各幹各的事去。

吃過餃子,小青年們就這幾個一夥,那幾個一班的擠在一處打升級、鬥地主去,中年人開始忙碌起來,四處轉悠着磕頭拜年。看看到了半上午,穿着花花綠綠的姑娘們、媳婦婆子們開始滿街的串着磕頭了。她們這些人一上街,這磕頭的儀式基本到了最後,但熱鬧也就開始了。有些輩分較低又愛開玩笑的小青年、半大孩子專門站在路口等,等誰?等那些剛過門不久的小媳婦們。這些小媳婦們往往由婆婆或本家嬸嬸、嫂嫂領着各家轉悠着磕頭,藉此熟悉一下左鄰右舍,打消些生分羞澀。那些專門等待在路口的小青年們一看見她們過來就會忽的圍上來,圍着新媳婦這個扯那個拉,“啪”跪在面前磕一個頭,爬起來就往新媳婦身上亂摸,新奶奶新嬸子的亂叫:“快掏代歲錢!”新媳婦羞的亂躲,你往哪裏躲?四處都是這些個搗蛋鬼,於是就叫。婆婆或是帶隊的嬸嬸、嫂嫂就趕緊出面,罵着奶奶X龜孫羔子之類,拿巴掌照着小青年們一陣亂掄。小青年們一邊躲一邊鬧,到底從新媳婦身上掏出三塊錢兩塊錢的一鬨就跑,這一出纔算結束。有心計的新媳婦知道這一遭是跑不掉的,往往出門前先在口袋裏裝幾塊零錢,但絕不能裝在一個口袋裏,不然給一次掏光了,再碰到另一班“強盜”可就沒有買路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