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成語躊躇滿志的由來

成語躊躇滿志的由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成語“躊躇滿志”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就是通常說的《庖丁解牛》。通行的版本是下面這樣:

成語躊躇滿志的由來

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替梁惠王宰牛,手觸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頂的地方,都發出聲響,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竟然同《桑林》、《經首》的節奏合拍。

梁惠王說:“高,實在是高!你是怎麼有這麼高的手藝的?”

庖丁放下刀子說出了一套宰牛而不傷刀的道理,接着說:“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斷句應該是:“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爲什麼這樣說?

一、“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本是整齊、對稱的句子。《莊子·外篇·田子方》中有:“方將躊躇,方將四顧,何暇至乎人貴人賤哉!”可見,“躊躇”與“四顧”是同義詞。

二、“躊躇”本意是猶豫不決,而“滿志”是達到目的。猶豫不決同時又得意,這兩種相對的情緒不應該同時出現。

三、“提刀”、“善刀”是解牛的兩個過程,“提刀”是將要開始,“善刀”是解牛結束。開始前,庖丁“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這是說庖丁雖然技藝高超,但是一點兒不敢掉以輕心,他並不是上去就下刀,而是提刀觀察,“四顧”周圍,面對大牛也是“躊躇”的,也是要尋找最佳路徑的。而“滿志”達到目的後,將刀擦拭好,保存起來。

四、這些話全是庖丁回答梁惠王的,“躊躇滿志”就是“牛”。一個廚子,宰個牛就敢在大王面前“牛哄哄”,說自己“躊躇滿志”,被宰的將是他自己。庖丁是不敢在大王面前“躊躇滿志”的,實際上,人家一點兒也沒“牛”,是斷句斷錯了。

五、解一回牛,庖丁就躊躇滿志,庖丁吹牛,這樣的人想要技藝高超也難。

重新斷句後,成了這樣:“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翻譯過來是:將要解牛時,提着刀站在那兒,因爲解牛的事而環顧四周,小心翼翼,猶豫不決;任務完成後,還是小心翼翼地將刀保管起來。

您看,這有多順溜!

“血氣方剛”是個常用成語。現在的成語詞典,一般把這個“方”解釋爲“開始”、“正”,說整個成語的意思是: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其實,對這個“方”的解釋,是一個沿用了多年的錯誤。

成語“血氣方剛”出自《論語·季氏》,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很明顯,孔子說的“血氣方剛”是指壯年人,並不是青年人。“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說的纔是青年人。朱熹在《論語集註》中說“血氣,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陰而氣陽也”。這就說明了,“血”和“氣”是兩種並列的物質。孔子說的,“血氣方剛”的“方”,不可能是“正”、“開始”的意思,而應該是“並”、“一起”的意思,因爲“血氣”不是壯年時纔開始的。“方”在這裏不是表示時間,而是表示範圍的。“血氣方剛”的意思是血和氣全都強盛,而不是血氣纔開始強盛。整個成語意思應該是:人到了壯年,血和氣全都達到了強盛。清人吳昌瑩的《經詞衍釋》中說過“《論語》血氣方剛。言血與氣並剛也”。

《說文解字》“方,並船也”,這是“方”的原始義。《資治通鑑》寫赤壁之戰時,黃蓋說“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這裏的“方”意思就是並聯,就是用了原始義。後來,東西並在一起,也稱爲“方”,《儀禮·鄉射禮》“不方足”,注“方猶並也”。《史記·蘇秦列傳》:“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比行,百人守險,千人不敢過也。”這裏的“方”與“比”同義,就是並列的意思。楊樹達《詞詮》“方”條:“表態副詞,並也。”楊樹達先生認爲“方”與“並”古音相同,並舉出了《尚書·微子》中的“小民方興,相爲敵讎”,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中作“小民乃並興,相爲敵讎”,作爲二字相通的例子。

“方”表示範圍的“並”這個意義,後來使用很少,而表示時間的“才”這個意義,使用較多。可能是這個原因,人們忽視了“方”表示“並”這一義項,而誤解了“血氣方剛”這個成語,認爲“血氣方剛”是“血氣纔剛”,而專用於年輕人了。

“血氣方剛”本來是用於壯年人的,並不是用於年輕人的,可是,由於對“血氣方剛”的“方”錯誤的理解,現在變成了年輕人的專利,反而沒有壯年人的份了,這也是一個有趣的語言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