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古代的服飾概括

古代的服飾概括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唐代新疆笠帽

古代的服飾概括

隋唐幃帽 唐代的幃帽、笠帽都婦女出行時,爲了遮蔽面容,不讓路人窺視而設計的帽子。這種帽子多用藤席或氈笠做成帽子骨架,糊裱繒帛,有的爲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後用皁紗全幅綴於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此圖爲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彩戴笠帽的婦女(敦煌莫高窟壁畫)。

宋代官吏便服

宋代官吏便服——宋代官吏的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便服等。便服主要是一種圓領寬袖或窄袖的衫袍,一般男子及官員都可穿着。隋唐時期的襆頭,發展到宋代,已成爲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會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襆頭。襆頭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顯的不同。從圖像反映看,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腳,僕從、公差或身份低下的樂人,多用交腳或局(曲)腳。襆頭還有軟、硬之分。本圖爲戴軟腳襆頭、穿圓領袍衫的文吏(《春遊晚歸圖》局部)。

宋代官吏便服——宋代官吏的服飾有祭服、朝服、公服、便服等。便服主要是一種圓領寬袖或窄袖的衫袍,一般男子及官員都可穿着。隋唐時期的襆頭,發展到宋代,已成爲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會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襆頭。襆頭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顯的不同。從圖像反映看,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腳,僕從、公差或身份低下的樂人,多用交腳或局(曲)腳。襆頭還有軟、硬之分。戴軟腳襆頭、穿圓領袍衫的文吏(趙佶的《聽琴圖》局部)。

清乾隆皇后朝褂

清代后妃服飾——清代乾隆皇后朝褂,樣式爲對襟、圓領、無袖、開氣,通身繡金立龍紋,但紋樣有幾種不同樣式,本圖朝褂紋樣爲自上而下分四層以金錦沿邊分隔,上層兩肩前後各繡立龍一條,2層、3層、4層前後各繡立龍10條、12條、16條,總計78條,上層有珊瑚扣5粒。朝褂領後均垂有明黃色絛,絛上綴有珠寶。朝褂穿在朝袍外面。此圖爲清乾隆皇后朝褂。

楚國貴婦服飾

楚國貴婦的直裾單衣 繡羅單衣及刺繡紋樣(湖北江陵馬磚一號楚墓出土實物)。楚墓出土的戰國中期服飾實物,有絹、羅、錦、紗、絛等各種衣着十餘件,爲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實物。從實物來看,錦袍和禪衣樣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爲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襬等部位均平直。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爲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

魏晉士大夫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服飾 戴巾子、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高逸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傑出作品,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但具有濃郁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盤腿列坐於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550)h=550' title="魏晉士大夫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爲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爲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爲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爲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爲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本圖爲梳丫髻或裹巾子、穿翻領袍服的士人(《北齊校書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大夫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爲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爲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爲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爲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爲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此圖爲裹巾、披衫子的士人(《北齊校書圖》局部)

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覆原圖

戰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覆原圖。(胡服袍參照洛陽金村出土戰國銀人像;冠根據文字記載,參照漢代出土實物設計;靴根據蒙古諾音烏拉匈奴墓出土實物復原。) 戰國末年,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變服事件。當時戰國七雄之一趙國地處北方,與林胡、樓煩等少數民族接壤。遠在商代武丁時期,東北方的嚴允、鬼方和林胡開始崛起,他們生活在崇山峻嶺和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帶,常年從事放牧、狩獵,嫺於騎射。這些民族經常南侵,搶掠財物,俘虜人口,不斷給邊境的居民和國家的安全帶來苦難和威脅。對這些民族的征討一直持續不斷,但都因爲使用戰車作戰而不能獲得全勝。要征服這些民族,只有改變作戰方法變車戰爲騎戰,發展騎兵部隊。但騎兵發展一直比較緩慢,

一是當時沒有馬鞍具,騎馬就有一定難度,而在馬上作戰射箭,難度就更高。

二是還沒有合適的服裝。傳統的深衣戎服不便騎馬但一下子改變千百年流傳下來的上衣下裳和深衣,,也並不容易,於是變服成了一件有關增強國力的大事。趙武靈王幾經周折,在取得部分統治集團上層人物的支持後自己帶頭以國君的身份穿起了緊身窄袖、長褲皮靴的胡服。所謂胡服,實際上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它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式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爲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瘦窄,便於活動。趙武靈王是最先採用這種服裝的人,他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齊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徵,這種服裝最初用於軍中,後來傳入民間,成爲一種普遍的裝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