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七年級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2篇範例

七年級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2篇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2篇

七年級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1

教學設計A

【創意說明】

這篇小說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抒寫了成長的體驗,文中童年的故事、成長的感受能很快激起學生共鳴。教學時不必囿於課文分析這分析那,宜通過反覆朗讀讓文章的情、理自然注入學生心田,再引導學生以“長大的感受”爲契合點銜接課內外,從他人的故事和文章中獲得有益的啓迪。

【教學步驟】

一、反覆朗讀課文

速讀,圈出生字新詞,查閱工具書,落實。

再讀,理解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全文內容。

細讀,體會文中爸爸對女兒的深情,體會作者文字中滲透懷戀童年之情。

自由讀,領悟文章情韻。

二、深入課文,看變化

英子的成長,是通過她的變化看出來的。

請同學們深入到文中找一找,她有哪些變化表明她由一個少不經事的孩童變成了一個“小小的大人”。

學生結合課文敘述,自由發言,大體上明確英子的長大主要表現爲:

行爲上的進步:過去懶惰,現在勤勉了;過去不會做事,現在會做許多事了……

心理上的成熟:過去膽小,現在勇敢了;過去懦弱無能,現在獨立而堅強,甚至能處亂不驚遇事從容了;過去愁悶,現在開朗了;過去不聽勸導,現在善解人意了……

三、關聯課內外,說體驗

1、結合英子的成長曆程談談你對成長的體驗: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與課文所述吻合即可。

從磨練角度:“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不經事,難成人;不闖練,難成才……

從父母角度:父母是孩子成長途中最重要的啓蒙老師。父母的鼓勵和希望是孩子成功之路上最重的砝碼。愛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饋贈。愛能化解一切怨恨。給子女一罐蜜,不如逼他去釀蜜。嚴格的要求和溫暖的關懷對孩子來說,一樣都不能少……

從苦難角度:苦難是成長的催化劑。苦難是成長路上的仙果。“苦難是人生的老師。”(巴爾扎克)……

成長感受:長大不是年歲的增長,不是年級的增加,長大意味着進步與成熟,意味着更多的責任,更強的能力……

2、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談談你對成長的體驗:

每個人的成長史都是一篇動人的童話、一首怡人的歡歌。想一想你成長經歷中最重要的人,給你影響最大的幾件事,讓你一直銘記在心的幾句話,說說他(它)們是怎樣促進並伴隨你成長的。

學生用“簡單敘事+體驗”的形式說。可從與課文相同角度說,也可說不同的,如自身修養、成長環境、師長教育等。

四、回想發言,集素材

回想同學們的發言,把你認爲有價值的東西寫下來,爲寫作蒐集一點素材。

五、完成一則練筆《成長的感覺》

教學設計B

【創意說明】

本設計用換位改寫的方式,換小英子自己的回憶爲她身邊人關於小英子成長的見聞感受,對課文內容以事件爲分界線作分散改寫處理,訓練學生變換看問題的角度、變換敘事的方式。這一設計意在把繁瑣、機械的教學程序簡明化、靈活化,豐富學生的表達體驗,促進學生課堂參與的熱情。

【教學步驟】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理解課文內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長足跡。

2、體會文中豐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換位改寫

通過朗讀課文,我們知道課文是以小英子的回憶爲線索串起她成長的經歷的,作爲她身邊的人,溫柔善良的媽媽、性情質樸的爸爸、親愛的韓老師、她要好的同學、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廚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長與遭遇,他們的心理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對課文作換位改寫。

1、選擇改文的敘事者和所敘事件:

提示:所敘事件可是單一事件,如爸爸鼓勵“我”獨自參加畢業典禮、爸爸逼“我”去上學、畢業典禮、爸爸愛花、爸爸鼓勵“我”獨自去銀行寄錢、聞聽爸爸死後“我”的鎮定,也可是以上某幾件事件的組合。

2、確定敘事的方式和側重點:

提示:是沿用倒敘?是敘議結合?是敘親見還是敘耳聞?側重於家庭裏的英子還是校園裏的?或是父女情?

3、給改文擬一個新穎而有情味的題目:

如:《孩子,別怪你爸》(媽媽)、《我的愛,你可能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師)、《令人羨慕的英子》(同學)、《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寫、交流、互評。

三、總結改寫要領

(注:改寫可以換位,當然也可不換位,就以英子的口吻來寫,用內心獨白的形式寫,有側重地寫。如《愛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兒》《雨中情》《驚聞噩耗》《我的畢業典禮》等。)

教學設計C

【創意說明】

有人評說林海音的小說“技巧完美”,本文就是一個例證。何不把此文當作學生學習小說的啓蒙課,以美點欣賞帶動學生探究?即使全是老師分析給學生聽,做個啓蒙的例子也不賴呀。

【教學步驟】

一、反覆朗讀課文,充分理解課文內容

二、美點欣賞與探究

有人說林海音的小說“技巧完美”,你能針對本文作一點美點欣賞與探究嗎?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可適時用問題將探究引向深入,可明確如下一些角度:

一語雙關的文題──一方面實指夾竹桃的敗落,一方面象徵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

插敘的手法──時而寫眼前的事,時而又回憶往事,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

雙線並行的結構──一是以花爲線索貫穿小說始末,二是畢業典禮,兩線相互輝映,既有利於情節的展開,又使兩個人物主次分明,相映生輝。

圓熟的過渡──課文有回憶有現實,但每次憶述往事都是由眼前的事引發的,因此內容豐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錯而不零亂。

巧妙的暗示──文章沒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瀕死,但文中處處有伏筆,事事有照應,沉鬱的氛圍和喪父的傷痛一直籠罩着全文。

凝練的語言──文中有簡潔而富哲理的話語,有生動而傳情的語詞。

鮮活的形象──文章雖不是以寫人爲主,但人物性格都非常鮮明,媽媽溫柔慈愛,爸爸性情質樸、充滿愛心,“我”聰明懂事、惹人喜愛、卓爾不羣。

三、知識小結與遷移訓練

小結小說欣賞相關知識。

《城南舊事》部分篇章賞析。

(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觀看電影《城南舊事》)

【資料整合平臺】

1、作者簡介(見《教師教學用書》)

2、練筆借鑑:任真妮《長大的感覺真好》(見《作文通訊》2003年第7期)

七年級語文《爸爸的花兒落了》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 把握父女之間真摯、深沉的情感。

2、 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內容。

3、 瞭解記敘的敘事方法。

[教學重難點]

1、 把握父女之間真摯、深沉的愛。

2、 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內容。

[設計思路]

“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滲透在每個教學環節。該設計從探究問題入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幾個思考題的設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啓發學生怎樣透過現象看本質:爸爸的責打蘊含着深沉的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獲取人生的體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給了我們無限的關愛,可用“三春暉”來比喻。我們都會唱《世上只有媽媽好》,不錯,(母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母愛是一泓清泉,讓你在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淨。)

但父愛也是深沉的,(父愛就像那直插雲霄的山峯,高大巍峨,讓人在孤寂之中有了依靠;父愛就像那一望無際的大海,博大深沉,他能包容兒女的美醜真假。)(父愛是一座山峯,讓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風霜雨雪也沉着堅定;父愛是一片大海,讓你的靈魂即使遇到電閃雷鳴依然仁厚寬容。)現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可敬可親的父親吧!與英子姑娘去感受人生的悲涼悽苦,一同體味父親的愛意。

(課前播放錄音帶,創設濃濃的親情氛圍,在悅耳悠揚的樂曲聲中,讓學生產生聯想,引起大家的共鳴,奠定學好該文的感情基調。)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 複述故事梗概。

(讀和說的能力是語文的基本功,也是學好語文的基礎,此題的設計旨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與概括能力,同時幫助學生熟悉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

3、 出示思考題。

(1)、文章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爲題有什麼含義?

(2)、爸爸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3)、花在文章結構中起着什麼作用?

(本題旨在讓學生了解象徵手法,雙關修辭。通過對爸爸性格的分析,體驗濃濃的親情,感知父愛的深沉。)

小組討論明確:

該文題目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一方面指爸爸種的花兒凋零了,另一方面指愛花的爸爸離開了人世。爸爸是個教子有方的人,在嚴厲中寓含關愛,鼓勵孩子堅強;很重情感,雨中送夾襖,聽到弟弟遇害急得吐血;情趣高雅,非常愛花。文章多處寫到花,花是作爲線索貫穿全文的。

三、研讀課文,分折欣賞

1、 分角色朗讀13—30段,要求讀出角色的性格特點。

2、 出示思考題。

(1)、作者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2)、爸爸責打表明了對“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

(3)、這件事對“我”的成長有何影響?

(本題旨在讓學生掌握刻畫人物常見的幾種方法。鑑於學生情智發育尚不健全,此設計使他們學會透過現象去把握本質,從嚴厲中感悟父愛。)

討論明確:

這段文字作者主要運用了心理描寫(13、14、28段)、語言描寫(18—20段)、動作描寫(22—24段)等,描寫細膩,聲情並茂,人物性格栩栩如生。爸爸的責打,表現對“我”的嚴格要求,從小要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爲“我”上了一堂生動的家教課,對我的關愛也體貼入微,雨中送衣送錢,都是爲了愛。這件事對“我”的成長影響重大,從此後“我”再不賴牀,成爲每天早晨最早到校的學生之一。

四、佈置作業,思考練習

1、 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2、 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複習回顧,導入新課

上堂課通過閱讀和賞析,把握了文章內容,初步感知文中的爸爸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爸爸,在濃濃的親情中,作者逐漸成長,這堂課讓我們再次走進這份溫馨中。

二、精讀課文,分析欣賞

分角色朗讀“我爲什麼總想到這些呢?——並且要他明天在花池裏也種滿了薄公英。”

1、 出示思考題。

(1)、這些文字主要描述了哪些內容?

(2)、作者爲什麼說“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了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麼怕呢?”

(3)、爸爸是怎樣鼓勵“我”的?

(結合學生的近期發展,有針對性地從他人的成長中汲取營養,以人爲鑑,可以正得失,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使他們能健康順利的成長。)

討論明確:這些文字主要描述了自己盼望長大又害怕長大的矛盾心理,同時描寫了大人們尤其是爸爸鼓勵“我”勇敢面對生活的情節。盼望長大,是“我”對生活的嚮往和對未來的期盼,能夠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害怕長大,是怕失去美好的童年,缺乏成熟的心理準備,缺乏成人的責任和社會適應能力。爸爸是抓住“我”的弱點,一方面鼓勵“我”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着頭皮去做,就都過去了,另一方面讓“我”從生活實踐中鍛鍊勇氣培養意志。

三、合作探究,援疑質理。

1、該文時間跨度大,哪些寫的是眼前事,哪些寫的是過去的事?過去的事是怎樣引出的?

2、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病得很重,將不久於人世的?

3、從哪些地方看“我”已經長大了?

(該文運用插敘的手法,使文章顯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內容豐富而有序,事件交錯而有致。讓學生了解這一知識點,學會閱讀複雜記敘文。)

討論明確:作者每次記述往事,都是由眼前事觸發展開聯想的。文章開篇用衣襟上的粉紅色夾竹桃,引出前一天去醫院探望爸爸之時的情景;通過記述探病時爸爸的囑託,引出去年因賴牀受到爸爸責打的情節;由禮堂響起的鐘聲,想到爸爸不會來了也不能料理花兒了,於是又憶起爸爸愛花的情節;由畢業典禮上唱的歌想到自己就要長大,進而想到爸爸鼓勵自己的情形,等等。

文中有多處伏筆和暗示。比如去醫院探望爸爸之時,爸爸說:“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這是伏筆。在畢業典禮上,疑惑“媽媽今早的眼睛爲什麼紅腫着”,是暗示媽媽對爸爸病情的擔憂。畢業典禮結束後,“催着自己,怕趕不上什麼事似的”,這是預兆。至於進家門後,看到“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了好幾枝葉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更是以花喻人,預示爸爸已經去世了。

當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識到“這裏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而就對老高說話,而且是:“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心裏默唸“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可以看出“我”在早年的人生打擊中,走出了幼稚,意志堅強,逐步趨向成熟。

四、互問互難,培養能力

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分組責難,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研讀課文,體驗情感

出示思考題

1、課文中你對哪些描寫感受最深?

2、在成長過程中,你有沒有類似的賴牀經歷?父母怎樣處理的?

3、你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煩惱?

(讓學生拓寬思路,暢所欲言,言無不盡,教師應對學生的發言作出發展性評價。)

六、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以及同學們的親身體驗及感悟,構成一曲美妙、豐富的人生交響樂,有低調婉轉、有高亢激昂,讓我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進一步去充實完美她,讓我們的人生更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