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初三上冊語文《心血凝成的作品》教學設計

初三上冊語文《心血凝成的作品》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7W 次

課前預習:

初三上冊語文《心血凝成的作品》教學設計

1、朗讀課文,積累重點字詞。

2、熟讀課文,理清寫作思路。

3、初步體會感受本文與《留學巴黎》一文的異同。

相關課程標準:

“在誦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討論、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理解“風”的內涵。

2、比較本文與《留學巴黎》在寫法上的異同。

3、感受主人公忍辱負重,執着追求的精神。

評價任務:

1、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重點研讀相關的段落,理解“風”的三重內涵。

3、比較閱讀,多角度探究本文與《留學巴黎》在寫法上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留學巴黎》讓我們瞭解了音樂家冼星海在巴黎的生活,作家以敘述的形式,給讀者介紹了他的生活。當代音樂家馬可從另外的角度,對冼星海在巴黎的生活做了細緻的描繪,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他的《心血凝成的作品》

二、檢查預習,瞭解作者

1、你能詞語讀准以下詞語嗎?

凜冽(liè)清廖(liáo)暴虐(nüè)積忿(fèn)

布衾(qīn)褻瀆(xiè)嘔心瀝血(ǒu)彬彬有禮(bīn)

2、簡介作者:

馬可,作曲家,音樂理論家,當代音樂家,江蘇徐州人。他寫《冼星海傳》所根據的是冼星海的自述。

(學生根據課前預習,介紹作者的相關知識)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文章寫了冼星海在巴黎求學的哪幾件事?重點寫的是哪一件?

明確:文章主要寫了三件事:洗星海創作《風》的過程

《風》在巴黎上演並取得成功

洗星海投考巴黎音樂學院的情形

(教師點撥:朗讀課文,標出文中能表示時間的詞語,如“這一天終於到來了”“考試的時間到了”。提示學生:每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後面緊跟着一件事,試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

重點寫了《風》的創作過程。

教師追問:

爲什麼重點寫這件事呢?

因爲這是冼星海在巴黎命運轉折的關鍵。《風》這個奏鳴曲,得到了權威的賞識,他才獲得投考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的資格。

(學法指導:請大家通覽全文,看看文章的三件事情之間存在着怎樣的內在聯繫。從而引導學生認識《風》的創作對於冼星海的重要性,意在把握本文的寫作重點)

四、重點研讀,理解“風”的內涵

如此說來,“風”是冼星海命運的核心意象。在馬可這裏,僅是《風》的寫作過程,就用了兩千多字。馬可抓住了“風”,把它作爲全文的核心意象的同時,又把風的內涵加以擴展,在本文中,“風”具有三重含義,你能具體說說嗎?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1———9自然段,畫出描寫“風”的句子,然後概括總結)

明確:

首先,是冼星海住處的“風”;其次,是杜甫的詩歌《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的“風”。這二者凝集起來,成爲第三種“風”,就是冼星海作品中的“風”。

(以學生自讀感悟爲主,教師只做適當地引導、總結。)

五、品讀課文,比較探究

1、同樣寫創作《風》的過程,《留學巴黎》和《心血凝成的作品》兩篇文章的寫法卻不同?請從內容、體裁、表達方式等方面分析它們的異同。

相同點:

內容相同,都是寫冼星海留學巴黎時創作《風》的經歷;都運用了敘事、描寫等表達方式,注重了細節描寫。

不同點:

(1)內容上:冼星海《留學巴黎》以描寫自身生活的真實體會爲主;馬可的描寫更注重用大膽而合理的想象來突出《風》的創作內容。

(2)體裁上:冼星海《留學巴黎》是自己的傳記,是以真實敘事來打動讀者的。馬可的《心血凝成的作品》是傳記文學,允許有大膽而合理的想象成分。

(3)表達方式上:冼星海《留學巴黎》以記敘、描寫爲主;馬可《心血凝成的作品》選段以描寫爲主。

(學生再讀《留學巴黎》中寫創作《風》的過程的段落。啓發學生細讀文本,讀懂文本,以備進行深層比較)

問題延伸:

你更喜歡哪一篇的寫法?

明確:

更喜歡馬可的寫法。原因是:

(1)文章對於凜冽的東風、酷冷以及無法抵禦風寒的居所,增加了許多富有感性的細節。

請同學們朗讀文中對“冼星海住處的風”的描寫。感受馬可筆下“風”的特點

風的特點:嚴酷、寒冷、猛烈。

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富有感性的細節描寫,如“寒氣從大衣的破洞侵入,像是一些刁滑、頑強的小動物,很快爬滿全身”“冷不防一扇窗頁被吹落地上,窗頁上的玻璃嘩啦啦啦摔成碎塊”“桌上的譜紙被吹得滿屋飛舞”“燈火在這凜冽的冷風威脅下也不斷熄滅”等。

問題引導:

馬可沒有到過巴黎,他卻把風寫得那樣富有感性色彩。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藉助自己的想象力。

通過這個問題,再次讓學生體會傳記文學的特點:允許有大膽合理的想象。

(2)增加了顯現社會苦難、祖國苦難的各種風的描寫。把苦難和《風》的創作聯繫在一起,擴展了“風”的內涵。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找出冼星海在忍受巴黎的寒風的同時所聯想到的內容。即:“他想起了許多往事”“珠江上的風雨聲”“寒風傳來遠處的槍聲和犬吠”“影片上那些大水災中的場面,作浪興波,吹裂肌膚的烈風”“就是這些暴烈的、凜冽的、冷酷的風,它帶給人們多少災難,多少痛苦!”這些都是顯現社會苦難、祖國苦難的各種“風”的描寫。

(3)細寫了音樂形象的創作過程,且作爲主要內容展開描寫,成爲凝結上述各種“風”的核心。

問題引導:

作者在細寫音樂形象的創作過程時,爲什麼要插入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的詩句,有什麼效果?

教師補充介紹:《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間創作的一首古詩,詩歌敘述了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至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境界。

學生自讀本文所節選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的詩句,思考、交流後得出結論

明確:

冼星海所處的境遇與杜甫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時的境遇相近,引用詩句,很好地襯托了冼星海創作條件的艱苦和創作心境的悲苦,表達了作者對冼星海偉大人格力量和堅強意志品質的崇敬和讚美。

我更喜歡冼星海的寫法。原因是:

(1)這是文中唯一一處描寫,在一片直白的敘述中顯得很突出,給人深刻的印象。

(2)它的側重點放在了苦難及其感受上,對讀者的情感觸動更大,尤其是最後一句“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洶涌起來。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於是借風述懷,寫成了這個作品”濃縮了主人公許多情感、痛苦和當時的情景,引人觸動、遐想。

(3)這是主人公自身經歷的第一手資料,因而具有獨特的價值

(學生對創作《風》的寫法,哪篇更好有不同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2、考場事件也是冼星海留學巴黎經歷裏最感人的故事之一。

本文和《留學巴黎》中都寫到了這件事。試用以上方法,比較兩文在寫法上的異同。

學習成果展示:

寫法不同:

《留學巴黎》對這件事只進行了簡單的敘述。《心血凝成的作品》展開了較大篇幅的文學性的描寫。

《心血凝成的作品》的描寫比《留學巴黎》的簡單敘述效果更好。至少有三點好處:

(1)對門警阻止其入考場展開了細緻的描寫。此處描寫越充分,越能反襯出後面戲劇性變化的重要價值。此巨大反差,包括門警後來的驚愕反應,鮮明展現了主人公求學條件的艱難和取得成就的可貴。

(2)對要飯票一事描寫生動,極富感染力。尤其“飯票”這脫口而出之狀和再也不知道說什麼爲好的情態,使主人公三年來掙扎於生存線的艱難歷程躍然紙上。

(3)從頭到尾採取了小說的情節手法。故事本身就是極富情節性、戲劇性的,這樣寫不僅更爲引人入勝,而且覺得真實可信。

(啓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比較閱讀,側重寫法的探究和比較,找出兩篇文章的側重點,進而理解文章的深層內涵)

六、教師小結,佈置作業。

閱讀《冼星海傳》一書。

板書設計:

心血凝成的作品

馬可

創作《風》的過程

《留學巴黎》《心血凝成的作品》

自身生活的真實體會內容大膽合理的想象

自傳、體裁、文學傳記

記敘、描寫、表達方式、描寫

七、教學反思:

亮點:

1、教學環節設計簡潔、合理。細讀文本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爲比較閱讀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2、多種形式的朗讀貫穿始終,學生在朗讀中思考,在朗讀中比較,深入挖掘了文章內涵。

不足:

1、本文對考場事件做了大量的文學性的描寫,對於這種描寫的好處,學生不知從哪些方面分析。缺少必要的點撥指導。

2、對於《風》在巴黎成功上演一事中的效果手法沒有做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