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切磋琢磨的典故

切磋琢磨的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古代把骨頭加工成器物叫“切”,把象牙加工成器物叫“磋”,把玉加工成器物叫“琢”,把石頭加工成器物叫“磨”。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學習長處,糾正缺點。

切磋琢磨的典故

論語·學而》記載: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就是君子修身做學問“要像對待骨頭、角、象牙、玉石一樣,先開料,再糙銼,細刻,然後磨光。”子貢向孔子詢問如何處貧處富,孔子以“窮而有志,富而好禮”作答。子貢聽到先生的回答,明白了“義之無窮”,便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達了 一個人應不懈養德。子貢說:“貧人能不諂媚,富人能不驕奢,如何呀?”先生說:“這也算好了,但不如貧而能樂道,富而知好禮,那就更好了。” 子貢說:“《詩經》上曾說過:像切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這意思嗎?”先生說:“賜(子貢的.名)呀!像這樣,纔可和你談《詩經》了。(因爲)告訴你這裏,你能知道到那裏(告訴你一件,你能有所發揮,舉一反三了)。”

夫子說:做好了“貧而無諂”不夠,還需做到“貧而樂”;做好了“富而無驕”尚淺,還需達到“富而好禮”。“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只是君子視貧富的一個階段性目標,而非終極;故仍需一步一踏實,一步一努力,如此方能至貧富觀之真境界。君子若達此真境,便可一心治學;君子若效此治學,便猶玉石終成至寶。

玉石之成至寶需精琢細磨,學問之成至深需學而思、思而行、行而精進,如此方能攬學之精深,臨道之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