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試題中心 > 高二試題 > 高二下4月統考語文試卷大綱

高二下4月統考語文試卷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9W 次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高二下4月統考語文試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從道不從君

“從道不從君”這句千古以來曾激勵過無數文人士子抱持獨立個性與品格的口號,出自《荀子?臣道》。作爲口號,這句話挑戰君主政治,倡導體制外的獨立人格。其精神,是對充溢着民本主義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條的傳承和發揮。但需要強調的是,這樣的口號和精神既非荀子的發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

荀子一方面接過了孟子暴君放的旗幟,明確宣稱:“天之生民,非爲君也;天之立君,以爲民也。”但另一方面又嚴格界定了君與民的主從身份及地位。稱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可見荀子秉承的民本主義主張安政惠民,是以君主對民衆的絕對統治爲前提和基礎的。民衆不過是水,而君主則是凌駕其上的舟輿。水是工具或手段,而舟輿纔是主體,纔是目的。荀子說:“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民不親不愛,而求其爲己用,爲己死,不可得也。”這最後一句,纔是點題:所謂重民愛民,無非是“求其爲己用,爲己死”。這與西周以來作爲統治智慧結晶的敬德保民思想一脈相承。

理解“從道不從君”,關鍵在一“道”字。春秋以來,道在道路、道理含義基礎上升華爲一個頗具哲學意義且內涵十分豐富的概念,甚至被稱爲中國思想傳統中最崇高的概念。然而,先秦諸子的“道”具有主觀性的終極價值,含攝的乃是最高的政治秩序以及行爲與道德的最高原則。這僅限於政術或治道層面,而沒有達到政理或政道的境界。對先秦諸子來說,“他們全部思考的是對曾經稱爲‘天’的權威的道德和政治秩序之瓦解的迴應;而且,對於他們所有人來說關鍵問題並不是西方哲學的所謂‘真理是什麼’,而是‘道在哪裏’的問題,這是規範國家與指導個人生活的道。”有人將道與真理等量齊觀,但我們知道,首先,“道”是主觀建構之“路”,其本質是“人道”;而“真理”是客觀發現之“真”,具有絕對性和先驗性。其次,“道”可以是多元的,可以變化的;而“真理”是唯一的,永恆的。第三,“道”追問“可”與“不可”;“真理”追問“是”與“不是”。荀子之“道”與真理無關,歸根結底是超驗性的“聖王之道”,就本質而言,在上者乃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則,在下者則流爲具體的安邦治國之道術。在荀子心中,“道”的這種本質屬性十分明確。他說:“道也者,治之經理也。”“道者何也?曰:君之所道也。”“道也者何也?曰:禮義辭讓忠信是也。”可見荀子的“道”與孔、孟之道一樣,屬於形下意義的治道,是藉助先王的名義而抽象出來的君主政治的一般原則。它不是科學與理性的結晶,而是以及經驗的提煉。

“從道不從君”是對以君主政治爲最高目標的價值認同與道德恪守。先王之道構建了社會的政治秩序,確立了基本的道德倫理原則,明確了個人在宗法人倫關係網絡中的名分與地位。“從道不從君”的提出,意味着超越了對具體的君主個人的忠誠,將作爲整個君主制秩序與文化象徵的君道而不是君主個人奉爲終極權威。

1.下列對“從道不從君”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 B )

A.“從道不從君”作爲口號曾想挑戰君主政治,倡導體制外的獨立人格。

B.“從道不從君”的精神,傳承和發揮了充溢着民本主義思想元素的古老政治教條。

C.“從道不從君”作爲精神被推祟,雖不是荀子的本意,但作爲口號被提出,卻是荀子的發明。

D.“從道不從君”的關鍵在“道”字。春秋以來,“道”昇華爲中國思想傳統中最崇高的概念。

1.答案:B(A.“曾想”錯,C.原文是“既非荀子的發明,也不是荀子的本意”,D.第二句錯)

2.下面解釋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D )

A.荀子主張“安政惠民”,是由他所秉承的民本主義決定的,他並不主張權力迴歸人民,而認同君主對人民的絕對統治。

B.先王之道明確了個人在宗法人倫關係網絡中的名分與地位,認可君主政治前提下的最高道德原則。

C.“尊重愛民”是指統治者認爲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體恤民衆,給民衆一定的生存空間,讓民衆心甘情願爲其服務,達到“求其爲己用,爲己死”的目的。

D.荀子一方面接過了孟子暴君放的旗幟,另一方面又嚴格界定了君與民的主從身份及地位,宣稱“天之立君,以爲民也”。

2.答案:D(後面解釋的是第一方面的內容)

3.根據本文內容,下列推斷不合理的一項是(3分) ( C )

A.“從道不從君”的觀點之所以成了激勵無數文人士子抱持獨立個性與品格的口號,是因爲它符合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

B.“從道不從君”超越了對具體的君主個人的忠誠,是對以君主政治爲最高目標的價值認同與道德恪守,在今天仍有一定進步意義。

C.無論是“主觀建構之路”的道,還是“多元的,可以變化的”道,抑或是追問“可”與“不可”的道,其本質都是荀子認爲的“人道”。

D.先秦諸子思考的關鍵問題不是西方哲學的所謂“真理是什麼”,而是“道在哪裏”的問題,說明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3.答案:C(不是荀子認爲,是我們認爲)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趙尚寬,字濟之,河南人,參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陽縣。鄰邑有大囚十數,破械夜逸,殺居民,將犯境,出捕,曰:“盜謂我不能來,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爲害。”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躡其後,悉獲之。知忠州,俗畜蠱①殺人,尚寬揭方②書市中,教人服藥,募索爲蠱者窮治,置於理,大化其俗。轉運使持鹽數十萬斤,譚③民易白金,期會促,尚寬發官帑所儲副其須,徐與民爲市,不擾而集。

嘉祐中,以考課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經五代亂,田不耕,土曠民稀,賦不足以充役,議者欲廢爲邑。尚寬曰:“土曠可益墾闢,民稀可益招徠,何廢郡之有?”乃按視圖記,得漢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跡,益發卒復疏三陂一渠,溉田萬餘頃。又教民自爲支渠數十,轉相浸灌。而四方之民來者雲布,尚寬復請以荒田計口授之,及貸民官錢買耕牛。比三年,榛莽復爲膏腴,增戶積萬餘。尚寬勤於農政,治有異等之效,三司使包拯與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聞而嘉之,下詔褒焉,仍進秩賜金。留於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蘇軾作《新田》、《新渠》詩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貪虐,刊匿名書告變,尚寬命焚之,曰:“妄言耳。”衆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隸他營。又徙梓州。尚寬去唐數歲,田日加闢,戶日益衆,朝廷推功,自少府監以直龍圖閣知梓州。積官至司農卿,卒,詔賜錢五十萬。

(節選自《宋史》)

【註釋】①蠱:傳說中一種人工培育的毒蟲。②方書:記載藥方的醫書。

③譚:通“談”,與……商談。

④召信臣:西漢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今安徽省壽縣)人。

⑤陂(bēi):池塘。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B )

A.尚寬趣尉出捕 趣:催促

B.留於唐凡五年,民像以祠 像:形象

C.尚寬發官帑所儲副其須 副:幫助

D.譚民易白金,期會促, 期:約定

5.下列句子全都直接體現趙尚寬“勤於農政”的一組是(3分)( C )

①尚寬復請以荒田計口授之,及貸民官錢買耕牛

②教人服藥,募索爲蠱者窮治,置於理 ③益發卒復疏三陂一渠,溉田萬餘頃

④榛莽復爲膏腴,增戶積萬餘。 ⑤又教民自爲支渠數十,轉相浸灌

⑥尚寬去唐數歲,田日加闢,戶日益衆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④⑤⑥

5.答案:C(②與農政無關;④從側面反映出;⑥並未表明其勤於農政)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

A.趙尚寬善於地方治理。他任平陽縣令時,臨縣有十幾名重囚逃逸,殺死居民,且將犯平陽。趙尚寬利用罪犯們囂張、心態,果斷出擊,將罪犯全部殺死。

B.治理忠州時,趙尚寬到任後,提供藥方,教人服用,並對養蠱的人徹底追查,改變了當地蓄蠱殺人的惡俗;還果斷拿出官幣爲當地百姓墊付鹽銀。

C.在同州、宿州任職期間,趙尚寬對河中府神勇卒與他們的校尉之間的矛盾衝突進行了妥善處理,既撲滅了士兵中動亂的苗頭,也讓貪婪暴虐的校尉受到了懲罰。

D.治理唐州時,趙尚寬率領當地居民興修水利,墾闢荒田,徹底改變了當地先前土曠民稀的狀況,受到了仁宗的的褒獎。王安石、蘇軾作詩讚美他。

6.答案:A(原文是“躡其後,悉獲之。”不是殺死)

7.把材料中的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盜謂我不能來,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爲害。

賊人以爲我們不可能前往,(所以)正處於懈怠慵懶的狀態,這樣正好容易捉拿。應該趕緊去,不要讓他們散開,又去爲非作歹。 (5分)

解析:謂、亟、且每個一分,語句通順2分。

(2)尚寬復請以荒田計口授之,及貸民官錢買耕牛。比三年,榛莽復爲膏腴

趙尚寬又請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給他們,並且用官方的.錢貸給百姓讓他們購買耕牛。等到三年後,長滿叢雜草木的荒地變成了肥沃的土地。(5分)

解析:計、貸、比、膏腴每個一分,語句通順1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8—9題。

寒食江州滿塘驛

宋之問

去年上巳洛橋邊,今年寒食廬山曲。

遙憐鞏樹花應滿,復見吳洲草新綠。

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

驛騎明朝發何處,猿聲今夜斷吾腸。

【注】滿塘驛:江州的一個小驛站,是宋之問被貶欽州過江州時停住的地方。

8.這首詩的尾聯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5分)

①詩的最後兩句,作者感慨身爲逐臣,漂泊異鄉,明朝騎馬上路,不知前途在何方,因此夜聞清猿悲啼,更添腸斷之痛。(3分)②表達的是思歸懷鄉之情以及對遭貶南行的哀傷之情。(2分)

9.這首詩的頷聯中“應”和“新”兩字極富意蘊,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6分)

①“應”字有推測之意,富於想象。詩人身爲逐臣,不忍離京卻無奈被逐出京,此時身在江州,回望京洛,想象京洛之地花開正盛,表現了內心的留戀之情;②“新”字足見並非第一次所見。詩人身處江州,眼前的綠草觸動心中的思歸之情。

(三)名句名篇默寫(8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3)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

(5)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滕王閣序》)

三、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

閱讀下列文字,完成11—14題。

錢玄同:真的猛士

錢玄同(1887-1939)原名錢夏,號疑古,浙江吳興人,北京大學教授,“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

如果錢玄同沒有找周樹人約稿,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也許不會出現魯迅這個名字。

那是1917年,錢玄同時任《新青年》編輯,正在爲雜誌尋找合適的撰稿人。他常到位於宣武門外南半截衚衕的紹興會館,勸說居於此處的周樹人、周作人兩兄弟投稿。此時,周樹人因對現實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時光。他婉拒錢的約稿:“這中國好比一間鐵屋子,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裏面的人們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臨死的悲哀。而如果驚起了較爲清醒的幾個人,反倒使他們感到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錢玄同立刻辯駁道:“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絕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這段對話,被周樹人如實記錄在他的小說集《吶喊》的序言中。從這時起,周樹人動筆寫了抨擊吃人禮教的《狂人日記》,發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號上,署名魯迅,並一發不可收,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錢玄同爲人之剛猛,由此可見一斑。新文化運動中,他提倡白話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於年輕氣盛,甚至鼓吹過“廢除漢字”,稱“漢字不死,中國必亡”。他在報上與保守派論戰,竟憤言道:“人到40歲就該死,不死也該槍斃。”

但錢玄同絕非有勇無謀,他提出用“國語”作文,文章加西化標點符號,用阿拉伯數字書寫數目,採用公元紀年,書寫方式改左行直下爲右行橫迤等,都是中國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錢玄同曾與好友劉半農商議,上演了一出“雙簧”。他化名爲“王敬軒”,在《新青年》上發表題爲《文學革命之反響》一文,羅織新文化運動種種罪狀。隨後,劉半農撰寫萬餘言的《復王敬軒書》,針對“王敬軒”的所有觀點一一加以駁斥,將其批駁得體無完膚。其時,這場論戰引起各界強烈關注,也標誌着改革派的“大勝戰”。

有研究新文化運動的學者評論道:“……在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也幾乎要流血的舊中國,在跟肉體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頑固派作鬥爭的過程中,非有大力難開新地,非有猛士難摧敵壘。”

但這個猛士卻又是一個病夫。如果細細清理錢玄同的日記,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資料。從早年留日時期的失眠、多汗、發寒熱,到晚年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經衰弱、視網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種病痛的騷擾與折磨。

然而,他從不諱言“死”字。1927年,錢玄同年屆四十,還打算在《語絲週刊》上發一期《錢玄同先生成仁專號》,他與朋友們準備了輓聯、輓詩、祭文等,語調幽默。不明內情的人一見目錄,信以爲真,並相互轉告,一時間,錢玄同的朋友、學生紛紛致函弔唁。

錢玄同一生狂放不羈。在北大任教時,上課從不看一眼究竟有無學生缺席,便用筆在點名簿上一豎到底,算是全到。也從不考試,每學期末批定成績時,便按點名冊的先後,起評60分,61分……如若選課的學生共40人,最後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從60分開始。

隨後,他在燕京大學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與學校。學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於是,校方依照制度,稱如不判卷,將扣發薪金,錢玄同回覆,並附上鈔票一包,“薪金全數奉還,判卷恕不能從命。”

這個“走到哪裏,哪裏就會響起了叫罵聲”的浙江人,對人嚴苛,對己更甚。其文字學課講義《文字學音篇》,是我國高等院校漢語音韻學課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錢對其極爲不滿,說它“百孔千瘡”,“多一個人看見,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難受”。在1921年重印時,錢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書中的六大不足。

錢玄同的最大愛好,便是逛廠甸舊書肆,只要前往,必將所喜之書掃蕩一空才罷休,被人戲稱爲“廠甸巡閱使”。而其一生最懼之物,竟是好友劉半農家養的一條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劉家孩子身後,等孩子把狗引走,纔敢進門。

1939年1月17日,錢玄同患腦溢血辭世。《文獻》發表署名樂顏的《悼錢玄同先生》一文,爲其蓋棺定論稱:“在‘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之中,錢玄同的鬥爭精神,表現幾在任何一位同時代的鬥士之上……”

1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正確的兩項是(5分)(E)(B)

A.錢玄同與劉半農上演的“雙簧戲”,在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歷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錢玄同與劉半農分別站在新舊文化的立場上激烈辯論,改革派取勝。

B.當週樹人對現實失望,找不到出路時,錢玄同給了他希望,因此周樹人動筆寫了《狂人日記》,並一發不可收,從此魯迅成爲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C.錢玄同在北大任教時,不看學生是否缺席,從不考試,從不批改試卷,隨意批定成績,不遵守學校的制度,表現了他在工作學術上不嚴謹的一面。

D.錢玄同雖爲新文化運動的猛士,卻體弱多病,從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種病痛的騷擾和折磨,40歲時,就自己準備了輓聯、輓詩、祭文等,看淡生死。

E.本文以記敘爲主,語言平實,重點突出了錢玄同作爲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鬥爭精神,他就是鐵屋中最先清醒的幾個人之一。

11.答案(1)E 3分, B 2分, D 1分。

【解析】A將錢玄同和劉半農扮演的角色說反了。C“學術上不嚴謹”理解不當,這些都是他恃才傲物的表現。D是他與朋友們一起準備輓聯等。

12.錢玄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做了哪些事?請簡要概括。 (6分)

參考答案:①成功勸說周樹人爲《新青年》撰稿,使周樹人成爲新文化的主將;②提倡白話文,打到孔家店,在作文、標點、數字、紀年、書寫方式方面提出新見解,是中國文化改革的首倡者;③與劉半農上演雙簧戲引起關注,標誌着改革派的大勝仗。

13.傳文寫了錢玄同許多剛猛的表現,爲什麼最後寫他懼怕劉半農家裏的黑狗?請簡要分析。 (6分)

參考答案:①這樣寫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整。文章主要表現錢玄同剛猛的性格,在這裏又表現了他柔弱的一面,剛柔集於一身,體現了人的性格的豐富性。②這樣寫更富有情趣。錢玄同在大事上剛猛,而在日常生活中卻又這般柔弱,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14.錢玄同被譽爲“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請從“思想”“性格”“行爲”中任選兩方面,談談你的理解。 (8分)

參考答案:愛國思想,民族責任感(思想上)。①他留日歸來,認爲新的思想文化纔是拯救民族的根本,從而擔任《新青年》編輯,找周樹人等人約稿②站在新文化運動前列,積極推進中國文化在語言文字方面的重大改革。

看淡生死卻爲人剛猛(性格上)。①錢玄同體弱多病,早把生死置之度外,40歲就做好離世的準備②他爲人剛猛,有極大的的勇氣與頑固派作鬥爭。

喜好讀書嚴謹治學(行爲上)。①他最大的愛好便是逛舊書肆,必將所喜之書掃蕩一空。②他對自己所寫的講義反覆修改仍不滿意。他的這種讀書治學的態度使他成爲時代的先驅。

總之,他的思想和行爲使他成爲了大時代中真的猛士。

【解析】這是一道開放式探究題。每個方面給4分。

四、語言文字運用(18分)

15.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3分)( D )

A.近年來,成都周邊地區開發了不少特色鮮明的旅遊景點,每當節假日來臨,市民紛紛前往,有的小區幾乎十室九空。

B. 得悉“鐵榔頭”郎平出任國家隊新一屆主教練,人們期待處於低迷狀態的中國女排能因人成事,踏上覆興之路,再次在奧運賽場奪冠。

C.對於任何地區來說,打假活動都是長期的,如果我們稍有疏忽,那些冒牌貨又會東山再起。

D.現實生活中,一些年輕人頻繁更換手機的現象非常普遍,他們將仍能正常使用的舊手機棄若敝屣,而功能更爲齊全的手機則成爲他們的新寵。

15.答案:D。A項十室九空指十家有九家一無所有。形容因災荒,戰亂和橫徵暴斂使人民貧困、破產或流亡的悲慘景象。此處使用對象不當,可用“萬人空巷”。B項因人成事:因,憑藉;指依憑他人辦成事情(多用於諷刺或自謙)。語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C項東山再起,指退隱後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後重新恢復地位。用於人而不用於物,此處用錯對象。

16.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3分)( B )

A.“留守兒童”自從被列入政府重點關注的對象之後,各級政府積極行動,將關心留守兒童成長作爲新一年度工作重點。

B.藍印花布是我國民間傳統工藝品之一,它格調樸素、高雅,蘊涵着我國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調和審美趣味,散發着迷人的魅力。

C.一些優秀運動員屢教不改,不斷挑戰管理底線,暴露出目前對尖子運動員的管理力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比較單一,值得反思。

D.歷時三個月的“青少年互聯網法律知識競賽”吸引了廣大青少年積極參與,促使青少年真懂、真用、真學互聯網法律知識,養成科學、文明、健康、守法的上網習慣。

16.答案:B。A項前後兩個分句主語不一致,應將“留守兒童”放到“自從”之後;C項謂語動詞“暴露”缺少相應的賓語中心語,應在“比較單一”後加“的問題”,“管理力度……單一”搭配不當;D項語序不當,邏輯順序應爲“真學、真懂、真用”。

1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3分)( A )

身爲一箇中國人,讓我們能時時牢記自己的身份的,除了身體髮膚之外,就該是我們的母語了。在無數中國人心裏裏, , , 。

。 。 我們依靠它傾訴,運用它思想,通過它記載,憑藉它穿越五千年曆史文化隧道。

①音分四聲,律有平仄,構成了漢語詩文一唱三嘆,迴環往復的音韻之美

②古老優雅的漢語是我們五千年文明最美的組成部分

③也是我們之所以成爲我們的文化標記

④橫平豎直的方塊字又將我們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爲不盡的紙上煙雲

⑤千百年來,雋永有致的漢語承載着我們民族獨特的思維

A. ②③④①⑤ B. ②⑤③④①

C. ⑤②①③④ D. ⑤④①②③

17.答案:A(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語言銜接連貫的能力。②承接上文,③句中的“也”承接②句。⑤是總結語。)

18.下面的文字是從哪四方面說明“4G”優越性的?請簡要概括(每點不超過6個字,4分)

4G是第四代移動通信及其技術的簡稱,是集3G與WLAN於一體並能夠傳輸高質量視頻圖像以及圖像傳輸質量與高清晰度電視不相上下的技術產品。4G系統能夠以100Mbps的速度下載,比撥號上網快2000倍,上傳的速度也能達到20Mbps,並能夠滿足幾乎所有用戶對於無線服務的要求。而在用戶最爲關注的價格方面,4G竟然與固定寬帶網絡價格相當,而且計費方式更加靈活機動,用戶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確定所需的服務。此外,4G可以在沒有DSL和有線電視調制解調器覆蓋的地方部署,然後再擴展到整個地區。很明顯,4G有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18.參考答案:①速度極快 ②價格合理 ③計費靈活 ④覆蓋面廣

19.根據語段內容,在橫線處補充出相應語句,保證語意完整。(5分)

心靈的分岔路上,也許我們在不經意間發現自己走錯了路,請立刻回頭,重新選擇一條路走吧。我們要相信:沒有原野的芬芳,可以選擇小草的翠綠; , ; , 。

總之, 。

19.參考答案:沒有藍天的深邃,可以選擇白雲的飄逸;沒有大海的遼闊,可以選擇小溪的幽雅;沒有雄鷹的矯健,可以選擇小鳥的無憂。

不同的路上總會有各自不同的精彩。

五、寫作(60分)

2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60分)

小鎮裏住着一位先知。當異鄉人來到先知的住處時,已是入夜時分,門開着。他叫喚兩聲,無人答應,就自行進入。

那是一個很大的房間。一盞點燃的煤油燈,就擺在離門口不遠處的一張大桌子上,但桌邊卻空無一人。無數飛蛾繞着煤油燈的亮光飛舞。慢慢適應屋內的明暗後,異鄉人發現在房間深處的一個角落,還有一張小桌子,桌上點着一根蠟燭。先知就坐在小桌子前,對着燭光看書。異鄉人走過去,向先知致了意,疑惑地問道:“先知啊,這個燭光比起煤油燈的燈光暗淡許多,您爲什麼不在煤油燈下,反而在這裏看書呢?”

先知擡起頭,微笑着說:“那盞較亮的煤油燈是我爲了飛蛾而設的,這樣我才能安靜地在這裏看書,不受干擾啊!”

讀完以上材料有何啓示,請結合所給材料,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立意參考:

①先知角度 先知之所以棄較亮的煤油燈而使用光線暗淡的蠟燭,是因爲他不願放棄自己堅守的一種操守,一種追求,那一盞微弱的燭光就是他的人生追求。從這個角度出發,文章的立意同執著、信念、堅守等話題如出一轍,只是側重點應該放在對一種心靈純淨、靈魂自由堅守上更加貼題。

②飛蛾角度 它是作爲干擾先知的對立面出現的,應該是世俗的載體,是一種誘惑人們心靈走向崇高反面的力量。先知對付它的方式是任它追逐它的所好,不爲誘惑所動。從這個角度出發,文章的立意可以是人與人的追求是不同的,世俗之人有他們的快樂,高尚之人有自己的準則,這就是世界多樣性的寫照。我們不可以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獨守心靈的淨土。

③燈光角度 燈光本身並沒有錯對之分,區別在於人們對它的感受和好惡不同而已。光彩熠熠固然美麗,光線微弱未必不好,關鍵是在什麼外在條件下去審視。先知對灼灼之光並不偏愛,因爲它過於熱鬧;而飛蛾對灼灼之光情有獨鍾,因爲那是它的追求。從這個角度出發,文章的立意仍然可以回到人們,回到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回到人們的生活觀,甚至是人生觀的分析判斷上來。

【參考譯文】

趙尚寬,字濟之,河南人,是參知政事安仁的兒子。管理平陽縣時。鄰縣有十幾個重囚徒掙破鐐銬夜裏逃了出來,殺死居民,將要跑到平陽境內,尚寬急忙派出武官抓捕,並說:“賊人以爲我們不能(及時)趕到,正在偷懶,正好容易抓捕。應該趕緊去,不要使他們散開了,再做壞事。”武官出發後,(尚寬)又派巡查兵跟在後面,把賊盜都拿獲了。後來管理忠州時,當地有放畜蠱殺人的惡俗,尚寬在集市拿着藥方教人服藥治病,並且徹底地追查那些放蠱的人,交給執法官員處置,這樣大大改變了這種惡俗。轉運使持有十萬斤鹽,叫百姓用白銀來交換,約定的時間越來越接近了,尚寬先拿出儲備的官幣幫助交付了所需要的費用,再慢慢地賣給百姓,這樣就沒有擾亂百姓的生活,一切都很安定。

嘉祜年間,趙尚寬憑藉考覈第一齣任唐州郡守。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經歷五代戰亂,有的田地不再耕種,土地荒蕪,百姓稀少,(收繳的)賦稅不能滿足填補徭役,官員商議想廢郡爲邑。趙尚寬說:“土地荒蕪可以增加開墾,百妊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廢除郡制的呢?”於是查看地方誌。找到漢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溝渠遺蹟,於是增發兵卒重新疏通三處湖泊一處溝渠,灌溉農田萬餘頃。又指導百姓自發開挖數十條支渠,互相灌溉.四方百姓蜂擁而至,趙尚寬又請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給他們,並且用官方的錢貸給百姓讓他們購買耕牛.等到三年後,長滿叢雜草木的荒地變成了肥沃的土地,人口增加萬餘人。趙尚寬勤於農政,治理有超出一般人的功勞。三司使包拯和部下的使者向皇上上奏他的事蹟,仁宗聽說以後很讚賞他,頒佈詔令讚揚他,多次(爲他)增加官俸、賞賜銀兩。在唐凡生活了五年,百姓在祠堂爲他建了一尊塑像,而王安石、蘇軾也寫下《新田》、《新渠》等詩作來讚美他。

後來調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官府勇猛的士卒苦於校尉貪婪、暴虐,匿名上書告校尉叛變,尚寬下令燒掉上告的文書,說:“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話。”衆人才安定下來。不久就上奏罷免那個校尉,並分散士卒到其他的軍營。不久有調到梓州。尚寬離開唐凡幾年,農田每天不斷開墾,百姓一天比一天衆多,朝廷推舉功勞,讓尚寬從少府監做到直龍圖閣掌管梓州,後來做官一直做到司農卿,死後,皇上下詔賞賜錢幣五十萬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