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唐詩三百首 > 《古風(其三)》唐詩

《古風(其三)》唐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96K 次

秦王掃六合,

《古風(其三)》唐詩

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

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啓,

大略駕羣才。

收兵鑄金人,

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

騁望琅邪臺。

刑徒七十萬,

起土驪山隈。

尚採不死藥,

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

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

揚波噴雲雷。

髻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

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

李白詩鑑賞

這首詩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諷諭唐玄宗之迷信方術。

從篇首至“騁望琅邪臺”,頌揚秦王的雄才大略和統一業績。頭四句突出地刻劃秦始皇消滅六國平定天下的威風。不直說平定四海,而寫“掃”空“六合”,顯揚了秦王之赫赫聲威。再用“虎視”表現其勃勃雄姿,更覺咄咄逼人。緊接着寫統一天下的具體情事。

三句“浮雲”代指當時天下混亂陰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劍一揮,則寰宇大定,一個“決”定,顯得何其果斷,有快刀斬亂麻之感。於是乎天下諸侯皆西來臣屬於秦了。由於字字擲地有聲,句句語氣飽滿,讚揚之意已溢於言表。“明斷”句又作“雄圖發英斷”,都是對一個政治家和君王的盛讚之辭。詩篇至此,一揚再揚,爲後段的轉折蓄勢。緊接“收兵”二句寫秦始皇得天下後所採取的安邦治國的兩大措施,亦是張揚氣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間兵器,熔鑄爲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秦和東方交通的咽喉函谷關因此得以敞開了。二是於琅邪臺、會稽山等處刻石頌秦功德,爲維護統一造聲勢。“會稽嶺”和“琅邪臺”一南一北,相距數千裏,詩人緊接寫來,有如信步戶庭之間。“騁望”二字形象生動地表現出秦王志盈意滿的氣概。對秦王的歌頌至此臻極,使後來的反跌之筆更顯有力。

來的十二句,諷刺了秦王驕奢淫侈及妄想長

生的荒唐之舉。先寫其驪山修墓的'豪奢。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發宮刑罪犯七十多萬人建阿房宮和驪山墓,耗資鉅萬,窮極民力,再寫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舉。始皇二十八年,齊人徐市海上有蓬萊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藥,於是始皇派徐市帶童男女數千人入海以求,數年無結果。“茫然使心哀”指擔心貪慾未必能滿足的恐懼和空虛。這四句筆鋒陡轉,寫始皇既期不死又築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慾令智昏的內心世界。至此始皇的昏憒已表現得淋漓盡致,但詩人並沒有就此草草終篇,在寫其求仙最終破產之前,又掀起一個波瀾。史載徐市詐稱求藥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魚阻礙之故,於是始皇派人用能夠連續發射的強弩沿海射魚,在今山東煙臺附近海面射死一條鯨。

此節文字運用浪漫想象與高度誇張手法,把獵鯨場面渲染得光怪陸離,驚險奇幻:浮現海面上的長鯨,驟然看來好似一尊山嶽,它噴射水柱時水波激揚,雲霧瀰漫,聲如雷霆,它髻鬣張開時竟遮蔽了青天..。

這樣寫,不但使詩篇增加了一種驚險奇幻的神祕色彩,也是渲染希望,爲篇終致命的一跌蓄勢。長鯨征服了,不死之藥總可求到吧。結果不然,此後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這是最後的反跌之筆,以此二句收束築陵、求仙事,筆力陡健。當初那樣“明斷”的英主,竟會一再被方士欺騙,仙人沒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屍骨,而“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讓方士大佔便宜。其中的譏諷之意顯而易見。

此詩詠史以抒懷。唐玄宗早期也曾勵精圖治,而後來又變得驕侈無度,最後迷信方士妄求長生。據《資治通鑑》載:“(玄宗)尊道教,慕長生,故所在爭言符端,羣臣表賀無虛月。”可見李白此詩是有感而發的。全詩史實與誇張、想象結合,敘事與議論、抒情結合,欲抑先揚,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現實精神又富於浪漫奔放的激情,是李白《古風》中的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