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適應與淘汰的日誌

適應與淘汰的日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2W 次

對於環境而言,變是常態,不變是暫時的,身處其中者必須適應環境才能存活和發展,否則要麼被淘汰,要麼成爲強者改寫規則,改變環境,無論社會中的人,還是自然界中的動物、植物,基本上都是如此。我們常見常說的俚俗語言“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靠山吃山、燒水吃水”、“看人下菜”、“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都是這個道理。

適應與淘汰的日誌

以前有朋友帶着我去南方的竹海玩,發現一個十分奇怪的現象:在其他地方的灌木和本來就長不高的樹木,在密密麻麻的竹林裏卻是樹幹無斜生到周圍的枝杈和多餘的樹葉,90%的樹幹都是光禿禿的,只有頂端有一些枝葉,而頂端卻超過了細長的竹子。這樣很平常的樹木在別的地方屬於灌木,起碼是長不高的,從樹幹的中間就開始枝椏叢生,佔了一片空間。對於這些疑問,也不好意思多問,但是這樣的環境下爭着向上生長的態勢卻一直印到心裏,也慢慢琢磨出其中的緣由,爲了在一個環境下生存,就算不是非得強求那種順風順水,要山有山,要水有水的層次,起碼的生存也得去適應周圍的環境,長在竹海里的小樹爲了爭取陽光而拼命向上生長而獲得養分是這樣,發芽的種子可以頂起石頭是這樣,樹木的年輪是向着太陽的一面更稀一些也是這樣,就連我家陽臺上的文竹也是朝着太陽的一面生長的旺盛也是這樣的道理。趨利避害,適應環境是本能,包括人的所有生物都是這樣,區別只在於本能和主觀而已。這幾天,小區物業不知道發什麼神經,把變壓器旁邊生長了幾年的竹子給砍掉了。看到周圍光禿禿的同時,緊挨着竹子生長的桂樹的一面居然是平的,像用刀削平了一樣,相反的一面卻是十分的茂盛。作爲動物來說,身體皮毛的保護色,老虎豹子的舌頭上的倒刺,羚羊斑馬兔子的善於奔跑,一而一些實驗室的動物會在實驗人員的訓練下有所改變,等等。所有這些,都不能不讓人感慨環境的強大,可是生存於其中的生物適應能力更強大。其實,這也是環境逼迫其中的生物必須做出改變,才能延續。至於雜草吞良田,稗子吃稻穀,對於禾苗來說,則屬於逆淘汰,原因就是不適應。近年來,淮河以北的很多地方在綠化中打量種植適宜江南生長的香樟樹,在氣候適合,或者冬天氣溫不是太低的時候,還能生長,但是在2015年的寒冬,大量的香樟則被凍死。這就是香樟不適應寒冷的環境而被淘汰,其實在10月底淮河以北的'樹種開始在秋風中瑟瑟落葉的時候,北方的香樟樹葉開始萎縮發黃,不再生長,南方的香樟仍然在抽出新的枝條。所以,對物種所適用環境的尊重,也是適應環境的,尊重規律的一種表現,過於違反環境的規則就會付出代價。

對於人而言,也是要儘快適應周圍的環境,否則就是自找彆扭,吃苦頭,或者給別人找麻煩。

在機關上待的時間長的人退休後,會有失落感,特別是有個一官半職,工作中有人捧場和奉承,生活中前呼後擁,說一不二的人更是如此。他們常說的一句話是“人走茶涼”,甚至更刻薄的說法是“人沒走了,茶就沒了”。仔細想想,這也不能怪單位的人,自己的心態沒擺正,不適應新的環境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你退休,人家還得繼續幹,伺候過前任,還得繼續伺候下一任。下一任來了,誰還說“這規矩是上任定的”、“原來就是這樣的”之類的話,必須做出改變,才能適應現任。而現任如果處處事事聽到的都是前任怎麼說,怎麼做,心裏也是不會舒服的,所以退休者的原下屬在新的環境下改變是正常的,只是你仍把前下屬當下屬,但是前下屬卻把你當過去時了。再者說,單位服務的是職位,而不僅僅是那一個人,茶是給坐在那個職位上的人喝的,而不是給那一個人喝的,不該你喝的,你偏要去喝,當然弄得都不舒服了。可是很多人偏偏不明白這個道理,始終不適應新的,本來可以更加放鬆的環境,硬要擺出一副仍是領導的架子,結果去原單位自己不適應,原同事也不適應,回到家裏不痛快,發脾氣,家裏突然多出來一位只管吃喝,然後到處晃悠的閒人也不適應,於是到單位耍脾氣,退休回家空發無名火的情況時有發生。所有這些都是不適應導致,其結果就是要麼被淘汰,要麼自我淘汰。所以,聰明人都是主動看看周圍的環境是怎麼變化的,然後做出相應的調整,退下來和老伴含飴弄孫,和老友遛鳥打拳都挺好。

所謂適者生存,無論對人對事,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