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關於道德的成語

關於道德的成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3W 次

導語:思想道德是人爲人處世的根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才能成爲社會楷模。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思想道德建設的成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關於道德的成語

傲霜枝:傲:傲慢,蔑視。形容菊花凌霜傲雪,不爲嚴寒所屈

出處:宋·蘇軾《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愛民如子:舊時稱讚某些統治者愛護百姓,就象愛護自己的子女一樣。

出處:《禮記·中庸》:“子,庶民也。”漢·劉向《新序·雜事一》:“良君將賞善而除民患,愛民如子,蓋之如天,容之若地。”

愛人以德:愛人:愛護別人;德:德行。按照道德標準去愛護人。泛指對人不偏私偏愛,不姑息遷就。

出處:《禮記·檀弓上》:“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敗德辱行:敗壞道德和操守。

敗化傷風: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出處:參見“敗俗傷化”。

敗俗傷風: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出處:參見“敗俗傷化”。

敗俗傷化:指敗壞社會道德風氣。

出處:《漢書·敘傳下》:“侯服玉食,敗俗傷化。”

秉節持重:保持節操,謹慎穩重。

出處:《後漢書·伏湛傳》:“[伏湛]遭時反覆,不離兵兇,秉節持重,有不可奪之志。”

不撓不折:不彎曲,不屈服。形容節操剛正,意志堅強。

出處:宋·劉炎《邇言》:“夫觀錢塘江潮,猶猛士之肝膽決裂,義士之怒髮衝冠。觀仙都天柱,猶直臣之氣,不撓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才高行潔:才智高超,操行純潔。

出處:漢·王充《論衡·逢遇》“才高行潔,不可保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必卑賤。”

蒼松翠柏:蒼:青色。翠:青綠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貴品質、堅定節操的人。

出處:清·蕭執中《勉縣定軍山武侯墓楹聯》:“古石幽香名士骨;蒼松翠柏老臣心。”

草靡風行: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同“風行草偃”。

草偃風從: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同“風行草偃”。

草偃風行: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同“風行草偃”。

出塵不染:比喻身處污濁的環境而能保持純潔的節操。

出處:宋·周敦頤《周濂溪集·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

大節不奪:大節:臨難不苟的節操;奪:喪失。指面臨生死關頭,仍不改變其原來志向。

出處:《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大逆不道: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違反封建道德。舊時統治階級對破壞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所不容,大逆無道。”《漢書·楊惲傳》:“爲妖惡言,大逆不道,請逮捕治。”

導德齊禮:指用道德誘導,用禮教整頓,讓百姓歸服。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爲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蹈節死義:蹈:履行,實行。堅守節操,以身殉義。

出處:《晉書·元帝紀》:“惟有蹈節死義,以雪天下之恥,庶贖斧鉞之誅。”

道存目擊:一個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人們只需一接觸便能感受得到。

出處:《莊子·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學識學問。

出處:宋·辛棄疾《漁家傲·爲餘伯熙察院壽》:“道德文章傳幾世,到君合上三臺位。”

道高德重:道德高尚,很有威信。

出處:艾蕪《回家》:“水元伯伯打發人來叫丁永森到他家去坐,丁永森知道定是講這件不愉快的事情的,但因爲水元伯伯是這村裏道高德重的人,沒法子違反他的命令,就只好硬着頭皮去了。”

道義之交:交:交情,友誼。有道德有正義感的交往和友情。指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的朋友。

出處: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三十八回:“道義之交,只此已足,何必更爲介介。”

德薄才鮮:自謙道德修養不足,才能薄弱。

德高望重:德:品德;望:聲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處:《晉書·簡文三子傳》:“元顯因諷禮官下儀,稱已德隆望重,既錄百揆,內外羣僚皆應盡敬。”

德厚流光:德:道德,德行;厚:重;流:影響;光:通“廣”。指道德高,影響便深遠。

出處:《穀梁傳·僖公十五年》:“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二,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德配天地:指道德可與天地匹配。極言道德之高尚盛大。

出處:《莊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

德重恩弘: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道德高尚,恩惠廣大。形容普施恩德。

出處:唐·韓愈《袁州刺史謝上表》:“顯榮頻煩,稱效寂蔑,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

砥節奉公:磨礪名節,奉行公事。

出處:《明史·周延傳》:“延顏面寒峭,砥節奉公。權臣用事,政以賄成,延未嘗有染。”《明史·樑材傳》:“砥節守公如一日,帝眷亦甚厚。”

砥節厲行:指磨礪操守和品行。同“砥節勵行”。

出處:漢·蔡邕《郭有道碑文》:“若乃砥節厲行,直道正辭。”

砥節礪行:指磨礪操守和品行。同“砥節勵行”。

出處:王闓運《曾孝子碑文》:“惟先生姿度樸堅,砥節礪行,穎敏足以成學,迂誠足以矯世。 ”

砥礪風節:磨鍊品格、節操。

出處:《元史·魏初傳》:“請自今監察御史按察司官,在任一歲,各舉一人自代。所舉不當,有罰。不惟砥礪風節,亦可爲國得人。”

砥身礪行:猶言砥節礪行。指磨礪操守和品行。

出處:《梁書·儒林傳序》:“建國君民,立教爲首,砥身礪行,由乎經術。”

定於一尊:尊:指具有最高權威的人。舊指思想、學術、道德等以一個最有權威的人做唯一的標準。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

篤信好學:篤信:忠實地信仰。指對道德和事業抱有堅定的信心,勤學好問。

出處:《論語·泰伯》:“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度己以繩:繩:糾正,約束。指一定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爲合乎法度。

出處:《荀子·非相》:“故君子之度己以繩,接人則用抴。”

風骨峭峻:峭峻:山又高又陡。形容人很有骨氣,剛直不阿。也比喻詩文書畫雄健有力的風格。

出處:唐·韓愈《感春》詩:“孔丞別我適臨汝,風骨峭峻遺塵埃。”

風行草偃:偃:倒伏。風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風行革偃:風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高風亮節:高風:高尚的品格;亮節:堅貞的節操。形容道德和行爲都很高尚。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從話後集》卷一:“餘謂淵明高風峻節,固已無愧於四皓,然猶仰慕之,尤見其好賢尚友之情也。”

高節清風:高節:高尚的氣節;清風:清廉的作風。氣節高尚,作風清廉。比喻人品高潔。

出處:明·孫明儒《東郭記·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高節清風今已矣,英雄須識時宜。”

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爲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出處:《詩經·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古聖先賢:聖:品德智慧極高。賢:有才能有道德。古代的聖人賢者。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八回:“剛纔二奶奶說的古聖先賢,我們也不懂。”

光明磊落:磊落:心地光明坦白。胸懷坦白,正大光明。

出處:《晉書·右勒載記下》:“大丈夫行事,當礌(磊)落落,如日月皎然。”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四:“譬如人光明磊落底便是好人,昏昧迷暗底便不是好人。”

果行育德:以果斷的行動培養高尚的道德。

出處:《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厚德載物:舊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擔重大任務。

出處:《周易·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輝光日新:常指一個人在道德、文學、藝術等方面日有長進。

出處:《周易·大畜》:“剛健篤實,輝光日新。”

積雪封霜:形容操守高潔堅貞。

出處:《南史·齊江夏王鋒傳》:“常忽忽不樂,著《修柏賦》以見志,曰:‘……衝風不能摧其枝,積雪不能改其性。’”

箕山之節:箕山:古代傳說唐堯時的隱士許由、巢父隱居的地方。節:名節,節操。指歸隱以保全節操。舊時用以稱譽不願在亂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出處:《呂氏春秋·求人》:“昔堯朝許由於沛澤之中,曰:‘……請屬天下於夫子。’許由辭曰:‘爲天下之不治與?而既已治矣。自爲與?啁噍巢於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於河,不過滿腹。歸已君乎!惡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穎水之陽,耕而食,終身無經天下之色。”

堅貞不屈: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出處:《荀子·法行》:“堅強而不屈,義也。”《後漢書·王龔傳》:“王公束脩厲節,敦樂爇文,不求苟得,不爲苟行,但以堅貞之操,違俗失衆,橫爲讒佞所構毀。”

堅貞不渝:堅守節操,決不改變。

出處:徐遲《牡丹》:“她們不屈不撓、堅貞不渝,任何考驗不足以動搖她們。”

竭誠盡節:竭:盡。誠:忠誠。節:節操。表現出最大限度的忠誠與節操。

金石不渝:像金石一樣不可改變。形容堅守盟約、節操等。

盡誠竭節:誠:忠誠。節:氣節,義節。竭盡自己全部的忠誠和義節。亦作“盡節竭誠”、“盡心竭誠”、“盡忠竭力”、“盡忠竭誠”、“盡忠竭節”、“竭忠盡節”。

進德修業:修業:推廣、擴大功業。提高道德修養,擴大功業建樹。

出處:《周易·乾》:“君子進德修業。”

進德脩業:指增進道德與建立功業。

就正有道:向有學問和有道德的人請求指正。

出處:《論語·學而》:“就有道而正焉。”

舉善薦賢:賢:有才能,有道德的。保舉推薦品德好、有才能的人。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舉善薦賢,乃美事也;卿何薦人於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磊落光明:襟懷坦白,光明正大。

出處:《明史·王恕馬文升劉大夏傳贊》:“綢繆庶務,數進讜言,跡其居心行已,磊落光明,剛言鯁亮,有古大臣節概。”

禮壞樂崩:古代制禮,把它當作社會道德、行爲的規範;把制樂人微言輕教化的規範。形容社會綱紀紊亂,騷動不寧的時代。

出處:《漢書·武帝紀》:“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閔焉。”

禮義廉恥:古人認爲禮定貴賤尊卑,義爲行動準繩,廉爲廉潔方正,恥爲有知恥之心。指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行爲規範。

出處:《管子·牧民》:“何謂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良金美玉:成色好的赤金,無瑕的美玉。比喻文章十分完美。也比喻人道德品質極好。

出處:唐·徐夤《避世金馬門賦》:“豈異嚴霜降處,難傷夫翠竹青松;烈火焚時,不損其良金璞玉。”《舊唐書·楊炯傳》:“李嶠、崔融、薛稷、宋之問之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

論德使能:選拔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論,通“掄”。

蔑倫悖理:指違背道德和倫理。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4回:“備聞襄公淫妹之事,默然自嘆:‘似此蔑倫悖理,禽獸不如。”

名德重望:猶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母慈子孝: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範。

逆道亂常:指違背道德綱常。

出處:唐·李公佐《謝小娥傳》:“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亂常之心,足以觀天下貞夫孝婦之節也。”

寧死不辱:寧願被處死也不肯受辱。

清風峻節:清廉正直的風尚,高尚峻偉的氣節。

出處:唐·韓愈《朝奉大夫尚書度支郎中充天章閣待制王公行狀》:“公雍容侍從之列,以清風峻節,爲一時所畏。”

清風亮節:比喻人品格高尚,節操堅貞。

清身潔己:指保持自身節操,身體力行。

人慾橫流:人慾:人的慾望嗜好;橫流:氾濫的意思。指社會風氣敗壞,人們放縱情慾,不顧道德正義。

出處:宋·陸九淵《語錄》上:“後世人主不知學,人慾橫流,安知天位非人君所可得而私?”

仁人志士: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爲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爲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仁義道德:泛指舊時鼓吹的道德規範。

出處:唐·韓愈《原道》:“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

三從四德:封建禮教束縛婦女的道德標準之一。

出處:《儀禮·喪服·子夏傳》:“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周禮·天官》:“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綱五常:三綱:指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封建禮教提倡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範。

出處:《白虎通·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漢·王充《論衡·問孔》:“五常之道,仁、義、智、信也。”

喪天害理:做事兇狠殘忍,全無道德。

殺身成仁:成:成全;仁:仁愛,儒家道德的最高標準。指爲正義而犧牲生命。後泛指爲了維護正義事業而捨棄自己的生命。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傷風敗化:指敗壞社會風俗。多用來遣責道德敗壞的行爲。同“傷風敗俗”。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一一回:“世人都把那淫慾之事當作‘情’字,所以作出傷風敗化的事來,還自謂風月多情,無關緊要。”

傷風敗俗:傷、敗:敗壞。指敗壞社會風俗。多用來遣責道德敗壞的行爲。

出處:唐·韓愈《論佛骨表》:“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

申禍無良:申:重複。申禍:第二次遭禍事。無良:形容自己沒有道德。重遭禍事,是因爲自己沒有道德而造成的。

繩墨之言:可以作爲準繩、合乎道德聖智的言論。

聖帝明王: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後泛稱歷代英明的帝王。

出處:漢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襲。”

詩禮傳家:指以儒家經典及其道德規範世代相傳。

拾金不昧:金:原指錢財,現泛指各種貴重物品;昧:隱藏。拾到東西並不隱瞞下來據爲己有。指良好的僕人道德和社會風尚。

出處:清·吳熾昌《客窗閒話·義丐》:“乃呼里長,爲之謀宅於市廛,置貨立業且表之以額曰‘拾金不昧’。”清·《歧路燈》第一百八回:“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世道人情:泛指社會的道德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情感等。同“世道人心”。

世道人心:泛指社會的道德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情感等。

出處:《明史·儒林傳序》:“所關於世道人心者甚鉅,是以載籍雖繁,莫可廢也。”

守節不移:堅守節操,決不改變。亦作“守節不回”。

碩望宿德:猶言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松筠之節:鬆與竹材質堅韌,歲寒不凋,因以“松筠之節”比喻堅貞的節操。筠,竹。

歲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艱難中能保持節操的人。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泰山北斗:泰山:東嶽,在山東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爲衆人所敬仰的人。

出處:《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完名全節:指名節得以保全。

巍巍蕩蕩:形容道德崇高,恩澤博大。

出處:語出《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爲君也!巍巍乎!唯天爲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朱熹集註:“巍巍,高大之貌;蕩蕩,廣遠之稱也。”

小人得志:小人:指道德低下或行爲不正派的人。指人格卑下的人人取得了權勢。

出處:南朝·宋·何承天《爲謝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孝悌忠信: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準。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祖統制顯靈救駕》:“凡遇人,只勸人以‘孝悌忠信’四字。”

新人新事:具有新的道德品質的人和體現新的高尚社會風尚的事。

一本正經: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規範的經典。後用以形容態度莊重嚴肅,鄭重其事。有時含諷刺意味。

出處:晉·葛洪《抱朴子·百家》:“正經爲道義之淵海,子書爲增深之川流。”

飲泉清節:指廉正清白的節操。

出處:《晉書·良吏傳·吳隱之》載:隆安中,吳爲廣州刺史,經石門,“有水名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慾”,吳“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抵任後,吳“清操逾厲”。

英風亮節:高尚的風格和節操。

出處:毛錡《悼念周恩來總理》詩:“可欽可敬的周總理,英風亮節堪師表。”

玉振金聲:比喻文章道德之盛。

出處:《梁書·徐勉傳》:“網羅經誥,玉振金聲,義貫幽微,理入神契。”唐˙楊炯《從弟去溢墓誌銘》:“至如白雪回光,清風度曲,崔亭伯真龍之氣,揚子云吐鳳之才,莫不玉振金聲,筆有餘力。”

仗節死義:指堅守節操,爲正義而死。

出處:宋·蘇軾《上皇帝書》:“前山陽亡徒蘇令,縱橫史士,臨難莫肯仗節死義者,以守相威權素奪故也。”

貞風亮節:猶言高風亮節。

出處:南朝宋傅亮《故安成太守傅府君銘》:“高明遠德,系軌於時;貞風亮節,流聲累葉。”

貞高絕俗:高尚堅貞的節操超出普通人。

貞鬆勁柏:以松柏的堅貞勁直,比喻人的高尚節操。

出處:金元好問《題石裕卿郎中所居四詠·雪巖》:“貞鬆勁柏四時春,霽月光風一色新。”

正己守道:道:道德。端正自己,嚴格遵守道德標準。

至誠高節:至:最。最忠誠,最高尚的節操。形容人品高尚。

出處:《魏書·儒林傳·徐遵明傳》:“至誠高節,堙沒無聞,朝野人士,相與嗟悼。”

至人無夢: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達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做想入非非的夢。

出處: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九回:“自古至人無夢,夢境忽來,未必無兆。”

忠孝節義: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節義,不知妄作邪爲。”

尊賢使能:尊重並使用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不爲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晉代縣令的俸祿,後指微薄的俸祿;折腰:彎腰行禮,指屈身於人。比喻爲人清高,有骨氣,不爲利祿所動。

出處:《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益:更加;勢:權勢。道德越高尚,爲人處事好,就越安全;權勢越大,更容易濫用權力,剛愎自用,就越危險。

出處:《史記·日者列傳》:“道高易安,勢高益危。居赫赫之勢,失身且有日矣。”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願爲正義事業犧牲,不願喪失氣節,苟且偷生。

出處:《北齊書·元景安傳》:“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順道者昌,逆德者亡: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同“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順德者昌,逆德者亡: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違逆道德的就遭到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