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成語 >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大綱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1

【成語】: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

分道揚鑣

拼音】:

fēn dào yáng biāo

【解釋】:

道:路;鑣:馬嚼子;借指爲馬;揚鑣:驅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們分別發展和施展各自的聰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出處】:

《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舉例造句】:

清·吳沃堯《痛史》第一六回:“四人又談了一會各個安歇。到了次日,便分道揚鑣。”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代的北魏,國都原在平城,魏孝文帝時遷都洛陽。據《北史》載,“洛陽令”即“京兆尹”元志,曾同“御史中尉”李彪發生過 一件有趣的爭路糾紛。

據說元志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相當驕傲,對於某些學問不高的大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有一天,他坐着車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見李 彪的車子迎面過來。那時,官員出門總是前呼後擁的,官職越高,隨行人馬就越多,威風氣派也就越大。老百姓在街上遇見他們,老遠就得回 避。官職低的官,也得讓官職高的官先走。如遇官職相仿,客氣些的也就讓道。元志論官職是應該讓李彪的,可是他瞧不起李彪,偏不相讓。 李彪很生氣,當場訓斥元志。元志不服,兩人就爭吵起來。

元志和李彪到孝文帝面前去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 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裏,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

孝文帝聽了,不願意評判他們誰是誰非,便笑道:“洛陽是寡人的京城,應該分路揚鑣。從今以後,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得了嗎!”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2

[釋義] 道:路;鑣:馬嚼子;借指爲馬;揚鑣:驅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們分別發展和施展各自的聰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語出] 《北史·河間公齊傳》:“(元志)爲洛陽令;不避強御;與御史中尉李彪爭路;俱入見;面陳得失。……孝文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及出;與彪摺尺量道;各取其半。”

[正音] 鑣;不能讀作“lù”。

[辨形] 揚;不能寫作“楊”;鑣;不能寫作“標”。

[近義] 各奔前程 風流雲散

[反義] 志同道合 並駕齊驅

[用法] 多用於書面。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偏正式。

[辨析] ~和“各奔前程”都有“由於志向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的意思”。不同在於~偏重於“分手”;多用於人;“各奔前程”僅用於人。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3

  【出處】

《魏書》。

元志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大臣,他聰明過人,才華橫溢但清高孤傲。

元志恃才自傲,瞧不起某些才疏學淺的達官貴人,經常對其出言不遜,但又合情合理。一次,元志外出遊玩,正巧御史中尉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元志的官職比李彪的小,按理應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給他讓路。李彪見他這樣輕狂驕逸,目中無人,便怒火中燒,當衆責問元志:“我乃堂堂的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爲什麼不給我讓路?”

元志可不認李彪的理,反而振振有詞:“我是這裏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而已,哪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

兩個互不相讓,爭吵不巳,最後鬧到孝文帝那裏。

孝文帝聽了他們各自的陳詞,覺得兩人的話都有點道理,也不好作評判,便笑着說:“洛陽是我的京城,你們說的也都有道理。我看不如這樣吧,你們倆分開走,各走各的,在自己的道上揚鞭催馬不就行了嗎?”

  釋義

分道揚鑣原意指把道路接直行線一分爲二,各走屬於自己統轄的路,分路前進,後來用以比喻各人向各自不同的目標前進。互不相干。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4

成語釋義:

分路前進,比喻各奔前程,各幹各的事。揚鑣:舉鞭驅馬前進。

來源追溯:

《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與御史中尉爭路,俱入見,而陳得失……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故事鏈接:

南北朝時,北魏有一個名叫元志的人,聰慧過人,飽讀詩書,被封爲洛陽令。他仗着自己的才能,有些看不起朝廷中的某些達官貴族。

有一次,元志出外遊玩,正巧御史中尉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低,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

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衆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高多了,你爲什麼不給我讓路?”

元志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百姓,哪裏有地方官給百姓讓路的道理?”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了起來。於是一起來到孝文帝那裏評理。孝文帝聽完他們的爭論,笑着說:“你們各有各的道理。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嗎?”

學以致用:

小王和小李曾經是一對特別要好的朋友,長大以後,由於各自的理想不同,兩人的意見出現了嚴重的分歧,最後終於分道揚鑣,各奔前程。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5

成語名稱:分道揚鑣

成語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實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貶義詞

成語結構:偏正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道:道路;鑣:馬嚼子;揚鑣:驅馬向前。分路而行。才力相當,各有千秋。

成語來源:北齊·魏收《魏書·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成語造句:王朔《空中小姐》:“復員後,我們可以說分道揚鑣了。”

分道揚鑣的成語故事

出處:《北史·魏諸宗室·河間公齊傳》高祖曰:“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道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釋義:“揚鑣”,舉鞭驅馬前進。分路前進,比喻各奔前程,各幹各的事。故事: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勳。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爲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爲洛陽令。不久以後,孝文帝採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陽,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有一次,元志出外遊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衆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爲什麼不給我讓路?”元志並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裏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裏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他主管的戶籍裏,他怎麼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便笑着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爲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分字開頭的成語

分一杯羹 分崩離析 分道揚鑣 分庭抗禮

包含有分字的成語

入木三分 分庭抗禮 分道揚鑣 分崩離析 不安本分 不分勝敗 四體不勤 分一杯羹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6

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勳。皇帝非常器重他,封他爲河間公。

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明過人,學富五車,是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爲洛陽令。

不久以後,孝文帝採納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陽,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是很高的達官貴人,很是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遊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衆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爲什麼不給我讓路?”

元志聽完李彪的話後,不以爲然地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裏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

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裏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在他主管的戶籍裏,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呢?

孝文帝聽了他們的爭論,覺得他們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便笑着說:“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爲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了嗎?

分道揚鑣成語故事7

分道揚鑣的成語故事

在南北朝的時候,北魏有一個名叫元齊的人,他很有才能,屢建功勳。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爲河間公。元齊有一個兒子叫元志。他聰慧過人,飽讀詩書,是一個有才華但又很驕傲的年輕人。孝文帝很賞識他,任命他爲洛陽令。不久以後,孝文帝採取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議,從山西平城搬遷到洛陽建都。這樣一來,洛陽令成了“京兆尹”。在洛陽,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對朝廷中某些學問不高的達官貴族,往往表示輕視。

有一次,元志出外遊玩,正巧李彪的馬車從對面飛快地駛來。照理,元志官職比李彪小,應該給李彪讓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讓路。李彪見他這樣目中無人,當衆責問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職比你大多了,你爲什麼不給我讓路?”元志並不買李彪的帳,說:“我是洛陽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過是洛陽的一個住戶,哪裏有地方官給住戶讓路的道理呢?”他們兩個互不相讓,爭吵起來了。於是他們來到孝文帝那裏評理。李彪說,他是“御史中尉”,洛陽的一個地方官怎敢同他對抗,居然不肯讓道。元志說,他是國都所在地的長官,住在洛陽的人都編他主管的戶籍裏,他怎麼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樣向一個御史中尉讓道?孝文帝聽他們的爭論,覺得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訓斥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便笑着說:“洛陽是我的京城。我聽了,感到你們各有各的道理。我認爲你們可以分開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嗎?”

分道揚鑣材料

【發音】fēn dào yáng biāo

【出處】《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解釋】道:路;鑣:馬嚼子;借指爲馬;揚鑣:驅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們分別發展和施展各自的聰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標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近義詞】各奔前程、一拍兩散、風流雲散、各奔東西、各行其是

反義詞】志同道合、並駕齊驅、齊頭並進

【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舉例】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五十九回:“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亦向廣西進發,~,爲國效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