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兩袖清風成語典故大綱

兩袖清風成語典故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出自明代都穆《都公譚幕》。

兩袖清風成語典故

明代的地方官赴京朝見皇帝時,常常帶一些任職地方的土特產去,既可作爲獻給皇帝的貢品,又可送給朝廷裏的其他大臣。但是,當時的著名英雄和詩人于謙卻反對這一套。他從河南當巡撫回京城時,一點東西都沒帶,還作了一首詩表示自己的態度。詩中說:當地雖然有絹帕、麻菇和線香等土物產,但它們是百姓的生活依靠,搜刮這些物產只會使百姓遭殃。所以,他這次去朝見皇上,什麼也沒帶,只有“清風兩袖”(兩隻袖筒裏的清風)。爲的是不讓老百姓罵他。

“兩袖清風”比喻做官清正廉明。

  兩袖清風的故事

陶淵明(公元365一427年).名潛,字元亮,得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41歲前曾作過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一類的官吏;41歲時由彭澤令辭職歸田,從此和官場斷絕關係,隱居田園,直到老死。

陶淵明身處社會動盪的東晉時代,他爲官清廉,生活簡樸;作爲詩人、文學家,造詣極深。他爲人正直,品格高沽;生活簡練、閒雅。在他留下的珍貴文學遺產中,我們可瞭解到他一生中的許多方園。他的著名詩篇《歸園田居》,可使我們瞭解到他一生淡泊明志,兩袖清風。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他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愉柳萌後裕,桃李羅堂前。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任小吏的陶淵明,生活窘迫時糧缸裏往往沒有一點儲備糧,鍋碗常常空無用處;天氣已寒,他仍穿着用繩穿連,打着補丁的短衣,腳上穿着自己結紮的草鞋;他居住的是空蕩蕩的,屋內無像樣的生活用品。

陶淵明官至彭澤令時,按東晉政府的規定,每個地方官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公田,以補充偉祿的不足。陶淵明分得的公田,他都全部種上粳稻米釀酒,因爲他酷愛喝酒。別人間他爲何只種這一種糧時,他回答說:“我能有酒喝便滿足了。”

由於考慮到生活,他妻子堅決主張分出一部分田來種高粱。這樣,陶淵明才決定在2頃50畝的田裏種梗稻,另50畝地種高粱。

陶淵明與手下人一起下田,辛勤耕耘,希望有一個好收成。然而,從種下只有80天,還沒等到莊稼收穫,他便請求免職。這樣,他花了很大的力氣種植的糧食連一粒也沒嚐到,就又被官府收回。真是到頭來仍是兩袖清風啊!於是,他依舊過着“展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隱居生活。這使他最後徹底地離開了那個黑暗污濁的官場。

陶淵明歸田初期,家中生活較富裕,他的心請也是輕快的。這從他的《歸去來兮辭》等詩中可領略到。

但好景不長,幾年後,他的家遭遇火災,貧困的日子降臨他家。這就迫使陶淵明從此切實地整日參加勞動,以維持其生活。也就從這時,他更貼近了勞動人民,提高了他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認識。這時,他的心情再也不那麼平靜、悠然了,常有牢騷而且有怨憤、有詛咒。可貴的是,即使他的生活極其貧困,他也不動搖、不妥協,始終守在田園當隱士。因此,後人對他的氣節很是敬佩。“兩袖清風”就是讚譽他做人正直,爲官清廉的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