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設計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教學目標:

《燭之武退秦師》 教學設計

1、掌握《左傳》的體例、別名和先秦散文的特點。

2、概括全文內容,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歸納本課詞類活用的類型、古今異義字和通假字等。

4、歸納本課出現的文言特殊句式:介賓短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判斷句。別動句和省略句。

5、學習燭之武急國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鄭伯引咎自責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實詞、虛詞等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對古今異義詞、被動句的掌握。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導入:

曾有詩這樣稱讚三國時期的一員虎將::“長阪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大家知道這員將軍是誰嗎?(張飛)張飛他在羅貫中筆下有萬夫不擋之勇,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喝退曹操的虎狼之師,不足爲奇。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書生,他居然也能憑一己之力退敵,救國於危難。(板書課題: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

一、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左傳》

《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作者左丘明,記敘了東周前期240多年前的歷史,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內容,具有研究先秦歷史的史料價值,又有很大的文學的價值。《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描寫戰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委曲簡潔;寫人簡而精,曲而達,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幾句,就能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著,什麼是編年體呢?我們可以從字面意義看其特點。編年體就是按照年代的發展來組織、記敘歷史事件的體例。如《春秋》、《資治通鑑》等。先秦歷史散文除了編年體外,還有國別體和紀傳體兩種形式。國別體是區分不同的國家,再按照時間的發展分別敘述歷史事件的一種文體。如《國語》、《戰國策》等;紀傳體則是司馬遷開創的以記敘人物爲主要內容的文體。比如《史記》、《漢書》等。

補充:《春秋》三傳

《左傳》全稱是《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傳(zhuàn,解說義),由此看出,《左傳》是對孔子編著的《春秋》的詮釋,解說。另外還有兩本書也是對《左傳》的闡發《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因此我們把這三本書叫做“《春秋》三傳”。

二、講解生字、詞

氾(fan)南佚(yi)名夜縋(chui)而出若不闕(que)秦

杞子(qi)楊孫戍之(shu)失其所與,不知(zhi)

三、整體感知

(1)閱讀分析課文第一段:

〔問〕“侯”“伯”是什麼樣的職位?(第一段包含什麼文化常識?)

明確:春秋時期諸侯有公、侯、伯、子、男等五個爵位,等級依次有高低。

〔問〕“以”是什麼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呢?

明確:“以”是因爲的意思,它還有“根據”(田家侯之,以興農事)、“把”(醫之好治不病以爲功)、“用”(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來”(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問〕第一段中兩個“於”的用法是否相同?試具體說說它們各是怎樣的意思?

明確:不同,前一個是“對”,後一個是“向”。

〔問〕第一段中兩個“軍”字是什麼意思?它用法是什麼用法?

明確:都是名詞作動詞,駐軍。

〔問〕晉侯、秦伯爲什麼圍攻鄭國?

明確:因爲鄭國不敬重晉侯,又依附楚國。

〔問〕你認爲晉軍和秦軍出兵的理由是否正當呢?

明確:不正當,鄭國的做法是出於爲自己的國家安全着想,並沒有不對的地方。

〔問〕作者開頭指明原因有何用意?

明確:爲後文寫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

本段用簡要的文字交代了晉軍、秦軍伐鄭的原因,爲下文燭之武退秦師設伏,這是先秦散文的常用寫法。這是故事情節的開端部分。

(2)分析第二段:

〔問〕第二段中四個“之”是什麼用法?怎樣翻譯?

明確:第一個是代詞,代佚之狐的意見;第二個“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第三個“之”是結構助詞“的”;第四個“之”是代詞,代鄭伯。

〔問〕第二段中的人物稱呼怎麼理解?

明確:“公”對諸侯王的稱呼;“臣”是官員。百姓在帝王面前的自稱,“子”是對別人的敬稱;“寡人”是古代帝王自謙的稱呼。

〔問〕這一段作者既有對燭之武的直接描寫,又有對他的間接描寫,請指出來。

明確:通過“佚之狐”來寫燭之武是間接描寫,說明燭之武有非凡的才能。其餘是直接描寫,表現燭之武自謙,通情達理、忠誠愛國的品質。

〔問〕鄭伯有着怎樣的品格?通過寫鄭伯也可以表現燭之武,這種寫法又叫什麼?

明確:鄭伯的自責表現了他的大度和坦誠;這種寫法是側面描寫,起襯托作用。

本段寫佚之狐推薦燭之武及燭之武臨危受命。這是故事的發展部分。

(3)作業:

練習一(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複習第一課時內容。

(1)翻譯1.2段。

(2)背誦並說說前四段大意。

二、分析閱讀第三段:

〔問〕本段中的三個“亡”字意義和用法有何不同?

明確:第一個“亡”是滅亡、亡國之意思,動詞;第二個和第三個都是消滅,使……滅亡的意思,作使動詞。

〔問〕“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與“且君嘗爲晉君賜矣”中的兩個“爲”字的意思是否相同?“爲”字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不同,前者是當作的意思;後者是給予的意思。這兩處都是動詞。“爲”還有的用法是:①爲了(故爲之說,以俟乎觀人風者得焉)②做(向吾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③認爲(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④叫做,是(秦氏有好女,自名爲羅敷)。

〔問〕本段中“東道主”“往來”“行李”等與現代漢語是否相同?

明確:“東道主”“行李”跟現代漢語不同,“東道主”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是出使的人。“往來”則與現代漢語相同。

〔問〕這一段有三個通假字,請找出來,具體說明。

明確:“共其乏困”的“共”通“供”,意思是供給;“何厭之有”的“厭”通“饜”,意思是滿足;“秦伯說”中的“說”通“悅”,意思是高興。

〔問〕燭之武是怎樣勸服秦伯的?

明確:燭之武說話站在秦國的利益上,說明鄭亡對秦國的重大影響,使秦伯不敢參與“圍鄭”。

〔問〕燭之武勸說秦王用了哪些道理?

明確:①鄭亡對晉有利,對秦反而有害。②晉國受了秦國恩怨,反而對秦有防範之心。③鄭國滅亡後,秦國也將受到晉國的侵略。

這一部分集中筆墨表現燭之武的口才和聰明智慧。這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

三、分析閱讀第四段:

〔問〕“微”在文中的意思是什麼?我們曾經在哪一篇課文學過這個詞?

明確:沒有的意思;曾經在《岳陽樓記》中學過這個詞即“微斯人,吾誰與歸”。

〔問〕“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的用法是什麼?我們還學過它的用法嗎?

明確:“因”的用法是介詞,意思是依靠。它的用法還有:①於是(定伯因復擔鬼,鬼無重)②根據(因地制宜)

〔問〕“以亂易整”中的“易”的意思是什麼?這個詞還有哪些用法?

明確:“易”的意思是代替;此外“易”字還有:①變更(寒暑易節,始一返焉)②容易(人之爲學有難易乎)③改換(一客數敗,嗤其失算,欲易置之)。

〔問〕晉文公的性格在最後一段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講求仁愛、機敏聰慧,有長遠眼光的人。

這一段寫晉軍撤退,鄭國解圍,這是故事的尾聲。

四、改寫練習:

四人合作(每人一段)用現代漢語把本文改寫成的一篇小說(記敘文)或者評書。

五、作業:

課後練習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