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授學生以漁語文教學方法

授學生以漁語文教學方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拿破崙說過:“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自從登上三尺講臺起,我就習慣於用這句名言自勵與勉勵我的學生。從教十六年來,我時刻向“好士兵”的目標努力與探索,我越來越深刻的感悟到: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她的課堂絕不是“授學生以魚”,而是“授學生以漁”。

授學生以漁語文教學方法

  一、“授學生以魚”,沒有前途。

有些語文課堂之所以停留在“授學生以魚”的層面,是因爲教師自身對文本的解讀不深入,缺乏個性化的感悟。

記得剛剛做一名語文教師,在備課中“教參”是我形影不離的法寶。我從教參中收集對文本的自己認爲有價值的解讀信息,分門別類進行標註,這就是我的第一次備課。然後在上課前我會再次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課堂上以“提問——點撥”的方式傳輸給學生。有時爲了不使問題的答案偏離主旨,我會逐步把學生的思維引領到我標註的甚至沒有進行過“加工製造”的“信息”軌道。學生雖然得到了標準答案,但極少能談出答案的“之所以然”,至於運用,那就更是隻知皮毛或者混沌模糊了。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基本沒有形成。所以即使他們學得再多,也只是接收知識的'容器而已——書包裝得鼓鼓、分數考得高高、卻“高分低能”。於是,有人就算了一筆賬:一個小學生6年大概要上1000餘節語文課,強烈的譴責也隨之而來:許多小學生字寫不正確、文讀不通順、話說不流暢,這1000餘節語文課幹什麼了?面對現狀與譴責,我們許多老師深感無奈與委屈:我們該教的都教了,盡心了,也盡力了。我覺得這一切都與“授學生以魚”有密切的關係。教師把教參看成了“神”,唯“教參”是尊,不敢偏離半步,缺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就知識教知識,把文本教的過於死板,學生的思維限制過窄,沒有了“舉一反三”的意識與能力。長此以往,學生只會吃教師“喂”的一條條魚,而不會捕魚的方法,學生的手、腦、口會越來越僵化,又怎麼能達到能說會寫的要求呢?由此可見,“授之以魚”是沒有前途的。

  二、“授學生以漁”,走出新路。

事半功倍是我們做事追求的目標。語文教學雖非一日之功,但也要追求效果的事半功倍。如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認爲“授學生以漁”是一條捷徑。

首先,從備課做起。每一篇新授文章,我都會自己先把文本讀上一兩遍,回味自己的閱讀收穫,琢磨文章的教學點,思考如何定位教學目標;同時斟酌結合所教學生現狀,教學重點與難點如何確定;深思通過文本要教給學生哪些方法,從而對文本的解讀有了個性化見解。個性化解讀文本後,我纔會去閱讀教參、查閱資料,豐富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己要有長流水。”我覺得只有教師自己個性化的感悟與相關資源進行融合,才能保證長流水的久與鮮。

其次,在語文教學的不同環節,教給學生不同的方法,引導許學生學會用方法自學、自讀、自悟。

預習環節的方法:第一要務是把文章讀通、讀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能用簡單的話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與主旨;查閱運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進行質疑,嘗試聯繫上下文初步解決心中的疑問。

新授環節的方法:把空間與時間留給學生。針對學生的質疑,大家互相討論,依據文本與生活經驗各抒己見,引導學生不僅“情入”,更要“心入”。引導學生表達感受的方法----可以把理解與情感送迴文本,通過朗讀來表現;也可以傾注於筆端,以寫批註、寫小詩、寫一段話的形式表現。

練習環節的方法:強調不同題型不同的策略。例如找近義詞、反義詞,可以聯繫文中例句,也可以自己用詞語造一個句子,運用換一換的方法,結合語境就會把令學生感覺吃力的問題化難爲易。再如閱讀題,引導學生讀透文本,滲透問題答案都在文本中的意識,打消學生對閱讀題的懼怕心理。

曾經讀過《要爲成功找方法》的企管書籍,我們教學不也這樣嗎?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我覺得“授學生以漁”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