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三生石的典故及出處

三生石的典故及出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典源出處

三生石的典故及出處

唐·袁郊 《甘澤謠》:“圓觀者,大曆末洛陽惠林寺僧,能事田園,富有粟帛,梵學之外,音律貫通。時人以富僧爲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諫議源,公卿之子,當天寶之際,以遊宴歌酒爲務,父憕居守,陷於賊中,乃脫粟布衣,止於惠林寺,悉將家業爲寺公財,寺人日給一器食一杯飲而已,不置僕使,絕其知聞,唯與圓觀爲忘言交。促膝靜話,自旦及昏,時人以清濁不倫,頗招譏誚,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約遊蜀川,抵青城峨嵋,同訪道求藥。圓觀欲遊長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荊州出三峽,爭此兩途,半年未決,李公曰:‘吾已絕世事,豈取途兩京?’圓觀曰:‘行固不由人,請出從三峽而去。’遂自荊江上峽,行次南洎,維舟山下,見婦女數人,鞗(tiao) 達錦鐺,負甕而汲。圓觀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見其婦人也。’李公驚問曰:‘自此峽來,此徒不少,何獨泣此數人?’圓觀曰:‘其中孕婦姓王者,是某託身之所,逾三載,尚未娩懷,以某未來之故也; 今既見矣,即命有所歸,釋氏所謂循環也。’謂公曰:‘請假以符咒,遣某速生。少駐行舟,葬某山下。浴兒三日,亦訪臨,若相顧一笑,即其認公也。更後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與公相見之期也。’……李公三日往觀新兒,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於王。王乃多出家財,厚葬圓觀。明日,李公回棹,言歸惠林,詢問觀家,方知已有理命。後十二年秋八月,直詣餘杭,赴其所約。時天竺寺山雨初晴,月色滿川,無處尋訪。忽聞葛洪川畔,有牧豎歌竹枝詞者,乘牛叩角,雙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圓觀也。李公就謁曰:‘觀公健否?’卻問李公曰:‘真信士矣。與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緣未盡,但願勤修,勤修不墮,即遂相見。’李公以無由敘話,望之潸然。圓觀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長水遠,尚聞歌聲,詞切韻高,莫知所謂。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溪山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翟塘。’”

釋義用法

傳說唐代僧人圓觀 (一作圓澤) 和李源交好,後圓觀逝去託生,約李源十二年後在杭州相見。李源屆時前往,見一牧童,唱着“三生石上舊精魂”的山歌而來,此童即是圓觀後身。後以此典指人交往深厚,歷時長久; 或與某人某事物有緣分,相約長久。

用典形式

【石交】 宋·張元幹:“共喜石交逢異縣,更陪彩筆賦春愁。”

【三生心】 宋·陳與義:“恍然結願香,獨會三生心。”

【三生石】 宋·陳與義:“時求一滴水,爲洗三生石。”元·薩都 拉:“攢眉入社笑陶令,載酒三生石上逢。”元 ·蕭列:“三生石,情緣千里,風月柴門。”

【三生客】 清·王夫之:“慚愧千金無報處,三生客在自蒸砂。”

【三生夢】 元·張翥:“墨池雪嶺三生夢,映起縞衣仙子。”

【三生願】 宋·陸游:“山林已結三生願,朝市誰非九折途?” ,

【訪圓澤】 宋·蘇軾:“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

【圓澤賢】 宋·蘇軾:“一悟鏡空老,始知圓澤賢。”

【重逢圓澤】 明 ·徐渭:“半脫昆盧驚削雪,重逢圓澤是投胎。”

【彈指三生】 宋·蘇軾:“駐景恨無千歲藥,彈指三生斷後緣。”

【三生石上夢】 宋·黃庭堅:“三生石上夢,記是復疑不。”

【高僧石上期】 明 ·高啓:“明朝風雨還同往,恐負高僧石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