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敗軍之將成語典故大綱

敗軍之將成語典故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出 處《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臣聞……敗軍之將,不敢語勇。”《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敗軍之將成語典故

成語典故漢初,被封爲漢王的劉邦,採用了大將軍韓信的計策,暗渡陳倉,攻取了秦國的故土關中地區(今陝西一帶),奠定了向東出擊,同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的.基礎。 隨後,劉邦從關中逐漸向東進兵,在今河南、安徽一帶,同項羽展開了長期相持的戰鬥。

同時劉邦派韓信帶領一部分人馬,渡過黃河,去付伐背漢親楚的魏王豹。魏在今山西西南部,被韓信一鼓攻下,並俘獲了魏豹。接着,韓信繼續向東,進擊趙王歇,因其手下大將陳餘不聽廣武君李左車之言,在井陘(在今河北井陘縣,與山西交界處)處俘獲趙王,並陳餘陣亡,李左車被生擒。 韓信十分讚賞李左車的才幹,很是優待他,並向他請教,但李左車卻說道:“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意指,失敗者還充什麼英雄!韓信笑道:“先生不必客氣,如果當初陳餘聽了先生之言,那麼‘敗軍之將’就是我了。” “敗軍之將”此成語就出於此。

吳越之戰,是春秋末期位於長江下游的兩個諸侯國吳和越之間進行的最後一次爭霸戰爭。自公元前510年開始,持續至公元前475年,歷時共35年,中經吳伐越的槜李之戰、越伐吳的夫椒之戰、笠澤之戰和姑蘇圍困戰,最終以吳的滅亡和越的勝利而告結束。

歸納起來,越王勾踐採納四條計策。首先,勾踐親自到吳國麻痹敵人;其次,回到越國後,又用美人計麻痹夫差;第三,還用欲擒故縱的方法拆掉了越吳之間的防禦性建築,讓夫差進一步信任自己,等到越國強大了,又用反間計除掉了夫差的謀士伍子胥;第四,在進攻的前一年,越國送給吳國一批種子,夫差見種子顆粒飽滿,就發放到吳國各地區種植,結果發現所有種子都不發芽,原因是種子已經被勾踐用鍋煮過了,吳國因此在那一年糧食歉收。勾踐在此時進攻,一舉滅掉吳國。

公元前514年,闔閭登上吳國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吳國的原楚國貴族伍員(伍子胥)和齊國的孫武,改革內政,“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擴充軍隊,加強戰備,並制定了“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的戰略方針。其時,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據有今浙江北部地區的越國,領土狹小,人口稀少,經濟文化發展相對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