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曹操《觀滄海》的創作背景

曹操《觀滄海》的創作背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觀滄海》這首四言絕句是詩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下面是其創作背景,歡迎閱讀:

曹操《觀滄海》的創作背景

 觀滄海

  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那蒼茫的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蕩,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叢生,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我很高興,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創作背景

《觀滄海》寄託了詩人很深的感慨,透過它我們可以看到詩人自己的胸懷。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印下,小用計策。大約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說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身爲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裏,藉着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爲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爲“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爲“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