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李覯是哪個朝代的

李覯是哪個朝代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導語:李覯,不深入瞭解的話,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他。那你想知道他是哪個朝代的人嗎?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的李覯是哪個朝代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李覯是哪個朝代的

李覯是哪個朝代的

李覯(1009—1059),字泰伯,號盱江先生,北宋建昌軍南城(今江西撫州資溪縣高阜鎮)人,是中國北宋時期一位重要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

他生當北宋中期“積貧積弱”之世,雖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勵、奮發向學、勤於著述,以求安國濟民。他俊辯能文,舉茂才異等不中,講學自給,來學者常數十百人。李覯博學通識,尤長於禮。他不拘泥於漢、唐諸儒的舊說,敢於抒發己見,推理經義,成爲 “一時儒宗”。今存《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後。

爲紀念李覯,資溪縣建有泰伯公園,塑有李覯雕像,李覯紀念館正在建設之中。

李覯介紹

李覯,北宋建昌軍南城(今江西撫州資溪縣高阜鎮)人,住縣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家學者,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李覯一生以教學爲主,40歲那年由范仲淹薦爲太學助教,後爲直講,所以後人稱他爲“李直講”,李覯家於盱江邊,創辦了盱江書院,故又稱“李盱江”,學者稱盱江先生。

李覯家世寒微,自稱"南城小民"。自幼聰穎好學。5歲知聲律、習字書,10歲通詩文,20歲以後文章漸享盛名,但科舉一再受挫,仕途渺茫。從此退居家中,奉養老母,潛心著述。於慶曆三年(1043)創辦“盱江書院”。同年受郡守之請辦學,開課授徒,慕名求學者常有數百人。“爲盱江一時儒宗”,人稱“盱江先生”。曾鞏和任過御史要職的鄧潤甫等,都是他的高徒。王安石與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書》一文中就提到過自己曾採納過李覯的意見,而鄧潤甫更是積極參與了王安石變法。范仲淹於皇祐元年(1049)上書,稱李覯“講論六經,辯博明達,釋然見聖人之旨;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後經范仲淹、餘靖等人多次舉薦,乃授爲太學助教,歷任太學說書、海門(今江蘇海門)主簿、太學直講等職。嘉祐四年(1059)權同管勾太學,以遷葬祖母,請假回鄉,八月病逝於家,享年51歲,葬於鳳凰山麓。

李覯不僅是一位思想家,還是一位著作家。一生著述宏富,生前自編《退居類稿》12卷,《皇祐續稿》8卷。其門生鄧潤甫爲其輯有《後集》6卷。現存有《直講李先生文集》(又稱《盱江先生全集》)37卷。1981年,中華書局整理、校點出版了《李覯集》,全集共37萬字。

後世人對李覯益加仰重。宋高宗紹興年間,南城建十賢樓、四賢堂,李覯與陳彭年等共祀,並於郡學大成殿繪李覯像以風后學。理宗寶祐二年(1254年),立興文堂以祀之。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昌新建李泰伯祠堂;成化八年,特旨準左贊狀重修李覯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覯的哲學思想被列爲重要研究項目。[1]

李覯曾在麻姑山讀書林講學,對家鄉麻姑山的讚美詩文頗多,他在《麻姑賦》中寫道:“慨麻姑之去遠,緬王蔡其猶昔。俯稚川濯丹之泉,驗福唐遺簡之地。丹崖翠壁,邀接太清。碧殿紫壇,風清月白。雨滴槽牙之溜,風搖樓角之鈴。”

李覯是建昌府郡人仰崇的先師,宋紹興年間,南城建十賢樓、四賢堂,李覯與陳彭年等共祀。歷代郡學大成殿都繪有李覯畫像,以其爲風範,激勵後人。南城、黎川、資溪均有李泰伯祠堂。現存資溪嵩市鎮三口村的李氏家廟乃清代李氏後裔所建,懸有“理學開宗”的巨幅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