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下冊《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語文下冊《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通用5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1

當決定參加鎮級小學語文優質課比賽之後,我就默默思考選擇什麼樣的課題來參賽。雖然每年都上一堂語文課,或參加一師一優課評選或完成每年一次的校際公開教學任務,但是已經有7年沒有擔任語文學科教學,對語文課堂有很大的陌生感;由於普通話水平較差,課堂語言本來就不是很流暢,間斷7年沒在課堂實際操練,課堂語言的生疏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我參加這次比賽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貴在參與,貴在給青年教師起一個帶頭作用。不過,我只要決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儘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好,不僅對別人更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這也是做人誠信的表現。

優質課比賽結束了,但是我的學習、反思沒有結束。回想這節課,感觸頗多,爲更好地總結經驗,改正不足,不斷提升自己課堂教學能力,同時也給自己一個交代,現反思如下:

一、選課細細思量

雖然很久不擔任語文學科教學,但是我一直關注小學語文學科的發展,堅持閱讀報刊或者公衆號上關於小學語文教改、教學方面的文章。以前一直擔任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對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比較熟悉,但是隨着部編版語文教材逐漸使用,我對此套教材不是十分了解。幸好3月份我參加了部編教材小學三年級語文網絡培訓,對三年級語文下冊教材編寫思路、特點、教學建議及單元結構有了初步瞭解。於是,我決定在三年級下冊中選擇一個教學內容來參加比賽。我知道,語文教學比賽是不能打無準備之仗的。

爲了完成好這次比賽,我提前認真閱讀了部編版3年級的教材,把參加部編教材小學語文網絡培訓的筆記再次溫習一遍,同時再一次對語文課程標準進行了學習。有了這些知識儲備之後,我決定上三年級下冊的一篇閱讀課文《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講述了宋慶齡小時候爲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疊花籃的約定而放棄了去伯伯家看可愛的鴿子的故事,突出表現宋慶齡誠實守信高尚品格。不能失信一直是我做人的原則,答應了的事情一定要盡力辦到;承諾別人的事情一定要想辦法完成。我覺得選擇《我不能失信》這一課很好。

二、備課厚積薄發

選好課題之後,就要開始備課了。利用課餘時間,我把《我不能失信》這篇文章進行了多次閱讀,有大聲朗讀,有默讀,還與人教版三年級語文《我不能失信》進行對比閱讀,基本弄清楚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編者的編排意圖以及該文在單元系列中的地位和作用。於是就開始撰寫教學設計。語文教學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語言表達即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從教幾十年,對語文教學設計的格式也算是輕車熟路,尤其是需要結合學情依據教材地位來確定教學目標,新課程改革初期,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確立教學的三維目標,現在我發現很多報刊雜誌上刊登不少專家、學者的教學設計,沒有將三維目標刻意分開來,因此我也就沒有拘泥於這樣的格式了。我具體確定了4個教學目標,除了依據課文導讀和課後生字確定學習5個生字和理解重點句子含義之外,我還確定了“有感情朗讀人物對話,練習寫人物對話”和“運用朗讀、默讀、瀏覽等方法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這兩個承前啓後的教學目標。我覺得這兩個目標,不僅鞏固了以前所學關於“人物對話的朗讀、人物對話提示語的寫法”等知識,還爲學生下一節課單元訓練中“怎樣寫一個熟悉的人”的習作做了鋪墊,更是爲學生今後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打基礎的,所以這兩個目標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一位特級教師曾經說過,要想上好語文課,首先就要有設計感,細心認真謀劃好課前的教學設計。是啊,要上好一節語文課,教學設計是關鍵。因此,我非常認真對待這次比賽的教學設計,注重教學過程的安排。我設計了“問題激趣,導入課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默讀課文,體會主題;學習對話,訓練能力;總結課文,昇華主題;佈置作業,課外拓展”這六個步驟,而且每一個步驟都確定了大概的時間,同時還安排了兩處的機動,避免課堂生成遭遇預設不太一致的尷尬。教學設計初稿完成後,反覆推敲了幾次,進行了多處修改,尤其是板書的設計和第四環節“學習對話、訓練能力”的預設,我反覆修改。最終,我利用3個晚上(白天迎接縣教育局巡察和擔任評委)在忙碌中將教學設計的文字版完成了;根據教學設計(我沒有借鑑網絡上課件),利用2個晚上將ppt課件做好了。終於在比賽的前三天完成了教學設計和課件製作,我心裏不免一陣輕鬆。要知道,一節語文比賽課,完成教學設計和課件的製作也就完成了40%任務了。

三、課堂以生爲本

我雖然上過不少的公開課,也上過很多次比賽課,甚至在省外千人會場做過分享或講座,但我一直認爲,上一百次公開課就一百次緊張。由於是借班上課,對學生情況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我對此做了一定的預設,提前也多次熟悉了教學設計。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心想,這次比賽我不能太差,雖然一等獎拿不到,最少要拿一個三等獎吧!等到週二上午第一節課來到江河小學三年級教室準備上課時,心裏還是有些緊張,上課鈴沒有響起我就走進了教室。本來我最初的預設就是“踏着鈴聲走進教室,踩着鈴聲走出教室”的。因爲緊張,所以拋棄了預設。現在想起來,覺得真是不應該啊!

新課導入環節,我根據借班上課對學情不瞭解的情況下預設一個突出表現同學們以前聽課的規範要求的評價,不僅激發了同學們上課興趣,同時告訴學生這節課如何做好聽課的規範,對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養成有很好的引導作用。過渡語也很不錯,與課題“我不能失信”很好的聯繫起來,很自然地引出課題並板書課題。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這個開課的環節我很好地進行了“備課”——上課前練習了好幾遍呢,所以自我感覺很好,而且普通話也不差,過渡也很自然。

課堂進入第二環節之後,一位同學在拼讀生字“歉”時,把拼音作爲三拼音節“q-i-an”來讀的,讀出來的字音肯定不對。爲了幫助這位同學糾正這個錯誤,我花去了一定的時間,讓他一遍又一遍進行拼讀“q-ian”,終於學會了,贏得了同學們的掌聲;在分析瞭解課文的時候,我預設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課文寫了幾個人物?”,在提問時,出現了兩種答案:一種說是五個,一種說是六個。我知道課堂教學進行到這裏,時間遠遠超過了預設,如果我直接給出答案5個,很快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可是,我一直堅持課堂教學需要心中有愛、目中有生的教學理念。於是,我就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分別說出文中描寫的人物。沒有想到的是有一個學生說六個任務中“女兒”也是一個,其實“女兒”和宋慶齡是同一個人。爲了幫助學生認定文中的“女兒”和宋慶齡是同一個人,花費了很多時間才使學生弄明白。雖然這樣兩次討論和交流,對後面的教學造成了一定影響,但是我認爲還是值得有必要的。

四、課後聽錄音知得失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本來這次優質課比賽,我是準備完成多項任務的,其中一項就是一師一優課比賽的課堂教學視頻的錄製。當我完成教學任務走出教室來到樓下辦公室時,江河小學教導處汪主任不好意思地對我說:“徐老師,你的課只錄了7分鐘。”一開始我以爲是開玩笑的,後來他說,手機放在三腳架上不知道怎麼回事就黑屏了,所以就沒有錄成功。事已至此,我也就開玩笑說:“因爲我長得黑,手機錄着錄着也就黑屏了!”幸好,上課的時候我用自己的手機錄音了。

聽着自己上課的錄音,感覺很彆扭啊!真是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發現自己的課堂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過渡語不簡潔,口頭禪“啊”用的較多。每一個環節之間過渡不自然,過渡語言單調,大多是“接下來……”和“現在……”,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出現“啊,這個”等口頭禪較多。

二是蹩腳的普通話讓人忍俊不禁。哎,聽着課堂教學的錄音,發現我的課堂語言真的很差,普通話很不標準,除了開課時的幾句話還不錯外,經常出現土話,比如把“剛纔”讀成“江才”;很多語調不對,後鼻音不到位,沒有兒化音或變調,聽起來十分別扭啊!

三是這節課的教學節奏沒有把握好,時間分能配上前鬆後緊,導致教學目標沒有很好地完成。沒能完成既定的目標任務,肯定不能算是成功的課堂教學。

這節課我設計了六個環節,前面2個環節就用去了20分鐘,佔用了課堂的一半時間,導致在“學寫對話 訓練能力”這個重點環節的教學,只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本來在備課時我就預設了自己寫的兩段對話,在課件上插入了超鏈接,因爲時間關係,只好忍痛割愛,捨棄沒有展示了。沒能讓學生真正掌握對話的寫法,更沒有爲後面寫人習作的訓練打下基礎。由於時間關係,後面的幾個環節都是緊趕慢趕的一帶而過,讓學生覺得似在空中漂浮一樣雲裏霧裏不知所云。

四是課件上出現明顯錯誤。本來在第五環節即“總結課文 昇華主題”中,我想“照應開頭”,讓課堂形成一個“總分總”的教學過程,於是把教材中“學習提示”上面的一句話“人而無信 ,不知其可也”打在課件上,沒有想到在錄入時將其中的.“其”字漏落。當課件一出現這句話,學生馬上就發現了,大聲提出說:“漏掉一個‘其’字”。雖然我很機智地應對了這個錯誤,但是這是一個低級的錯誤,的確不應該發生啊!

總之,這節比賽雖然評委所打的分數不低,但是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很不滿意。教學的生命力不是複製而是刷新。在今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要努力踐行,不能失信於學生,更不能失信於自己!

三年級語文下冊《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2

雖然我已有幾年教學經驗,但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還是第一次接觸。儘管在備課時,我已經認識到本課是略讀課文,但還是擔心學生自己的閱讀能力,備課的內容不免有點繁複。多句對話的分析大多都是由我自己來完成的。沒能做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諸多問題。首先是很多問題的提出,學生都不能回答出來。最後都是由我來解答。所以整堂課的氣氛就稍顯沉悶。我應該降低問題的難度,來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想出正確答案。每次的問題回答之前,也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如此下來學生應該可以暢所欲言。其次在學生開火車朗讀課文時,我本來也做了一些學生的錯讀詞語的記錄,可是後來一緊張就忘了。這跟我我平時沒有養成習慣有關,如果平時學生讀課文時有意識的糾音,這次應該喜歡成自然,再怎麼緊張都不會忘記。最後,小結處也是我自己總結的,所以在時間的控制上,也有嚴重的失誤。因爲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的讓學生自己討論,思考,總結。 時間就有多,而填鴨式的教學遠不如學生自己總結來得有效果。

課後各位老師也給我提了一些寶貴的意見:首先是導入,導入直接提問失信的意思,有點突兀。而用守信去解釋失信,又是用一個陌生的詞去解釋另一個陌生的詞。學生可能體會不了。失信的意思應該留在課後總結,(慶齡答應了小珍疊花籃,她就不去伯伯家——這就是守信,那麼什麼是守信?什麼又是失信呢?)這樣學生應該更能理解。其次,就是我自己也發現的問題,沒有大膽放手、鼓勵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和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還有就是多次讓學生朗讀,自讀課文時,都沒有給學生提出任何閱讀目標,這種漫無目的的閱讀在語文教學中儘量要少。

三年級語文下冊《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3

《我不能失信》是我們進入三年級的第二篇略讀課文,學生在第一單元已經學習了一定的閱讀方法,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又引導學生重新回顧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儘量讓學生能夠在自主讀書的基礎上,能讀懂課文內容,並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反思自己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爲自己在指導學生學習略讀課文時針對這節課問題的設計比較好。本文的故事內容比較受學生的喜歡,也非常容易理解。在初讀感知中,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小問題:

1、藉助拼音自己輕聲讀課文,讀不通順的地方反覆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3、以小組爲單位,圍繞課文前面導語中提到的“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接下來,我讓學生進一步默讀課文,加深理解:宋慶齡想不想去伯伯家?她爲什麼停住了腳步不去?別人是怎麼勸說的?她是怎麼說的?你從中受到了哪些啓示?

在學生充分閱讀,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學生大多能夠抓住文中的對話和動作來領會慶齡守信用的可貴品質。這一主題進行了辯論,又給學生創設情境:“如果你是宋慶齡,你會怎樣處理這件事?” “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事?你是怎麼處理的?讀了本文後有何感想?”學生在思維火花不斷的碰撞中感悟體會誠實守信的可貴之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後在閱讀教學中,也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有自己的獨特的閱讀感受,傾聽學生的學習效果,時間久了,學生的閱讀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三年級語文下冊《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4

上課伊始,我按原計劃要求學生自讀導語部分,明確這一課的學習要求,這一點學生完成得很漂亮,於是我又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不一會兒就有同學舉起了手,我大喜,馬上請出小陳,他一站起來就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星期天,宋耀如一家用過早餐,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顯得特別高興。她早就……”我暈,他是在讀課文了,於是趕緊婉言讓他坐下,另請他人。這時小王的手舉得老高,我心想他今天反應倒是挺快的嘛,就請他吧。小王張口便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一個星期天,宋慶齡到伯伯家去玩,他家有漂亮的鴿子,伯伯還送給她一隻……”我一聽,大暈!

原計劃是再也不能進行了,於是趕緊調整方案,另闢蹊徑。

課是上完了,可我的心情卻怎麼也輕鬆不起來了:本以爲學生課前早已預習了課文,課堂上也自讀了課文,講出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應該不在話下,就算不能講得簡明扼要,但大概內容應該八九不離十吧,誰知卻出來個“風馬牛不相及”,真是讓我汗顏!細想之,我覺得存在的問題有兩點:

一、學生不能擇要點而講

有些同學讀了課文,心中其實很明白講了一件什麼事,但讓他起來講述時就不能擇要點而講,所以導致了像小陳那樣的一站起來就照着課文讀,他想簡要些,但簡要不起來,覺得課文上的話都重要,不能自己概括地講。我想大部分學生處於這種狀態。

二、學生的確不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在班中並不排除有這樣的學生,他們讀了課文後,只揀自己感興趣的說,根本不分重點不重點。

今天課堂上的“突發事件”讓我更深地瞭解到備課有時真的只是老師的“一廂情願”,還有很多學生的學情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只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學習課文,來備課,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

看來,今後的路是任重而道遠啊。

自主閱讀,讀中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認識課題上的“※”,明白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緊接着提出這篇課文與前面的課文有什麼不同的要求?順勢向學生講述略讀課文的要求:要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文讀懂,並在讀中漸漸習得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在這堂課的設計中,我運用“你認爲宋慶齡是個怎樣的人?你的周圍有這樣的人嗎?”這樣一道能引起學生多元反應的問題,鼓勵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合作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文,理解了課文內容,感受到了宋慶齡誠實可信的可貴品質。經過學生自主閱讀,理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年級語文下冊《我不能失信》教學反思 篇5

這是一篇講述宋慶齡小時候誠實守信的略讀課文,內容平實易懂,但蘊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宋慶齡的做法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堅持信守諾言,認爲宋慶齡做的對;另一種雖人數不多,認爲宋慶齡這樣很傻,不會區分事情的輕重大小。是批評訓斥,還是說服教育,以理服人,令其心悅誠服,認識道理?我決定放棄教案所設定的程序,進行一次“誠信”的辯論。學生們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分成正、反兩方,就宋慶齡是應該留下還是應該隨父母走一事展開了熱烈辯論。正、反兩方都有相當精彩、有說服力的發言。最終,持相反意見的同學誠懇地表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他們放棄反對意見。教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反思:通過本次教學活動,我有兩點思考:一是思想品德教育應該始終貫穿於教學活動。課堂中所傳授的不應僅僅是學文識字,而應該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使學生能從思想上受到薰陶和感染,能在如何做人做事上獲得啓示。

二是關於教學過程中角色定位的思考。在本次課堂上,我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對課堂上的“另類”聲音不粗暴對待,通過反覆品讀文章以及師生、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使持反對意見的學生明晰道理,給了全體學生一個展示與鍛鍊的機會,效果較好。

教學任務完成後,也發現我在備課過程中,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考慮得過於簡單,對教材的鑽研還比較膚淺。今後備課要更紮實地鑽研教材,全方位地考慮學生的感受,希望能使每一堂課都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