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大綱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44K 次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參考!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

一、指導預習《題西林壁》

1.聽範讀

2.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預習

緣廬峯

4.指名讀《題西林壁》

5.齊讀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古詩給你的初步印象(描寫廬山的景色)

7.質疑

二、學習《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2)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峯,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4)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緣:因爲。題:書寫。

(5)討論句意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爲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6)指名說全詩意思

3.想意境,悟詩情

(1)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繫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2)引伸: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3)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是隻看他缺點,以此評價他呢?還是隻看他優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着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啓示。

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附:板書: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教學設計2

教學設想:

誦讀優秀古詩文,在誦讀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本節課中利用遠程教育設施與資源,去體現教學時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積極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進詩歌世界,讓學生在讀—想—說的過程中感悟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古詩的熱愛,從而繼承併發揚中國的燦爛文化。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讚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哪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圈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知詩意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於蘇軾的瞭解

(二)品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麼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麼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兒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爲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詩情

師: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的讚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纔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爲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峯”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師:總結,對於比較複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後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