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勤奮學習的成語有哪些大綱

勤奮學習的成語有哪些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勤奮學習的成語有哪些?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勤奮學習的成語,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勤奮學習的成語有哪些

1、朝乾夕惕

解釋:乾,乾乾,即自強不息;惕,小心謹慎。形容一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

出處:《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2、發憤忘食

解釋: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奮。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廢寢忘食

解釋:廢,停止。寢,睡覺。忘,忘記,食,吃飯。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很刻苦,專心致志。

出處:南北朝·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4、分秒必爭

解釋:一分一秒也一定要爭取。形容抓緊時間。

出處:《晉書·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衆人,當惜分陰。’”

5、焚膏繼晷

解釋: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學習。

出處:唐·韓愈《昌黎集·一二·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6、磨穿鐵硯

解釋:磨穿了鐵鑄的硯臺。形容立志不移,持久不懈。也形容筆墨功夫之深。

出處:宋·陸游《寒夜讀書》詩:“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抄那計年。”

7、勤勤懇懇

解釋:形容勤勞踏實。也形容勤懇的樣子。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曩者辱賜書,教以順於接物,推賢進士爲務,意氣勤勤懇懇。”

8、勤學苦練

解釋:勤奮、認真學習,刻苦訓練。

示例:他的兒子聽後,再不敢妄圖僥倖走上捷徑,經過真正的勤學苦練,終於也成爲書法家。(

9、手不釋卷

解釋:看書入迷,手都不捨得放下書,形容勤奮好學。釋:放下;卷:指書籍。

出處:《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10、夙興夜寐

解釋:夙,早;興,起來;寐,睡。早起晚睡。形容勤奮。

出處:《詩經·衛風·氓》:“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11、夙夜匪懈

解釋:夙夜,早晚,朝夕;匪,不;懈,懈怠。形容日夜謹慎工作,勤奮不懈。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12、懸樑刺股

解釋:形容刻苦學習。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13、學而不厭

解釋:厭,滿足。學習總感到不滿足。形容好學到不會厭煩的地步。

出處:先秦·孔子《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4、引錐刺股

解釋:錐,錐子;股,大腿。晚間讀書時想睡覺,就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形容學習勤奮刻苦。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15、映雪讀書

解釋: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讀書刻苦。

出處:南朝·樑·任彥升《爲蕭揚州薦士表》:“至乃集螢映雪,編蒲緝柳。”

16、幼學壯行

解釋:幼時勤於學習,壯年施展抱負。

出處:《孟子·梁惠王二》:“夫人幼而學之,壯而欲行之。”

17、折節讀書

解釋:折節,改變過去的志趣和行爲。改變舊習,發憤讀書。

出處:《後漢書·段熲傳》:“熲少便習弓馬,尚遊俠,輕財賄,長乃折節好古學。”

18、孜孜不倦

解釋:孜孜,也作“孳孳”,努力不懈的樣子。不倦,不知疲倦。指工作或學習勤奮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十分努力。

出處:《尚書·君陳》:“惟日孜孜,無敢逸豫。”

19、坐以待旦

解釋:待,等待;旦,天亮。坐着等天亮。多形容勤懇。

出處:《尚書·太甲上》:“先王昧爽,丕顯,坐以待旦。”

20、只爭朝夕

解釋: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時間短暫。比喻抓緊時間,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目的。

出處:明·徐復祚《投梭記·卻說》:“今朝寵命來首錫,掌樞衡只爭旦夕。”

關於學習的成語故事3則

(一)不恥下問

【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何晏集解:“下問,謂凡在己下者。”

【釋義】

不恥:不以爲恥辱;下問:降低身份請教別人。不以向比自己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爲可恥。形容虛心求教。

【成語故事】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爲聖人。然而孔子認爲,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爲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爲“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爲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爲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爲‘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爲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爲他的諡號。

(二)不求甚解

【出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釋義】

甚:很;解:瞭解;理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瞭解一個大概。現多指學習、辦事等不認真;不求深入瞭解。

【成語故事】

陶淵明十八歲那年爲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陶淵明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先生不知道是哪裏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爲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閒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似對所讀的書不執着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可是因爲家裏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我這個情況,所以時常備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裏去總是把他們備的酒喝光。

(三)開卷有益

【出處】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太宗日閱《(太平)御覽》第三卷;因事有闕(缺);暇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爲勞也。’”

【釋義】

開卷:打開書本;益:益處;收穫。打開書來看;就會有收穫。

【成語故事】

宋朝初年,宋太宗趙光義命文臣李防等人編寫一部規模宏大的分類百科全書——《太平總類》。這部書收集摘錄了一千六百多種古籍的重要內容,分類歸成五十五門,全書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價值的參考書。這部書是宋太平興國年間編成的,故定名爲《太平總類》。對於這麼一部鉅著,宋太宗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兩、三卷,一年內全部看完,遂更名爲《太平御覽》。當宋太宗下定決心花精力翻閱這部鉅著時,曾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這麼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去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

可是,宋太宗卻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

於是,他仍然堅持每天閱讀三卷,有時因國事忙耽擱了,他也要抽空補上,並常對左右的人說:“只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

宋太宗由於每天閱讀三卷《太平御覽》,學問十分淵博,處理國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當時的大臣們見皇帝如此勤奮讀書,也紛紛努力讀書,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盛,連平常不讀書的宰相趙普,也孜孜不倦的閱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只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