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6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學反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學反思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著名詩人王維直抒胸臆卸出了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髮和變化呢?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裏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爲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學過了課文,聰明的小朋友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着讓學生自讀課文感知,並瞭解王維。然後我出示這首古詩:王維的詩可以說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指名讀,讓學生說說體會。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後提問:詩人爲什麼這麼悲傷呢?讓學生帶問題讀課文第一小節,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重讀兩年。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讓學生想象大街上熱鬧的景象而王維卻看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麼樣?你會怎麼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二句反覆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並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

在充分悟讀的基礎上再次出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體會每句詩的意思,並試背古詩。第三步:拓展並複習。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再回憶李白的思鄉古詩《靜夜思》,最後在課文全部結束的基礎上第三次出示古詩,讓學生誦讀,達到課堂的深化和學生的鞏固。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我富有激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讀得很有韻味,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學反思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朝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如何讓學生感受是個優美的音韻,體悟完整的意境,從而理解詩人情感的生髮和變化呢?本節課我分爲兩步設計教學:

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

“你喜歡過節嗎?過節時開心嗎?”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裏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爲什麼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相信學過了古詩,你們一定能夠找到答案。接着讓學生自讀古詩感知,說說讀了古詩後你有什麼感受。

第二步:精讀古詩,在學生說出感受後提問:

“詩人爲什麼這麼悲傷呢?”讓學生帶着問題讀一二兩句,強調王維身在異鄉長安,離開家鄉蒲州兩年了,隨即引出:“時間過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卻“看着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此時此刻,如果你在異鄉,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怎麼樣?你會怎麼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二句反覆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並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

誦讀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誦讀,自然成誦。將教學重難點放在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感情上了,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的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學反思3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第五冊第三單元第9課的其中一首古詩,抒發了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濃濃的思鄉之情。學習這首詩主要就是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從某種意義上講,課堂教學就是一個“文本”。按照英美新批評派的觀點,文本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經死亡。在這裏,對這一命題我權且做一次教學論上蹩腳的遷移:“課堂教學一旦完成,執教者就已經死亡。”我拋出這樣一個觀點,意在強調“課”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自足的存在。當課被執教者演繹完成後,課的意義已經不再爲執教者本人的意圖所支配,“課”用自己的存在向每一位聽課者言說它自己的意義。這個時候,不管你願意與否,執教者只能將自己轉換成聽課者的角色重新傾聽“這一課”的言說。

詩是不可解的,但詩又是不得不解的,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兩難境地,抑或說是一種教學策略上的悖論。詩被捲入課程,既是她的幸運,更是她的不幸。語文老師的責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護“詩”的存在,使她免於被拆解、被蒸發。

因此,一個有智慧的語文老師,教詩的途徑就是不教詩。讓“詩”憑着自己的言語存在說話,讓學生直接貼在詩的面頰上感受她的詩意,去體會意境。

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中,我前後安排了四次不同類型的想象。讀詩後談感覺是一種再造想象,創設問題情境是一種表現想象,聽音樂寫登高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這裏的種種想象,既是對詩的整體性的理解,又是引領學生與詩人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從而讓學生觸摸到詩人的內心,做到感情朗讀。

雖然在設計此課做了近五次的修改,但還是有遺憾的,前面的預習抽查內容還是有點多,以至於佔去了古詩整體誦讀的時間,前鬆後緊的習慣還是沒有得到糾正,是非常遺憾的,擠出兩分鐘就是一堂滿意的課,有舍纔有得!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學反思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一首抒寫鄉情的千古絕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他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情之所至,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傳誦千古的名句。

教學這首詩,我主要通過反覆吟誦,在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領會詩的意境和蘊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藉助註釋、自己試着理解詩歌的意思。

教學過程流暢緊湊,在重難點突破上、結合當時的背景、給予必要的講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通過合作討論、對照註釋,交流彙報,達到了本科教學目的。我班有許多學生家鄉並不在此,祖輩都在家鄉,祖孫之間一年纔有可能見上一面,我讓學生說說自己在什麼時候最想念疼愛他們的爺爺奶奶,又是如何來表達自己的思念的,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來感受詩人的情懷,孩子們對詩的意境就有了獨特的感受,我覺得調動學生的切身感受是激發學生情感的一個好方法。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在於:

一、板書設計很好,但出現得不適時。這說明課前準備還不夠充分。因爲臨上課前,我突然想到板書出現的時機如果調整一下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但由於是臨時的想法加上臨場緊張,上課時沒能適時地調整好相關的教學環節。想法雖好,卻沒有付諸實現。看來,今後課前的準備還要再充分些。

二、沒有當堂指導背誦全詩。這也是教學設計上的一個疏忽。其實,當時設計教案時,我曾想到要有指導背誦這一環節的,可由於當時沒有及時將想法記錄下來,後來幾次修改教學設計,竟然忘了補上這一環節。由此可見,在教學上有某種有價值的想法或靈感時應及時記錄下來。畢竟,“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語文教學反思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第五冊第三單元第9課的其中一首古詩,抒發了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濃濃的思鄉之情。學習這首詩主要就是讓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因爲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所以我用“同學們喜歡過節嗎?你們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呢?”導入,喚起學生對過節時團聚、開心的心理體驗。當學生們談得正開心時,過渡“看來,大家在過節時都是開開心心的,不過,唐朝有位詩人(課件詩人背影)在重陽佳節這天,卻道出了這樣的感嘆:(課件“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佳節的快樂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形成對比,使學生有隱約的情感體驗。

然後用“你離開過你爸爸媽媽一段日子嗎?多久?心情如何?”感受王維的心情。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練習:同學們離開過自己的家和父母分別過嗎?我們班也有好多同學是從外地學校轉到我校來的,你們想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嗎?你們想不想遠方的小夥伴呢?說說自己當時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表示曾經到親戚家住過,少則兩三天,多則半個多月,所以小朋友說的時候都表達出了自己很想家,這時候,我提問學生:“王維離家多久了?”“兩年!”小朋友幾乎是喊着回答,“會多麼想家啊!誰能讀出詩人的感受?”有了情感的鋪墊,學生朗讀起來頗具深情,效果較好。這個環節的設計,我體會到了只有真正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這種角色的互動,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真切地體會到詩人的情感。

課上我留下了一個遺憾,在解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時,沒有講清楚,應該是詩人聯想到遠在家鄉的兄弟們此時此刻也在思念自己的畫面。這裏,還可以設計一個簡單的語言訓練:兄弟們思念王維麼,會怎麼說?這樣將會更清楚的瞭解詩的意思。這也讓我清楚地認識到作爲一名語文教師,表達一定要清楚,語文要說得明明白白,否則,學生就聽不明白,一頭霧水,久而久之甚至會失去聽課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