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1

《揠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中那個忙着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並累得筋疲力盡的農夫顯得很可笑。其中的道理顯而易見:禾苗的生長是有其發展規律的,不遵循其生長規律,任意拔高結果當然適得其反。

我們在嘲笑愚蠢的農夫的時候,卻常常自己也不自覺地做着農夫一樣的傻事兒。只是我們的勞動對象不是禾苗而是學生而已。正如農夫一心巴望自己家的禾苗長得高一點兒一樣,我們做教師的總是希望孩子們能好點兒,再好點兒。對好的總希望更好,不好的希望好,期望總是沒個盡頭。我們雖不至於把孩子往高裏拔,但卻常常加班加點,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達標;我們忘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我們不能容許孩子犯錯,我們總是要板起面孔訓斥孩子,用許許多多的不許禁錮了孩子自由的天性。

爲了現實的功利性,我們不自覺地也在扮演着農夫的角色,愚蠢地重複着揠苗助長的行爲。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冷靜地遵循孩子自身成長的規律,熱切地關注着,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成長呢?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2

這則寓言故事學生早已有所耳聞,故事中的農夫爲了能讓自家的禾苗長得快些,愚蠢地將田裏的每棵禾苗都往上拔了許多,辛苦了一天沒有想到反而幫了倒忙,禾苗全都枯死了。

這個農夫做事很性急,爲了讓學生體會到這一點,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找找從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這是個性急的農夫。學生通過朗讀,找到“巴望”、“天天”等詞,比較“天天”和“常常”的區別,想象農夫“天天”去農田看禾苗的情景,從故事的一開始就埋下伏筆,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農夫。不同尋常的農夫終於做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將田裏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儘管累得筋疲力盡可是仍然感到很自豪很驕傲,因爲禾苗在他的幫助下長高了。可是第二天,等兒子去看的時候,結果卻出乎意料,禾苗都枯死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爲他違背了事物的生長規律,由於他天天去農田看禾苗,就不容易覺察到禾苗的細微變化;由於他心太急了,就越希望禾苗長得快些,在這樣的心裏慫恿下,他做了一件蠢事。

學生在課堂上生動地再現了農夫在田裏忙活的情景,抓住表情和語言表現出農夫的性急,很好的表演了這個故事。

遺憾的是,學生的思維還沒有延伸出去。假如農夫現在知道了這個道理,他會採取什麼行動促使他的禾苗長快些呢?假如農夫的兒子早點制止父親愚蠢的行爲,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假如你是農夫的鄰居,你會怎麼勸阻這位農夫?學生講得頭頭是道,課外閱讀成了他們發自內心的需要。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3

這則寓言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於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在本課的教學中,着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設置了較多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朗讀。朗讀是理解課文的最好手段,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在對情節的深刻體悟中,讀出理解、讀出個性,解讀文本。但是在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其二,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可以採用逐字理解或表演說話等方法讓學生明白透徹。

第三,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可以採用讀完課文後,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以進一步理解詞語,理解課文。同時還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住課文的內在聯繫,分析因果揭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揠苗助長》是S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寓言。講的是古時候有個農夫爲了能夠讓禾苗快些長高,而將之一棵一棵往高處爬,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有趣故事。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學會本課生字詞語,讀懂課文,並能從中明白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從教材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在第一則《刻舟求劍》的教學時重點教會學生學習寓言的方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自讀自悟,掌握學習的方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本課教學基本上能夠達到我預期想達到的教學目標,所以在聽完課後,老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看法,那就是本課教學無論是老師的教學模式,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真正貫徹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確實落實新課程改革。在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上做得到位,也是這節課的亮點之一。首先,在初讀課文的設計上,能夠讓學生帶着問題初步感知,並能利用觀看動畫課件,讓學生整體感知。再讀課文時,帶着一定難度的問題深入學習,步步深入,循序漸進,自瀆自悟,在小組裏合作探究,真正落實單元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敢於放手,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機會,並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將自主學習的空間還給學生。但不足還是存在的,如果教師能夠更全面地關注全體學生,善於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那將更錦上添花。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優點,禰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不斷成長。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5

1、小組活動的'主題得以體現

本次我們名師成長小組的活動主題是讀寫結合,怎樣讓讀寫結合不僅僅是個形式,而具有自己實實在在的作用一直是困擾我的問題,後來聽了張小娟老師、李冬梅等老師的幾節課,發現課上都有寫法的指導,那麼我一個三年級的老師也需要對學生進行這樣的寫作指導?讓學生現場開寫嗎?《小學教學》此時爲我解開了疑惑,上面登了一篇《閱讀教學中隨文練筆的問題與重建》,裏面明確指出:改變只有動手纔是寫的觀念,讀與寫應是一個整體,讀寫結合有外顯的,能及時練習,看得見,摸得着,更有內隱的,很多閱讀中的積累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看到這些,我豁然開朗,因此,我不再刻意追求這個點,而是尋找預言中的空白,充分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孩子在不斷地想、不斷地說中,感悟農夫的愚蠢,就在這不斷地說中,孩子們更好地積累語言、走入文本,感受農夫一次次內心的變遷。

2、語文上出語文味

語文最基本的是什麼,就是對文字的把握、對詞語的積累,在教學中,以詞爲基,以句爲本:他終於想出了辦法,幹嘛用終於?對呀,想出辦法不容易,猜猜他都想了多少辦法,最後才選擇拔?沒有意思的講解,但就在這猜猜中,就在學生的解讀中推進了文本,終於的意思孩子也明白了,他的內涵孩子們也刻在了心中。

整節課,引着學生在文本中走了個來回,有了前面的想、前面的表達,纔有了後面續說的水到渠成。

3、教做人應滲透於每一個細節

很感謝那位評課的老師如此細緻的點評,孩子們對農夫說的話:你真是太愚蠢了;你太笨了,這都不知道?在我聽來,正常不過,然聽了那位評課老師的一席話:講話要注意方式,這在課堂上也要教給學生,語氣委婉一些,農夫是不是更容易接受?我們在唾棄畢嬌狂妄的同時,有沒有思考過,我們的課堂有沒有給孩子指引一條說文明話的道路?在我們的課堂上,知識的吸收,成績的取得似乎高於一切,考好了,一個個眉飛色舞,成績差了,我們恨不得把這孩子置於身外,其實,這些孩子身上也有許多閃光點,我們一味要求他們成績出衆,是不是也在拔苗助長?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揠苗助長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用拔高禾苗的方法幫助禾苗長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按事情的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急於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在學習時,抓住“巴望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這一關鍵的句子展開閱讀,先找出描寫農夫的動作、神態和語言的詞句,從“巴望”“天天”“焦急”等語句上感受農夫內心的焦急;再抓住“終於”“急忙跑到田裏”等詞句體會農夫想到辦法後急切、興奮的心情。然後邊讀邊想:“農夫幫助禾苗長高的結果?禾苗爲什麼沒有長高反而都枯死了?”從而理解“揠苗助長”的意思。

這節課雖然在教學設計上有很多考慮,但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教師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夠靈活,比如,在對每一段重點詞的處理上,因對課堂的時間把握的不太準確,害怕學生回答不上來,好幾個學生才能說對,這樣浪費時間。所以,直接把重點詞告訴了學生,這樣的問題設計的非常好,但是這樣的處理對學生課文的推敲訓練效果是非常微小的。在以後的教學生活中,我要多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隨時進行改正,提高課堂效果。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7

培養學生獨立創造、主動求索的精神,這是閱讀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的重要一環,這在《揠苗助長》的教學中有較爲明顯的體現。

首先是引導大膽猜測。猜測是由已知推測未知,用已知解決未知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有效方法。對課文中的詞語解決,教者較好地運用了“猜想”的方法,要學生聯繫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藉助知識基礎,能夠自己猜出意思的就不要查字典,對猜測不放心的可以查字典進行驗證補充,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培養學生獨立求索的精神和獨立學習的能力。

其次是引導創造形象。爲使學生深切感受和理解課文情境,教者一是引導展開豐富想象,還原具體形象,通過“從課文內容你好像看到了什麼”

引導將課文的語言文字還原成具體形象,諸如:盼苗生長的形象、幫苗生長的形象、洋洋得意的形象、禾苗枯黃的形象。二是展開豐富想象,創造新的形象。教者還注意隨機引導,促進學生拓展開去,創造新的形象,諸如:兒子焦急的形象、那人悔恨的形象、重整其鼓的形象。這就能讓學生在形象的想象創造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和理解,加強對課文蘊涵的感悟和挖掘。

再則是引導介入評價。小學生對蘊含於課文情境中的深刻蘊含往往難以理解,就事論事地引導理解,學生則難以接受。爲此,教者引導學生一會兒充當拔苗人,一會兒充當旁觀者,進入情境,介入其中,談看法,提建議,說感受。這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籌備和知識積累,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力,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自主求索,以淺化知識難點,活化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課文內容的理解和課文蘊涵的領悟同時,得到創新能力的培養。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8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課文主要講了“古時候有一位農夫想使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寓言是藉故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文章。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而老師在教學了全文後順着文章的資料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想象說:農夫來到田邊一看,他後悔極了,他想(學生能夠說農夫會怎樣做,也能夠說農夫會怎樣想)”在這一環節指導時,在教師的啓迪引導下,學生紛紛打開了思維的窗口,展開了想象的翅膀,並自然而然地引出這則寓言所蘊涵的道理——急於求成,徒勞無功。這一道理是學生們自己在想象說話中慢慢地得出來的,而教師在其中起了引領的作用。而且在後一步的寫字教學中,教師把剛剛所學的寓意與學生平時的學習結合起來,教師說:“在學習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的事,寫字也一樣不能太着急,要耐心得來寫,千萬不能——學生又一次大聲地朗讀了黑板上的寓意:急於求成,徒勞無功”。再一次讓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學生頭腦中生根。

在課的最後,教師還告訴學生像我們這天學的“揠苗助長”這樣短小而生動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個深刻的道理,這樣的故事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呢,叫——寓言。並且向學生推薦課外也能夠去讀讀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語文課教給孩子的不僅僅僅是揠苗助長一個故事,懂得的不僅僅僅是急於求成,徒勞無功一個道理,而是把課堂知識引向課外,讓孩子們在課外學習中不斷提高自我,充實自我。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9

《揠苗助長》在品讀表現農夫急性子的語句時,學生感情把握非常充分,文章讀得非常有味道。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孩子能夠把句子讀得有感情,讀出語文味,這個過程,就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品味,消化,吸收,今天同學們表現非常好。

1、讀準字音。

古文中有許多生僻字、異讀字,如果不及時掃除這些障礙,將會對學生理解古文意思、領悟內涵造成一定的困難。學生只有在讀準難讀字的字音後,才能把文章讀得字正腔圓。在初讀這一環節,老師先讓學生自讀寓言,提出“讀準字音,讀通寓言”的自讀要求。之後,在檢查學生自讀情況這一環節,又非常注意發現學生的讀音錯誤,並及時糾正。

2、讀出語氣。

古文教學如果單純地講解古文意思,不但學生不易聽懂,反而會讓他們覺得枯燥、乏味,效果適得其反。新課程改革倡導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古文教學尤需如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第一句“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是故事的起因,比較難理解。老師從“方”字入手,通過師生對比的朗讀,讓學生體會鷸和蚌的動作非常迅速、敏捷。第二、三句“鷸曰:‘今日不雨,時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是故事的經過,老師主要採用的是分角色讀的方法。老師扮演“鷸”,抽一名學生扮演“蚌”,連讀三遍,老師(鷸)越讀越快,學生(蚌)也越讀越快,“爭”得不可開交,下面的學生大笑,都想來“爭”一“爭”。接着分小組分角色朗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自悟自得的朗讀中體會到了何爲“爭”,如何“爭”,“爭”出了效果,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感受到了朗讀的樂趣,充分展示了“以讀促悟”的理念,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堂也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1、要繼續重視教給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應該教會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讓他們在今後的古文學習中有法可循,並逐步形成一種學習能力。

2、學生接觸古文,應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講寓言故事,而不能僅僅停留在古文的字面意思上,這是初學古文的重點和難點。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纔可能對課文有更深的感悟。

3、朗讀的深度不夠。雖然賀老師已經注意到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但還需在學生講清古文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品出味。要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有節奏地讀,有韻味地讀,讀出感悟,讀出深意。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寓言是一種用比喻性的故事來說明道理的文學作品,大都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含有諷刺意義和教育意義。《揠苗助長》就是一篇含有深刻寓意的課文。就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認識能力,要理解並概括文中的寓意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課堂必須創設一種與學生生活體驗直接聯繫的場景,讓學生去體驗、感悟,從而明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看圖猜故事名”這個遊戲導入,既複習了學過的寓言故事,又順勢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由於課文篇幅短,故事內容容易理解,我就把朗讀和感悟結合起來,着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語句,插圖,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讀懂課文。所以在課堂上,我設置了較多的問題去引導學生朗讀。從第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到第二遍結合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再到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了當時的場景,理解了人物性格特點。最後,利用圖片展示課文主要內容,並依此複述故事,自是水到渠成。

雖說在上課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上完課後,仍不滿意,覺得這節課存在以下不足:

一、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沒有深入細緻的讓學生理解分析。例如學習“精疲力竭”這個詞時,如能結合上下文並加以表演,學生肯定會有更深刻的記憶。

二、理解課文內容設疑的時候忽略了一個問題,沒有抓住重要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問題比較淺顯瑣碎,導致沒有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三,綜觀全堂課,教學設計不夠新穎,能吸引學生的成分比較少,如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對本故事進行表演,把文本加以更生動的形式去呈現解讀,相信這節課會更加成功,也能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和影響。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我想說,給學生一個空間,學生就能釋放潛在的才能,在課堂上,要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以機會和舞臺,不僅是“教教材”,更要“用教材教”。只有這樣才能凸顯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揠苗助長》是一則寓言故事。明確本則寓言的寓意成爲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課文通過古時候一個種田人想讓他的禾苗長得快一些,就想出了一個愚蠢的辦法——把禾苗往高處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

故事告訴我們凡事都不能違背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對於二年級的同學來說,讀懂這個故事的意思還是比較容易的。但要弄懂寓意就有點困難了。所以,在教學時,採用了以下幾步做法:

一、以多種形式讀,逐步引導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再到有感情的讀課文。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反覆地朗讀,文章的意思就不言而喻,在總結寓意時也就得心應手。

二、聯繫實際弄懂寓意,在講完課文後,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碰到過類似於急於求成而辦壞事的情況嗎?同學們紛紛發表自已的見解,道出了自己身上發生的有趣的事。“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高長大,如果現在你的父母將你當小禾苗一樣拔高,你說行嗎?”學生都笑着說:“不行,不行。”請學生舉例說明。

三、拓展延伸對話。老師再引導:“如果你就是種田人的親人或朋友,你會對他說什麼?”學生會根據事物的生長過程去分析說:“禾苗也需要拔草、除蟲、施肥才能生長,不能違背了事物生長的規律,急於求成,反成壞事。”

四、扮演角色表演讀。學生扮演拔禾苗的人,根據課文內容表演,加進自己的動作,語言,神態、語氣等,切身體會這個人的作爲。通過老師的精心設計,學生學起來都會感到輕鬆了。整節課最終在學生的分角色讀文和繪聲繪色的故事中結束了。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揠苗助長》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七單元中一篇課文,是一則傳統寓言。它展現了一個急於求成而揠苗助長的可笑而滑稽的農夫形象,讓學生明白做事不能急於求成,違反規律的道理。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怎樣讓學生既明理又會表達呢?我是這樣設計本課教學的:揭題釋題——初讀了解大意——品讀體會“焦急”——感悟寓意——點明寓意。

首先,從《揠苗助長》的課題着手,在圖片的輔助下,理解揠苗的意思,並從文中找出有關揠苗意思的句子。當學生明白揠苗的意思後,我適時追問: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裏拔是爲了什麼呢?這樣讓孩子們理解揠苗助長的意思就水到渠成。緊接着我給孩子們一個問題:這個種田人爲什麼揠苗助長?結果怎樣?孩子們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能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農夫的“焦急”。例如:說說“巴望”還可以換成什麼詞語?什麼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子……對於句子“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則通過3次不同層次的引讀體會農夫的焦急。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不是死板地用語言來解釋,而是讓學生看圖想象農夫拔完苗會有什麼感覺,這樣就非常自然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整個板塊教學中,“讀”貫穿始終。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範讀等,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既培養了朗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最後,借用植物生長規律的經驗,引導學生體會寓意。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讓他們說出故事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比較難。因此,我先讓孩子們觀看番茄生長的錄像後讓他們說說自己從錄像中明白了什麼?再追問孩子文中的這個人犯了什麼錯誤?當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其中的道理時,我再做稍微引導,如此一來,孩子們就能明白其中的寓意。

一堂好課應該是一堂真實的紮實的有爭議的課。在這節課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設計好教案後,總習慣於按照教案一步一步走下來,時間來不及了,就開始爲了完成教案中的設計開始趕教案。學生在對於《揠苗助長》的寓意沒有理解透徹的時候,就可以再多花些時間,讓學生讀書、思考、討論,而不是爲了一定要把後面的趕完而匆匆了事。其實上課就和生活一樣,很多時候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我們學會放棄,先把前面一步紮紮實實打牢,再往後走。

揠苗助長課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揠苗助長》是一篇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情節簡單,學生一讀就能瞭解故事內容,其中寓意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能急於求成”。但這寓意比較抽象,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比較難以理解的,面對這樣一篇文章,我摒棄了按部就班的程式和繁瑣的分析,讓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紮紮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特別重視朗讀訓練。

教學中,我從朗讀入手,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寓意。採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如男女生分讀、小組、同桌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很好的領會到寓意,另外是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和動作演示去體會種田人盼望禾苗快些長高的那種急切的心情。如:理解他在巴望着自己田裏的禾苗長得快些,就天天到田邊去看。我讓學生自由讀,邊讀邊想象農夫此時會做些什麼?想些什麼?說些什麼?然後再加上動作。學生的表演非常到位,正是因爲學生能夠體會到那個人的焦急機,所以才能演得如此到位。另外,理解“一天,他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急忙跑到田裏,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從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盡。”體會筋疲力盡時,我又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火辣辣的太陽底下,那個人正在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把禾苗往高裏拔,有一百棵禾苗、一千棵禾苗、很多很多禾苗、中午、一點兩點,一直從中午拔到了晚上。終於拔好了。此時我忙問:“小朋友,你們現在有什麼感覺。”有的說累,有的說手痠,還有的說腰痠背疼。這就是課文中說的筋疲力盡。這樣的角色體驗讓學生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筋疲力盡,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動直觀的推論,獲得心靈的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