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微生物名詞解釋及問答題

微生物名詞解釋及問答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W 次

一、名詞解釋

微生物名詞解釋及問答題

1、間體:是一種由細胞膜內陷而形成的囊狀結構,其內充滿着層或管狀的泡囊。

2、莢膜:包被於某些細菌細胞壁外的一層有固定層次且層次較厚(大於200nm)的透明膠狀物質莢膜。

3、芽孢:芽孢就是有些細菌(多爲桿菌)在一定條件下,細胞質高度濃縮脫水所形成的一種壁厚、抗逆性很強的球形或橢圓形的休眠體。

4、伴孢晶體:少數芽孢桿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時,會在芽孢旁形成一顆菱形或雙錐形的鹼溶性蛋白質晶體——δ內毒素,稱爲伴孢晶體。

5、菌落:在固體培養基上,微生物單細胞或同種多細胞,侷限在一起大量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見的羣落。

6、鞭毛:是生長在某些細菌體表的細長、呈波浪狀彎曲的絲狀物,其成分爲蛋白質,數目一根或數根,具有運動功能。

7、假菌絲:有些酵母菌在出芽生殖時,如果長大的子細胞與母細胞不立即分離,其間僅以狹小的面積相連,這種藕節狀的細胞串稱爲假菌絲。

8、菌絲和菌絲體:單根的管狀的絲狀體稱菌絲。許多分支菌絲相互交織形成的菌絲集團稱菌絲體。

9、病毒粒子(毒粒):以顆粒形式存在的一個成熟的具有潛在感染力的單個病毒。

10、溫和噬菌體:有些噬菌體侵入宿主細胞後,將自身核酸整合到宿主細胞的核基因組上,並隨後者的複製而進行同步複製,不引起宿主 細胞裂解,這樣的噬菌體稱爲溫和噬菌體。

11、烈性噬菌體:凡在短時期內能連續完成吸附、侵入、複製、成熟 (裝配)和裂解(釋放)5個階段而實現其繁殖的噬菌體,稱爲烈性 噬菌體。

12、前噬菌體:整合於宿主核基因組上的噬菌體核酸。

13、溶源菌:是一類被溫和噬菌體感染後能相互長期共存,一般不會 出現迅速裂解的宿主細菌。

14、溶源性:溫和噬菌體侵入相應宿主細胞後,由於前者的基因組整 合到後者的基因組上,並隨後者的`複製而同步複製,因此,這種溫和 噬菌體的侵入並不引起宿主細胞裂解,此即稱溶源性或溶源現象。

15、化能無機營養型:是指一類能以無機物爲供氫體、以無機物氧化獲得能量來同化合成細胞物質的微生物。

16、化能有機營養型:是指一類能以有機物爲供氫體、以有機物氧化獲得能量來同化合成細胞物質的微生物。

17、革蘭氏染色法:革蘭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學中常用的一種染色方法。它是由一位丹麥醫生於1884年發明的用來區別不同細菌種類的經驗染色法。經革蘭氏染色後,染成紅色的爲革蘭氏陰性菌,染成紫色的爲革蘭氏陽性菌。

18、主動運輸:是在消耗代謝能的條件下,逆濃度梯度有選擇地積累營養的過程。

19、基團移位:指一種既耗能又需要複雜的運輸酶系統來完成物質運輸的一種物質運送方式,其最大的特點是底物在運輸過程中會發生化學變化。

20、滅菌:採用強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體內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遠喪失其生長繁殖能力的措施。

21、消毒:採用較溫和的理化因素,僅殺死物體表面或內部一部分對人體或動、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對被消毒的對象基本無害的措施。

22、巴氏消毒法:是一種低溫溼熱消毒法,處理溫度變化很大,一般在60~85℃下處理30min至15s,適用於牛奶、啤酒、果酒、醬油等不宜進行高溫滅菌的液態風味食品或調料。此法既可殺滅物料中的無芽孢病原菌,又不影響其原有風味。

23、過濾除菌法:採用濾孔比細菌小的篩子或濾膜(孔徑一般爲0.22μm)作成各種過濾器,當空氣或液體流經篩子或濾膜時,微生物不能通過濾孔而被阻留在一側,從而達到除菌的目的。此法適應於含酶、血清、維生素和氨基酸等熱敏物質的除菌。

24、抗生素:抗生素是一類由微生物或其他生物生命活動過程中合成的次生代謝產物或人工衍生物,它們在很低濃度時就能抑制或干擾他種生物(包括病原菌,病毒,癌細胞等)的生命活動。

25、根際微生物:生活在從根表面到距根2mm土壤範圍內的微生物。 26:生物固氮作用:大氣分子中的分子氮通過微生物的固氮酶的催化 而還原爲NH3的過程,稱爲生物固氮作用。

27:硝化作用:氨態氮經硝化細菌的氧化,轉變爲硝酸態氮的過程。

28、反硝化作用:又稱脫氨作用,指在厭氧條件下,反硝化細菌將硝酸鹽還原爲氣態氮化物(NO、N2O、N2)的過程。

29、菌根:真菌與植物的根系形成的一類特殊共生體。

30、互生關係:兩種可單獨生活的生物,當他們一起時,通過各自的代謝活動而有利於對方,或偏利於一方的相互關係,稱爲互生。

31、共生關係:共生是指兩種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爲命,甚至形成獨特結構、達到難分難解、合二爲一的極其緊密的一種相互關係。

32、拮抗關係:又稱抗生,指有某種生物所產生的特定代謝產物可抑制他種生物的生長髮育甚至殺死它們的一種相互關係。

二、問答題

1、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個?

答:1、體積小,面積大;2、吸收多轉化快;3、生長旺繁殖快;4、適應強易變異;5、分佈廣種類多。其中最基本的一個共性是“體積小,面積大”。

2、列文虎克、巴斯德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答:(1)、列文虎克:①自制單式顯微鏡,觀察到細菌的微生物的個體;②出於愛好對一些微生物進行形態描述。

(2)、巴斯德:①徹底否定了自然發生說;②證實發酵由微生物引起;③發明巴氏消毒法;④免疫學——預防接種

3、簡述革蘭氏陽性細菌、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構造與成分。

答:⑴革蘭氏陽性菌:其細胞壁厚度大(一般20~80nm),只有一層(厚而緻密的肽聚糖層),壁膜間有周質空間。其化學組成簡單,一般由60~90%的肽聚糖和10~30%的磷壁酸組成。

⑵革蘭氏陰性菌:其細胞壁較薄(15~20nm),有兩層(外膜和肽聚糖層),壁膜間有周質空間。其化學組成較爲複雜,主要由脂多糖、脂蛋白、磷脂、蛋白質、肽聚糖組成。

4、革蘭氏染色機制機理?

答: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複合物,G+(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G-(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爲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複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G-(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而G+細菌則仍保留最初的紫色。P23 革蘭氏染色法的重要性:革蘭氏染色法是微生物學中常用的一種染色方法,它不僅可以用於細菌形態的觀察,還可以用於細菌的分類鑑定。

5、簡述細菌、放線菌、的形態細胞結構及繁殖方式。

答: ⑴細菌:①基本形態:球狀,桿狀和螺旋狀。②細胞結構:一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區,特殊構造包括鞭毛,菌毛、糖被和芽孢。③繁殖方式:裂殖爲主要方式,也有芽殖。

⑵放線菌:①形態:單細胞分支絲狀。菌絲包括基內菌絲、氣生菌絲和孢子絲。②細胞構造: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區、鞭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