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人生感悟 > 人生感悟:筷子的哲思

人生感悟:筷子的哲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筷子,每個人都會用,就看你怎麼用,箇中充滿人生智慧

人生感悟:筷子的哲思

筷子文化就是有中華民族本土特色的文化。中國人使用筷子用餐的習慣是從遠古流傳下來的,古時稱“箸”,日常生活中對筷子的運用是非常有講究的,且不說“置箸思親”有多麼悠久的歷史,中秋佳節倍思親,往往在缺席者的空酒盅旁置筷爲念。年夜飯前父母總將美味佳餚插上筷子,請祖輩品嚐。


餐桌前,人生第一課就是在父母的指導下學用筷子。《周禮》記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就是說孩子到自己能吃飯的時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幼童上桌入席的第一課即是學習執筷之法以及用筷夾菜的家訓。兒時的寓言是父母講授的“一把筷子難以折斷,而一雙筷子則易折”的人生哲理。在日常生活中,常以喻一把筷子即是一個集體,而單隻筷子便顯得形單影吊,難以支撐。團結便是力量,集體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我們的父母一生中,都是用筷子來完成一日三餐的,我們也自小受着筷子文化的影響。

用筷子夾取食物一直是炎黃子孫進食的習慣,甚至有不少外國學者稱筷子爲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筷子的正確使用方法,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並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在使用過程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碼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後則一定要整齊地豎向碼放在飯碗的正中。

筷子,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習俗。在封建社會,筷子是要分等級的。皇宮貴族用的筷子質地頗爲講究,有象牙的、玉石的、翡翠的、白銀的、上等細木雕花的等等。皇宮貴族、達官貴人的筷子是品位、身份的象徵,平民百姓不在乎用什麼質地的筷子,只要能夠果腹,沒有筷子,隨便折兩根樹枝就可。使用筷子也有講究。譬如筷子直插到飯碗裏,據說不吉利;大人、領導或有輩分的人或客人沒動筷子之前,其他人是不能動的,這叫有禮貌或表示尊重。

此外,筷子跟傳統書法藝術也有很深的淵源。知堂老人五十年代在《吃飯與筷子》一文裏,談及西方人的刀叉和國人的筷子之異同時曾指出:“刀叉與筷子也不好說在文化上有什麼高下,總之因有這異同,用筷與用筆纔有密切的關係,正如拿鋼筆的手勢出於拿刀叉一樣。朝鮮、日本、越南、緬甸、新加坡各國之能寫漢字,固然由於過去漢文化之薰陶,一部分是由於吃飯拿筷子的習慣,使得他們容易拿筆,我想這是可能的。”西方人由執刀叉而拿鋼筆,國人由用筷子而執毛筆,知堂老人這番推論是饒有意味的。再者,凡是會用毛筆的人都知道,使用筷子其實就是在手上同時使用兩隻毛筆,很難令人不去設想筷子和毛筆有多緊密的關係。

中國是筷子的故鄉,筷子是百姓每天必須使用的飲食器具,兩根小小筷子,等於人類兩根手指的延伸,它又有着力學的原理。

筷子,乃用餐之器也。兩根細小的木棍,使用靈巧,體現着國人的聰明與智慧。而單單從使用獨特筷子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智慧的民族、偉大的民族!

您想過嗎?簡簡單單的一雙筷子有着這麼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