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舟中敵國的典故

舟中敵國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典源出處

舟中敵國的典故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魏)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武侯曰:‘善。’”《太平御覽》卷四一八引 《東觀漢記》 曰:“吳漢性忠厚……兵有不利,軍營不完,漢常獨繕檠其弓戟,閱其兵馬,激揚吏士。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爲,還言方作戰功具,上常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敵國。’”卷三三六作“隱若一敵國矣。”

釋義用法

吳起對魏武侯講,國君靠仁德不靠山川險要,如果不修德,連同船的人都會成爲敵國。後以此典指衆叛親離; 也指競爭的對手; 亦形容乘船。

用典形式

【同舟雖敵】 清·黃遵憲:“久客暫歸增別苦,同舟雖敵亦情深。”

【同舟敵國】 清·黃遵憲:“昔日同舟多敵國,而今四海總比鄰。”

【敵國同舟】 清·黃遵憲:“敵國同舟今日事,太倉稊米自家身。”

【敵國舟中】 唐·柳宗元:“羌胡 轂下一朝起,敵國舟中非所擬。”

【隱若一敵國】 宋·陸游:“後生可謂要有人,誰能隱若一敵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