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精選20個)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精選20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朋友是我們的財富,但是交友需要謹慎,下面一起去閱讀小編爲你整理的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精選20個),希望大家喜歡!

關於交友的成語典故(精選20個)

1、割席斷交

管寧和華歆(xin)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牀睡覺,相處得很和諧。

有一次,他倆一塊兒去勞動,在菜地裏鋤草。兩個人努力幹着活,顧不得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就鋤好了一大片。

只見管寧擡起鋤頭,一鋤下去,“噹”一下,碰到了一個硬東西。管寧好生奇怪,將鋤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過來。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個黃澄澄的東西閃閃發光。管寧定睛一看,是塊黃金,他就自言自語地說了句:“我當是什麼硬東西呢,原來是錠金子。”接着,他不再理會了,繼續鋤他的草。

“什麼?金子!”不遠處的華歆聽到這話,不由得心裏一動,趕緊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塊捧在手裏仔細端詳。

管寧見狀,一邊揮舞着手裏的鋤頭幹活,一邊責備華歆說:“錢財應該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的。”

華歆聽了,說:“這個道理我也懂。”手裏卻還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麼也捨不得放下。後來,他實在被管寧的目光盯得受不了了,纔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可是他心裏還在惦記金子,幹活也沒有先前努力,還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有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騰起來,一片鼓樂之聲,中間夾雜着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於是管寧和華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是一位達官顯貴乘車從這裏經過。一大隊隨從佩帶着武器、穿着統一的服裝前呼後擁地保衛着車子,威風凜凜。再看那車飾更是豪華:車身雕刻着精巧美麗的圖案,車上蒙着的車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四周裝飾着金線,車頂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

管寧對於這些很不以爲然,又回到原處捧起書專心致志地讀起來,對外面的喧鬧完全充耳不聞,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

華歆卻不是這樣,他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裏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羣尾隨車隊細看。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爲,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嘆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子當着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佈:“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蓆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啓示:

志不同道不合,很難成爲朋友。真正的朋友,應該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礎和奮鬥目標上,一起追求、一起進步。如果沒有內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親熱,這樣的朋友是無法真正溝通和理解的,也失去了做朋友的意義。

2、伯牙絕弦

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伯牙的人,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一天,成連先生對伯牙說:“我的老師方子春,居住在東海,他能傳授培養人情趣的方法。我帶你前去,讓他給你講講,能夠大大提高你的藝術水平。”於是師徒兩人備了乾糧,駕船出發。到了東海蓬萊山後,成連先生對伯牙說:“你留在這裏練琴,我去尋師父。”說了,就搖船漸漸遠離。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鬱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羣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絃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最終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3、知音之交

知音也成爲知己是指非常瞭解、能賞識自己的知心朋友。最初知音之交形容歷史上的俞伯牙和鍾子期。相傳俞伯牙是著名的音樂家,而鍾子期只是一介樵夫。

有天,俞伯牙在一個山下,突然琴興大發。專心致志的彈起琴來,一首又一首,突然他發現有個人一直在停着關注他,俞伯牙心想,一介樵夫,能聽懂嗎?那個人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先生志在高山啊。”

俞伯牙非常驚訝,認爲唯一能聽懂的就是鍾子期了。後來就和鍾子期成爲非常要好的朋友。後來鍾子期去世後,俞伯牙非常傷心的摔壞了琴,說“子期一死,我彈琴給何人聽”後來,就用知音之交形容俞伯牙和鍾子期的關係。

4、管寧割席

出自《世說新語.德行十一》,比喻朋友間的情誼一刀兩斷,中止交往,或中止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爲朋友。

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着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了它。曾經,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着有圍棚的車穿着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通過管寧、華歆二人在鋤菜見金、見軒冕過門時的不同表現,顯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5、管鮑之交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管仲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從前,齊國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裏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爲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麼說!管仲家裏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着小王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大王子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爲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纔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爲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麼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後來,大家在稱讚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6、捨命之交

“捨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又名“角哀伯桃”,來自於“羊左”的典故。出自《文選.劉峻.廣絕交論》:“莫不締恩狎,結綢繆,想惠莊之清塵,庶羊左之徽烈。”唐代李善注:“《烈士傳》曰:‘羊角哀、左伯桃爲死友,聞楚王賢,往尋之,道遇雨雪,計不俱全,乃倂衣糧與角哀,入樹中死。’”

說的是戰國時有左伯桃與羊角哀兩人相識,結伴去楚國求見楚莊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氣,而當時他們穿的衣服都很單薄,帶的糧食也不夠吃。左伯桃爲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糧食全部交給了羊角哀,自己則躲進空樹中自殺。後世於是將友誼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7、莫逆之交

出自《莊子.大宗師》:“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記述:“子祀、子興、子梨、子來四人相語曰:‘孰能以無爲首,以生爲脊,以死爲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爲友。

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講到子祀、子興、子犁、子來四人交談說:“誰能以無爲頭腦,以有爲脊背,以死爲屁股,知道死生存亡爲一體就可以成爲朋友。”四人相視而笑,覺得莫逆於心,就相互結爲好朋友。

8、杵臼之交

杵臼之交出自《後漢書.吳佑傳》。原文:“時公沙穆來遊太學,無資糧,乃變服客傭,爲佑賃舂。佑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意思是交友不嫌貧賤。

東漢時期,有一個窮苦好學的讀書人,名叫公沙穆。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讀書,總認爲自己所學有限,想進入京城太學繼續深造。公沙穆家中窮困,沒有那麼多錢作爲他入太學學習的費用。於是,公沙穆到一位吳佑的富戶家做舂米工人。吳佑曾任齊相、長史等官職。有一天,公沙穆正在舂米,吳佑來到他的身邊,吳佑見公沙穆舉止斯文有禮,根本不像做粗工的人,便和他攀談起來。言談中,吳佑發現公沙穆學識淵博,很有見解。吳佑不顧彼此貧富懸殊,便和他在杵臼前成爲朋友。在封建社會,貧富縣殊,等級森嚴。一個富豪能夠屈尊降貴與一個窮苦讀書人交朋友,是件難得之事,因此被傳爲一段佳話。

9、刎頸之交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爲刎頸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

戰國時,趙國宦者令纓賢的門客藺相如,受趙王派遣,帶着稀世珍寶和氏璧從邯鄲出發出使秦國。他憑着智慧勇氣,完璧歸趙,得到趙王的賞識,封爲上大夫。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想逼迫趙王屈服。藺相如和廉頗將軍力勸趙王出席,並設巧計,廉頗以勇猛善戰給秦王以兵力上的壓力,藺相如憑三寸不爛之舌和對趙王的一片忠心使趙王免受屈辱,並安全回到邯鄲。趙王爲了表彰藺相如,就封他爲上卿,比廉頗將軍的官位還高。這下廉頗可不樂意了,他認爲自己英勇善戰,爲趙國拼殺於前線,是第一大功臣,而藺相如只憑一張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頗很不服氣,就決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到這個消息,便處處迴避與廉頗見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稱病不出。有一次,藺相如有事出門在回車巷遇到廉頗。廉頗就命令手下用各種辦法堵住藺相如的路,最後藺相如只好命令回藺相如府。廉頗就更得意了,到處宣揚這件事。藺相如的門客們聽說了,紛紛提出要回家,藺相如問爲什麼,他們說:“我們爲您做事,是因爲敬仰您是個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現在您居然對狂妄的廉頗忍氣吞聲,我們可受不了”藺相如聽了,哈哈一笑,問道:“你們說是秦王厲害還是廉頗將軍厲害?我連秦王都不怕,又怎麼怕廉頗呢?秦國現在不敢來侵犯,只是懾於我和廉將軍一文一武保護着趙國,作爲趙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顧國家的江山社稷呢?”廉頗聽說後,非常慚愧,便袒胸露背揹着荊條到藺相如府向藺相如請罪。從此,他們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好朋友,齊心爲國效力。

10、白頭如新

西漢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鄒陽,是齊地人氏。鄒陽在樑地遊歷時,受人誣陷,被樑孝王關進監牢,準備處死。

鄒陽十分激憤,他在獄中給樑孝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臣曾聽說只要待人真誠,就不會沒有福報;只要誠信無欺,就不會被人懷疑。臣平日始終信奉這兩句話,現在才知道這純粹是一句空話罷了。昔日荊軻仰慕燕太子丹的爲人,忠義感動上天,出現了白虹貫日的天象,但是太子丹卻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衛先生爲秦國策劃了長平戰役,精誠感動上天,出現了太白金星侵蝕昂星的天象,但是秦昭王卻曾懷疑過他。精誠忠義感動上天,但卻不能感動人君,不能讓他們明白,這是何其悲哀之事啊!如今臣忠心耿耿,開誠佈公,將自己心中所知和盤托出,希望大王能夠斟酌採用,結果大王左右之人並不理解,最後臣反而被逮捕受審,爲世人所懷疑。這就好比是荊軻、衛先生復生,而不能爲燕、秦兩國君主所理解!還請大王明察秋毫啊!

“當年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卻說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腳。李斯盡力輔助秦始皇執政,使得秦國統一天下,結果卻被秦二世處以極刑……諺語說道‘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雙方互不瞭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髮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時一樣;真正相互瞭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這是什麼道理呢?不過是相知與不相知罷了。“

鄒陽在信中列舉了一系列事例,詳細闡述這一道理。樑孝王讀了鄒陽這封信後,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並且以貴賓之禮接待他。

11、君子之交

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尚未得志之前,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着落,全靠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後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時,因薛仁貴平遼功勞特別大,被封爲“平遼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一打開酒罈,負責啓封的執事官嚇得面如土色,因爲壇中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啓稟王爺,此人如此大膽戲弄王爺,請王爺重重地懲罰他!”豈料薛仁貴聽了,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衆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貴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後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弟夫婦經常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

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因爲我知道王兄弟貧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後,薛仁貴與王茂生一家關係甚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也就流傳了下來。

12、貧賤之交

東漢時,有個人名叫宋弘,他非常廉潔自愛,一無所有。光武帝劉秀非常賞識他,封他爲宣平侯。

一次,光武帝劉秀召見他,閒聊時劉秀不時地回頭看屏風,原來那屏風上面畫着許多千嬌百媚的美女。宋弘就嚴肅地對他說:“我還沒有見過你喜歡崇高的德行像喜歡女色的樣子。”

劉秀馬上叫人拿走屏風笑着說:“我聽到正確的意見就能馬上改正,可以嗎?”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她丈夫死後,劉秀很想讓她在朝官中物色個人再嫁,就與她一起談論誰合適。湖陽公主說:“宋弘這個人很好,我看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

過了幾天,劉秀把宋弘找來,試探地問:“諺語說,地位高了就會朋友多,金錢多了就會對妻子喜新厭舊,這是人之常情嗎?”

宋弘回答說:“我聽說貧困時所交的朋友不應該忘記,共同患難的妻子不可以拋棄(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弘走了以後,劉秀對湖陽公主說:“宋弘太愛他自己的妻子了,你還是重新再找個人吧。”

13、布衣之交

戰國時期,齊國公子孟嘗君的一個門客愛上了孟嘗君的一個寵妾。雖然這事沒留下什麼真憑實據,但是已經鬧得沸沸揚揚了。有人對孟嘗君說:“這個人的人品實在是太差了,他做你的門客卻對你的姬妾心懷不軌,這樣的人太不講道義,根本就不能留他在世上。”可是孟嘗君卻說:“看見漂亮的女人心生愛慕之情是人之常情,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可原諒的,這事就這樣吧,以後就不要再提了。”這些話後來傳到了那位門客的耳朵裏,他十分慚愧,同時對孟嘗君的寬容心懷感激。

過了一年多,孟嘗君找來那個門客,對他說:“您到我這裏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您的才華我是知道的,但是我這裏沒有合適您的官職,讓您做個小官又委屈了您。衛國國君跟我是布衣之交,在他還沒有顯貴的時候,我們的關係就已經很好了。所以您可以帶上一些車馬禮物,我向衛君推薦您,您今後去投奔衛君吧,他會很好地對待您的,興許在他那裏您會有更大的發展!”

那個門客到了衛國,因爲是孟嘗君推薦來的,所以很受衛君的器重,在衛國做了大官。後來,齊、衛兩國關係惡化,衛君想趁機聯合其他幾國進攻齊國。這個人知道後,就對衛君說:“孟嘗君不知道我是一個無德無才的人,把我推薦給國君您。如今國君這樣器重於我,有幾句話我卻不能不說。齊、衛兩國的先君,曾經殺牛宰羊,盟誓說:‘齊衛兩國後世永遠不互相攻伐,如果互相攻伐,那麼他的下場就是這樣。’現在國君卻要聯絡各路諸侯去攻打齊國,您這樣做是有違先君盟約的,而且也對不起曾經幫助過您的孟嘗君。希望您能放棄攻打齊國的想法,這樣對齊、衛兩國和國君您都有好處。今天如果國君能接受我的意見那最好不過;如果不能,我就只好以死相諫,流盡我的熱血,血染國君的衣襟,以報孟嘗君對我的知遇之恩!”說完,就拔出寶劍準備自刎。衛君聽完慌忙攔住他說:“先生千萬不可如此!您這樣珍惜故交,我怎麼能不顧朋友之誼呢?我答應您就是了。”於是,衛君下令撤軍,齊、衛兩國又重新和好。

後來齊國人知道這件事情,都說如果不是當初孟嘗君對那個門客寬宏大量,就不會有齊國今天的轉危爲安!看來對人寬容一些是沒有壞處的。

14、莫逆之交

古代有四個怪人,即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個人聚在一塊談論“無”的偉大和崇高,他們一致認爲“無”就像人的頭一樣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臨別時,四人都認爲大家能夠通曉生死存亡渾爲一體的道理,於是都會心地相視而笑,心心相契卻不說話,相互交往而成爲好朋友。

不久子輿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輿出門去迎接時,腰彎背駝,五臟穴口朝上,下巴隱藏在肚臍之下,肩部高過頭頂,彎曲的脊骨形如贅瘤朝天隆起,對着子祀說:“上天真是偉大啊,把我變成如此屈曲不伸的樣子。”

子祀說:“你屈曲成這個樣子一點也不討厭不憂慮嗎?”

子輿回答:“沒有,我怎麼會討厭這副樣子,如果把我的左臂變成公雞,我便用來報曉;如果把我的右臂變成彈弓,我便用來打斑鳩吃。如果把我的臀部變化成爲車輪,我便用來當駿馬乘坐,難道還要更換別的車馬嗎,至於生命的獲得,那是因爲適時,生命的喪失,那是因爲順應。所以,我只要順應自然就行了,怎麼能去厭惡和憂慮現狀呢?”

又過了一段時間,子來也害病了,而且將要死去。子犁前往探望,見其妻子兒女圍在牀前哭泣,便勸說:“哎呀, 你們不懂事,怎麼可以驚擾子來由生而死的變化。”子犁靠着門門跟子來說話:“偉大啊,造物者又將把你變成什麼?”

子來回答說:“大地把我的形體託載,用生存來勞苦我,用衰老來閒適我,用死亡來安息我。也因此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天地是一個大熔爐,陰陽是一個偉大的鐵匠。我正被天地鑄造着,怎麼能夠表示出痛苦呢?”

子犁緊緊握着子來的手說:“我們的心相通,真是知心朋友!”就這樣,子來安詳熟睡似地離開人世,又好像驚喜地醒過來而回到人間。

15、忘年之交

禰衡,東漢時人,思維敏捷,口才出衆,但爲人剛強任性,喜歡嘲弄權貴名流,因此一直不得志。

曹操當權時,禰衡來到許昌謀求發展,但拒絕去拜會當時幾個有聲望的名士,揚言許昌城裏除了孔融和楊修,其他的都是徒有虛名。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當時官高祿厚,極有才名。他聽了禰衡的話以後,很想見見這個狂傲的年輕人,便特地換了便服屈尊去拜訪他。

兩個人一見面就感覺意氣相投,推心置腹,毫無顧忌,完全忘記了年齡的隔閡。當時孔融已年屆四十,禰衡還不到二十歲。之後,孔融經常把禰衡請去家裏喝酒。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孔融對禰衡的才學有了瞭解,就多次在丞相曹操面前推薦他,希望曹操能夠對他加以重用。

曹操約禰衡來見面,但禰衡一向鄙薄曹操的爲人,託病不往,還經常在別人面前奚落曹操。曹操被觸怒,將他送到荊州劉表那裏,不久劉表也不能忍受他的傲慢,將他轉薦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裏。黃祖喜怒無常,一次被禰衡頂撞後當場將他斬首。

孔融非常悲痛,認爲是曹操間接害死了自己的朋友,之後對曹操更爲不敬,最終被曹操以放蕩狂言等罪名殺害。

16、八拜之交

出處:邵伯溫《聞見前錄》:“豐稷謁潞公,公着道出,語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拜之。”

在中國宋代,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中有一段故事:文彥博聽說李稷待人十分傲慢,心中非常不快,他對人說:“李稷的父親曾是我的門人,按輩分他應該是我的晚輩,他如此傲慢,我非得教訓他不可。”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後,便上門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坐等,過了好長時間纔出來接見他。見了李稷之後,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 李稷因輩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成語“八拜之交”就由此出典。後來,人們用“八拜之交”來表示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

17、杵臼之交

東漢時期,有一位讀書人公孫穆,字文義,膠東人,家境貧寒,爲人好學,住在山中苦讀。他自幼就鑽研《韓詩》《春秋左氏傳》等,學問精深,但他不願出仕,在東萊山一帶過着隱居生活,潛心求學。他讀書讀到一定階段,很想再求深造,進一步去遊太學。

不過,想進太學讀書,需要許多錢,公孫穆家裏很窮,拿不出這筆巨大費用,正在焦急,忽然聽有人說:有一個富戶吳祐,正想招僱一大批舂米工人。公孫穆一想,不如去做工攢點錢,將來再進太學也不遲。他便裝成工人模樣,前往應徵,掙點工錢來作遊學的路費。

這家主人叫吳祐,二十歲父親去世,家境也是困難的,還給人家放過豬。後來舉孝廉,當過長史、齊相、河間相,是個有學問、有正義感的官員。一天,吳祐巡視舂米的工地,見到這個工人,不像是做工的樣子,舉止斯文,問起原因,才知原來是一個飽學之士,和他相談起來,更是覺得公孫穆學問淵博,見解高妙,又驚又喜,兩人就在舂米房裏、杵臼之間交上了朋友。吳祐對公孫穆這種苦學精神,十分佩服,便慷慨地資助他人太學深造。

18、割席分坐

東漢末年有個隱士叫管寧,他曾和三國名士華歆是好朋友。管寧和華歆自小一起長大,關係非常好,二人經常在一起讀書、做事。

一次,管寧和華歆一起在院子裏鋤草。鋤着鋤着,二人忽然在土裏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從來不在意金錢、物質,所以完全沒有反應,繼續揮動鋤頭鋤草;可是華歆見到金子卻非常高興,趕緊去撿了起來,看到管寧的臉色有異才把金子扔了。

又過了不久,管寧和華歆兩個人坐在一張席子上一起讀書。就在這時,外面響起一陣鑼鼓聲,中間夾雜着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和人們看熱鬧吵吵嚷嚷的聲音。管寧對外面的喧鬧充耳不聞,就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而華歆聽到以後,放下手裏的書,起身走到窗前去看個究竟。只見外面有一大隊人馬,敲鑼打鼓的,再往後面瞧,就見衆多人擡着一頂轎子,那轎子的兩邊雕刻着精巧美麗的圖案,上面蒙着的布簾是用五彩綢緞製成,四周裝飾着金線,轎子的頂部還鑲了一大塊翡翠,顯得富貴逼人。身穿統一服裝的隨從擁在兩邊,好不威風!

華歆完全被這種張揚的聲勢和豪華的排場吸引住了。他對管寧說:“外面有那麼多的人,還有豪華的轎子,一定是有朝廷高官經過這裏。我們出去看看吧!”管寧對華歆的話不以爲然,仍舊在原處專心致志地讀書。華歆見狀,只好一個人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羣尾隨車隊看熱鬧去了。

過了一會兒,華歆回來了,興高采烈地對管寧說:“你知道嗎?那個坐在轎子裏的人還真的是個大官!我以後也要努力當大官!”

這時,管寧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惋惜和失望。他從裏屋拿出了一把刀子當着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然地對華歆說:“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蓆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19、半面之識

應奉,字世叔,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縣)人。桓帝時先後任武陵太守,司隸校尉等職。“糾舉奸違,不避豪戚,以嚴厲爲名。”少時極聰明,記憶力十分強,據史載,應奉有一次到彭城相袁賀家去作客,適逢袁賀開門外出,就在這時他看到袁家門內有個造車的匠人露出了半張臉。

幾十年後,應奉在路上遇到了這個車匠,還向他打招呼,可見,應奉的記憶力是多麼好。

20、白衣送酒

晉朝時期,彭澤令陶淵明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爲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辭官歸隱,從此躬耕終生。有一年重陽節,因爲家貧沒酒喝,心情特別煩悶,獨自在籬笆邊散步,忽見一個穿白衣的人說奉王弘之命前來送酒,陶淵明心中大喜,接過酒立即盡飲至醉。

南朝宋檀道鸞《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指官府給役小吏)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