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門不夜扃成語解釋

門不夜扃成語解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4K 次

發音:mén bù yè jiōng

簡拼:mbyj

類型:褒義成語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好的社會風尚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論》:“及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遂乃邑無淫盜,門不夜扃。”

解釋:門不夜扃:形容社會安寧,風氣良好。同“門不夜關”。

示例:唐朝鼎盛時期,人們常常門不夜扃。

門不夜扃成語解釋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東夷傳論》節選譯文

會稽海外有束緹人,分爲二十多個國家。又有夷洲和澶洲。傳說秦始皇派方士徐福帶領幾千童男童女渡海,尋找蓬萊神仙,沒找到神仙,徐福害怕被殺頭不敢回來,就居住在夷洲上,世代相繼,有幾萬家。百姓經常到會稽買賣。會稽束冶縣有人在海上航行遭遇大風,被漂流到澶洲。澶洲所在的地方非常遙遠,沒辦法往來。

論曰:從前箕子遠離衰敗的殷商的命運,到朝鮮避難。朝鮮最初的習俗沒有聽說過,到箕子實行八條禁令以後,使人們知道法禁,因而城邑沒有姦淫和偷盜,夜不閉戶,改變了愚昧淺薄的習俗,接近寬大簡略的法律,實行了幾百幾千年,所以束夷普遍形成溫和謹慎的風氣,和另外三方的夷人不同。衹要政治通達,那麼就會存有道義。仲尼心懷感憤,認爲九夷可以居住。有人懷疑九夷鄙陋。孔子說:“有才德的人在那裹居住,有什麼鄙陋的呢?也僅有這種想法罷了。白這以後朝鮮商賈往來做生意,逐漸和中原來往。然而燕國人衛滿擾亂了朝鮮的風尚,自此風氣變得淺薄不同了。

《老子》說:“法令愈益昭明,盜賊就有很多。”像箕子這樣省簡法律條文而用信義治理的,這是得到聖賢制訂法律的根本了!

贊曰:居住在蝸夷,被稱作暘谷的地方。入山裹棲息,藏海上生活,由此和中原的宗族相區別。秦朝末年發生禍亂,燕國人逃離災難。糅雜進華夏人的習俗,原有的風尚澆薄,於是同漢國往來。地處遙遠通過翻譯,有時歸順有時背叛。

論曰:“昔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始其國俗未有聞也,及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遂乃邑無淫盜,門不夜扃,回頑薄之俗,就寬略之法,行數百千年,故東夷通以柔謹爲風,異乎三方者也。苟政之所暢,則道義存焉。仲尼懷憤,以爲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亦徒有以焉爾。其後遂通接商賈,漸交上國。而燕人衛滿擾雜其風,於是從而澆異焉。《老子》曰:“法令滋章,盜賊多有。”若箕子之省簡文條而用信義,其得聖賢作法之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