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宋代詩詞 > 宋詞讀後感(精選23篇)

宋詞讀後感(精選2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2W 次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宋詞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宋詞讀後感(精選23篇)

宋詞讀後感 篇1

宋詞是宋代盛行的一種漢族文學體裁,她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我喜歡讀《宋詞》,喜歡它她的哀婉,喜歡她的豪放。

宋詞像春花,她爲我們展現了人間最美好的生活,宋詞像秋月,她爲我們傾唱出人們最細微的心曲;宋詞的一半像海水,她蘊積深厚而又波瀾壯闊;宋詞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摯勃發而又明亮昂揚古詩詞;宋詞也像一隻嘶啞的鳥,深情的讚美這豐饒的土地;宋詞更像一個前行的人,懷揣使命走向明天。閱讀宋詞能提高人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人的修養“更上一層樓”。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讓我感受到了蘇軾在外出打獵時滿懷的豪情。他望月思念弟弟蘇轍,便因此悟出了人生哲理:“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他登臨古蹟,便慨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更寫出了蘇軾懷念妻子的情感。“悽悽慘慘慼戚”,李清照的筆調卻婉約悽美,又寫出另一種哀傷的心情。“休休,者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表達出了李清照在生活中的哀愁,孤獨,惆悵。相比之下,辛棄疾的詞有強烈愛國之情,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爲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溉。他用“剩山殘水”“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不斷重複對北方的懷念。

除了蘇軾、李清照和辛棄疾,還有:柳永、晏殊、周邦彥、秦觀、李煜、歐陽修等著名詞人。不論是豪放派,還是婉約派,他們寫的詞仍然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

《宋詞》汲取古典之精華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她能豐富知識、陶冶性情,能給人以啓迪,是對我們非常有益的課外讀物,我喜歡讀《宋詞》。

宋詞讀後感 篇2

對於詩歌的喜好,每個人的生活情趣與人生的觀點不同,對於詩詞的偏好也各不相同。也許你喜歡豪放的,我則喜歡婉約的;你喜歡現實主義的,我則喜歡浪漫主義的;你喜歡古體詩,我則喜歡近體詩,個人的興趣愛好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我們的生活才顯得多姿多彩。

容若把自己的感情寄託在對前人詩句的尋章摘句與點評中,他不期望,也不認爲世人會認同他的眼光,他只是把這些作爲私人語境下的一種珍藏。但是這些點評更能顯示出他的真性情,他真實的內心。

如何更好地去理解這些容若解讀的詞?顯然喜好這些詩詞是帶有他極強烈的個人色彩,是私人化的東西,有幸能看到這些私人化的東西,只能是他的極要好知己,與他的生活環境以及他本人的學識修養有極大的關係。記得朱光潛先生說過,原話我記不清了,大約意思是說詩歌的學習和閱讀是提高文學素養的極佳方式。看了蘇纓的《納蘭典評宋詞英華》,我更認同朱光潛先生的看法。本書點評的是宋詞,作者用通俗流暢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書中每一首詞的寫作背景資料,以及作者在當時寫詞時候的心境。由於年代的久遠,流傳下來的歷史資料的繁多,對各種當時的狀態作了全面的解說。一首詩歌的心境可以有多種解讀方法,如秦觀《南歌子》中的“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其中的三星就是參星,即參宿,它分別指參宿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對應人間的時節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因爲這三個月都不是結婚的日子,仲春纔是婚期。作者用這一典故,暗含有情人難成眷屬的意思。而另一種理解三星,是心的三點,是指秦觀與名伎陶心兒的火熱戀情,這是一種情緒,是愛情,也是禪意。通過這樣的解讀,我們更能客觀、全面的認識一個人和他當時境況下誕生的作品。

宋詞讀後感 篇3

直到上了高中,學了《唐詩宋詞選讀》,我才感受到那韻味。

如果說現代詩是揭示了現實的黑暗,諷刺社會醜惡嘴臉,是一把尖銳的匕首;那麼唐詩是一杯茶。只有淡淡的品茶,寧靜的看着茶水的霧氣,才能知曉它的韻味,瞭解美麗與恬靜背後詩人的思想與情緒。唐詩縱使帶了太多的憤懣,傷感,豪邁不羈,離愁別緒…但在我眼中,它終究是一杯茶,一杯蘊含了無數情緒的茶。

這杯茶裏,曾有一位詩人的豪情壯志:“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這杯茶裏也曾融入了一個詩人的豪邁不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杯茶裏暗含着一位忠臣的血淚“欲爲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這杯茶裏也曾因邊關的緊急戰事而泛過一絲漣漪“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

;這杯茶裏也曾包含了太多的嘆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人已盈滿熱淚,只有重重的嘆息…這杯茶裏已融合了太多的嘆息,它記錄着唐朝的歷史,它爲唐朝而生,它是唐朝的傾聽着,記錄者。它讓我們懂得了去品詩,感受唐詩的魅力。這杯茶是一位智者,它將那麼多的情緒埋藏在心底,只爲讓我們去了解它內心深處的喜悅,嘆息,痛苦,悲傷,祕密…我眼中的唐詩是充滿韻味的,它是一位穿着古樸,舉手投足之間有着一股風流的文人雅士;它亦或是一位出生在江南古鎮的婷婷少女,一顰一笑間有一股難以描述的韻致…這就是唐詩,它可化作千萬種景象,千萬種情緒,千萬種風情。惟一不變的是唐詩骨子裏的韻味,讓人思索,讓人感慨萬分。

宋詞讀後感 篇4

信手拈來一句詞,便是心靈的一次短途旅行。

比如,韋莊的“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青衫薄”。短短一句,卻能一下子把所有感情都糅雜在其中,你去解釋它,彷彿就缺少了朦朧,意會之感。“青衫薄”三個字,讓我感受到了撲面而來的少年氣。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這樣一個畫面:在陽光下還有些寒風料峭的初春,有一位少年在人羣裏顯得那麼特別。路人們還未脫去厚重的外套,而他只着了一件單薄的春衫。髮梢處因爲來回穿行在街道中還冒着絲絲汗水蒸發後的熱氣…

而這一切,韋莊卻只用了簡簡單單的三個字“青衫薄”,就把這樣的畫面,直接又充滿詩意的放在了讀者的面前。

不需要過多的去贅述每個細節,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間。就像,一千個讀者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而每一個哈姆雷特都是每個讀者心裏最合適的形象。詞,就是這樣的一種藝術作品。當你不去讀,不去想象進去的時候,它只是一堆文字;當你仔細融入進去,並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帶進去的時候,它就變成了你和作者倆個人一起完成的一件世上唯你獨有的藝術作品。

詞,不僅這些單句,讓人回味無窮。詞的整個結構的幽微安排也煞費了作者的苦心。

比如,馮正中的《拋球樂》:

逐勝歸來雨未晴,樓前風重草煙輕。

谷鶯語軟花邊時,水調聲長醉裏聽。

款舉金觥勸,誰是當筵最有情。

清朝時期一位詞學家評論馮正中爲:“馮正中詞沉鬱之致,窮頓挫之妙,纏綿忠厚,與溫韋相伯仲。”

他的頓挫不是一瀉無餘,一直下去,而是到了一定程度,停一停,或者將氣氛吊起來一些,又再一點點下去,真是“纏綿忠厚”。

宋詞讀後感 篇5

心之所向,古國之風,唐詩宋詞,紛紛灑灑照華夏。

——題記 窗外清風拂面。用一輪明月下,蘇東坡題下那“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名句縈繞於心。我仰望星空,想唱吟一曲,卻頗有“爲賦新詞強說愁”的感觸。試想,穿越千年的風雲逐月,同古人同吟詩詞曲賦,這是多麼奇妙而愜意的事啊!

我喜歡李清照婉約派的委婉細膩。用心那孤單時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和“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苦悶。遙想初見時的“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誰知現如今卻“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當真是“花自飄零水自流啊”。陳染其中,彷佛與她同悲共喜,同感共悵。我敬佩李清照的才華橫溢,錦心繡口;感嘆她經歷的悲歡離合,坎坎坷坷;欽羨她詞作上的傑出成就······讀她的詞,依我看來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我欣賞豪放派慷慨曠達的豪情,佇倚江邊,看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感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站守沙場,看那“媽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感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何等大氣與徹悟!反覆誦詠,彷彿親臨其境,心潮跌宕,道不盡“浪花淘盡英雄”般宏闊,豁達。我爲之敬佩,也爲之折服。

我寡歡於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傾心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訴說;感慨岳飛“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忠誠;惆悵范仲淹“酒入愁腸,化作相思雨”的孤獨········

我們所生活的國度,有多少綺麗的回憶?暢遊詞海,恍若點亮心燈,滌盪精神心智,品味古國之風,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啊!

宋詞讀後感 篇6

許多中國人,都是在唐詩宋詞裏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

小的時候,誰沒有跟着李白看過“牀前明月光”?雖然不懂得什麼叫思鄉,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着孟浩然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綠水,嬌鶯戲蝶”的意境中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蕩,或是春風飛揚,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陽晚鐘,又或許是田園林泉和詩酒流連。

翻開《唐詩宋詞三百首》,你應該會聽到江南淅瀝的雨聲,看到碧波上泊着的烏蓬船。青蓮居士當時“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豪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帶給我同樣的震撼,一個是詩仙俠士,一個是愛國不惜生命的偉人,在歷史這條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們流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

在杜甫“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纏綿俏麗中,我又感受到了詩人把這美如畫的情景描寫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給我們的是清雅秀麗的餘韻。“宛轉峨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這幾句詩,不正是把那種感嘆時光無情的悲涼之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嗎?這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把對時光的不捨與感嘆融入了這一個個字中。

從留有濃濃墨香的唐詩宋詞中,我們還能讀到那濃濃的愛國情懷。它們也許是李後主“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嘆息;也許是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激情;又或許是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報國無門的情感。詩人任思想在伏案揮毫中狂舞,任對祖國的滿腔熱血在紙上揮灑,留與後世的一代又一代愛國兒女久久瞻仰。身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應該爲祖國擁有如此豐富、瑰麗的文化感到驕傲,我們現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詩之精華,學詞之涵韻,在這些令人浩氣長舒的詩句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宋詞讀後感 篇7

唐詩宋詞,在宋代這樣一個人文薈萃的朝代,詞作爲一個特殊符號,引得無數後人競折腰。王國維特別撰寫《人間詞話》進行解讀。

可以說,不同的人對不同的詞都有着屬於自己的解讀,但所有解讀的背後都能夠感受到詞的魅力,無論是境界還是優美程度。

《紙短情長:美得窒息的宋詞》就是這樣的一個解讀。與以往的解讀不同的是,這本解讀宋詞的書籍,有英文、有中文、有解釋、有分析,通過對一首詞的對照解讀,讀者可以可取所需,可以學習宋詞,更是可以學習宋詞的英文版。

從“棠梨煎雪”、“相思已深”、“花事懶看”“江山爲聘”“夜雨陳酒”“日暮歸途”幾個分類出發,能夠讓每個讀者都能夠分門別類,迅速找尋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進行細緻入微的解讀,感悟宋詞的無限魅力。

而那些大家的詞紛紛向你襲來的時候,那些詞背後的意境,也紛紛向着你鋪陳開來。對於詞人來說,詞的出現不僅的表達心情,更是一種時代的折射,也是對人物的一種解讀。就像那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面對這樣的風情景緻,誰人不能夠讀懂作者背後的心酸故事呢?或許,沒有人再次走進作者,但我們卻能夠通過他們留下的詞,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他的那時那刻的感受。可能有些差距,但卻能夠無限接近。在詞人和讀者之間,在解讀宋詞的書籍和讀者之間,理應能夠形成這樣的一種溝通和橋樑。在這樣的橋樑上,每一首詞都應該是有生命的。

所謂紙短情長,所謂日暮歸途。大概也就是像這本書中的詮釋那樣吧!從每一首宋詞的本意出發,帶着讀者自己的心境,或許能夠漸漸領略到其中一二。

而這,也就是當我們捧着宋詞,走進宋詞的青紗帳內的感覺吧!

當《紙短情長》這樣的書籍走進我們視野的時候,也就意味着人們對於宋詞的解讀有了新的階段,無論是中文的,還是英文的,在各取所需,在個體體驗中,豁然能夠感悟到一種文體之所以長久不衰的真正原因:對美的無限追求,纔是生命的本真所在!

宋詞讀後感 篇8

六年級王海剛

近年來,聯校開展了“讀經”活動,這項活動也十分受各個學校的認可,所以也爲我們各年級各推薦了一本書,這些書各不相同,各年級有各自的特色,我們班的特色便是《宋詞》,我們在晨會上都會讀宋詞.背宋詞,因爲它是兒童啓蒙文庫,更是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華。

書中所記載的文章,全都是古代著名的詩人和詞人的著作,文章內涵深刻,所以直接了白的去看文章,到最後也什麼都不懂,所以還要藉助下面的解詞和解說。先讀解詞,把詞中不懂的字弄懂,後讀解說,把文章的全意搞懂。在瞭解了詞意後,爲了使自己記牢,所以還要用兩天時間去背,較長的也只用三天。

每當進入校門的時候,進入走廊,總能聽到遍佈全校的朗朗的讀書聲,是那樣的富含韻味,我們津津有味地讀着宋詞,欣賞着配詩的一幅幅圖畫,使人身臨其境,看着那生動的荷花,使人感覺夏天來了,看着那發芽的柳枝,讓人感覺春天來了;看着滿地的落葉,使人感覺秋天來了;看着傲骨的梅花一眼就可以讓人斷定那是冬天。的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我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想象能力豐富了。學起課文來輕鬆了。

讀了《我站在鐵索橋上》一文,當我讀到:“英雄的紅軍,曾在這裏強渡,高舉着紅旗,迎着火光,勇士們哪,攀着一根根鐵索,冒者密密的彈雨,衝破了敵人的火網!”時,眼前便出現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激烈戰鬥場面,看到了紅軍勇往直前的大大無畏精神。這時,我就會下決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一定要珍惜。

當我讀到古詩中“渭城朝雨譯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句時,這幅美景呈現在我的面前:春光明媚,柳色清新,人們有意的呼吸着新鮮空氣,真是美及了。

真的,宋詞很美,它能給人以啓迪,在學習中,我們少不了它,它是對我們有益的課外讀物,所以我們歡迎大家,請“走進宋詞,兩天一文。”你會有收穫的!

宋詞讀後感 篇9

近段日子,一直在讀《宋詞三百首》,並且深深地沉浸在宋詞的詞海中。書中優美的詞和詳盡的註釋、精闢的評述,讓我更好地領略宋詞的迷人風采,使我得到更多的人生體驗和美的陶冶。

我喜歡李清照婉約派的委婉細膩。描寫孤單寂寥時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和“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苦悶。遙想初見時的“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誰知現如今卻“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當真是“花自飄零水自流“啊。陳染其中,彷佛與她同悲共喜,同感共悵。我敬佩李清照的才華橫溢;感嘆她經歷的悲歡離合與坎坷;欽配她在那麼一個時代,作爲一個女人在詞作上所得到的傑出成就,讀她的詞,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我欣賞豪放派慷慨曠達的豪情,看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感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站守沙場,看那“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感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何等大氣與徹悟!反覆誦詠,彷彿親臨其境,道不盡“浪花淘盡英雄”般豁達。我爲之敬佩,也爲之折服。

我欽佩蘇軾的大氣,面對東去的大河,其他人也許只是感時傷勢,東坡卻是何等慷慨,一句“人聲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就將其拋到九霄雲外。這是何等的大氣啊!我寡歡於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傾心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訴說;惆悵范仲淹“酒入愁腸,化作相思雨”的孤獨……

讀完了《宋詞三百首》,真是讓我對宋詞的理解又到達一個新的高度,宋詞中蘊含着許許多多對人生的大度、豁達,都值得我們現代人去學習。

宋詞讀後感 篇10

提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不禁會有人想到唐詩宋詞,都會以唐詩宋詞爲傲。但真正的作品是需要讀者的共鳴,

需要讀者對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具有具體的感受和體驗,這時我想到了老師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審美的享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從而領會到文學作品的意義。

“沒有現代科學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打就跨,永遠受制於人,受人宰割;而沒有優秀文化傳統,沒有民族人文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就不打自垮,自甘受制於人,自願受人宰割。”

中科院院士、華中理工大學教授楊叔子如是說。古人留給我們的財產要積極地繼承和發揚,沒有民族精神的國家是不可能有長足發展的,所以說朱熹的那段話真不爲過“須是先將詩來吟詠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詠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液浹洽,方有見處”。

唐宋名詩詞中既有“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麼美的景色描寫,也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種千古壯觀的絕句,還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感嘆。

這麼具有魅力的詩句在課堂上的教授有時總會死氣沉沉,老師的講解總是在分析詩句,讓這麼美的東西變得枯燥無味,因此我們要改變教學策略,讓民主進課堂,採取平等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自由的質疑問難,大膽發言。激起學生的熱情後,讓他們讀--感悟--再讀,讓讀者和作者的心境有相通感,那樣的教學纔是出彩的,學生纔會受益。

當然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要繼承性的發揚,並在我們的實際中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具有階段性特徵的文化,纔會讓文化之路走得更遠,纔會讓文化傳統發揚光大。

宋詞讀後感 篇11

不知是第幾次拿起這本稍大的書,但還是情不自禁地像往常一樣,深深的,深深的讀下去,淡黃的燈光下,岑參、杜甫、蘇軾、易安……向我撲面而來,那油墨香氣之中的悠悠難訴之情像一株株青草,悄悄地生長起來……

岑參: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你迎風昂首,凌厲的邊塞狂風讓你的衣襟獵獵飛舞,你自巋然不動,暗色的雙眸蒼鷹般盯緊了那被朝暉塗抹的地平線,然而,那“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擔,都護鐵衣冷難着”的嚴寒並不能冷卻你的心,“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的豪情壯志填滿你炙熱的愛國胸襟,縱然你在無數次的征戰中離去,你那執筆昂然,豪情滿懷的身影已銘刻在邊疆的朝陽裏……

范仲淹:山映斜陽接天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卻不斷遭到當權者的阻擾,革新雄圖猛然迎來一盆冷水,這怎能不令人愁腸滿懷?“黯鄉魂,追旅思”的苦惱向誰傾訴?眼見那“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你卻只能“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那愛國之情洶涌於胸間卻不能實現,祖國的淪陷使你“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淚眼中,我彷彿看見了深深的無奈……

蘇軾: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你獨自坐於江心,葉舟隨波搖曳,江中之月已映入你的酒中,兩岸漆黑,但你有雙明亮的眼眸,波濤洶涌,比不上你豪爽的胸襟,即使多次被貶,

你依然有着“把酒問青天”的豪情,那杯中日月藏於你的腹中,也藏於你的筆尖,有這樣寬廣的胸襟,還要介懷什麼呢?於是,你那永不熄滅的熱情彷彿熔化了所有怨事,讓我想與你一起“左牽黃,右擎蒼”,領略那“西北望,射天狼。”的不眠之夜…

宋詞讀後感 篇12

泱泱大國,悠悠五千年,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如浩瀚的星空,而唐詩宋詞便是那片星空裏最奪目的一顆,只一眼,便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的確,暢遊在唐詩宋詞的世界裏,我領悟到不同的精彩,博大的智慧和無語倫比的快樂。在那裏,有短小精湛令人回味無窮的唐詩,清麗婉約意味久遠的宋詞,在那裏,我與名人大師共賞大好山河,與大家詞人同論興榮衰敗,在那裏,我領悟到了精神世界不同的美感。

美哉!“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在杜甫的引領下,我登上了五嶽之首的巔峯,俯視大地,一種自豪之情悠然而生;“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年邁中年的壯志豪情令人感嘆不已,欽佩之餘,也激勵着我不斷的努力上進;在我迷惘的時候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如同強勁有力的雙翼,帶領我穿過層層迷霧,達到勝利的彼岸。

美哉!當“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的詩句隨着高山流水縈繞在我的耳畔;當面對“密林含餘清,遠峯隱半規。”之景淺吟“暗香浮動月黃昏”時;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隨着縷縷清風吹向我的眼前;濃濃的古代文學氣息使我陶醉在青山秀水當中,深深地領會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風情。

美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是寫不盡的落寞;“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是訴不盡的哀愁;“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道不完的思念;“過盡千帆皆不是,餘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這是畫不完的相思……這春水流不盡的愁思,牽動着我的情緒,同作者低起高伏。

《唐詩宋詞》使我受益匪淺。它似陽光,令我豁然開朗;它似和風,撥散我心中的愁雲;它似月光,使我的心房清涼。細細咀嚼你會發現詩詞中每字每句都透露着情感與哲理的魅力,使人沉迷其中,九死不悔啊!

美哉唐詩,美哉宋詞,美哉古韻!

宋詞讀後感 篇13

初次接觸《唐宋詞十七講》是在大學時代簡陋的圖書館,藉着玻璃撒進來的微弱陽光,一下午、一下午地靠在膩着塵的書架上,手不釋卷。葉先生關於詩詞解讀的系列書籍更新了我對詩詞的理解、對求學的觀念,甚至是對生命的體會,爲我在讀書求學路上賦予源源不斷的力量。

《唐宋詞十七講》是葉先生於1987年先後在北京、瀋陽及大連三地連續所作的一個系列講演的講稿集合而成的解詞之作。

這本書以人物年代先後爲序挑選了唐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詞人作品,葉先生通過精講詞人的創作之風格和對詞境的開拓給讀者建構起一部唐宋詞史,讓讀者不僅看到了詞這種文學體裁在時間上的延續發展,也看到了詞在不同時期內容承載的變遷與情感寄寓的多樣性。

葉先生論詞博覽今古,融貫中西,獨造精微,自成體系,既能深探詞人之用心,又能兼顧縱橫之聯繫。開篇之初就先引出在詞史研究頗有威望的張惠言在和王國維他們各自在《詞選》和《人間詞話》中對詞的看法和觀點,然後加之融入國外的闡釋學、現象學等理論,

有機結合中外評論的基礎上提出自己對詞的論解。如關於批評學這一說法,我國傳統文學觀念評論一篇作品,先把作者的出身、思想批評一番,就把重點放在作者的倫理道德政治思想的衡量上邊了;

國外則認爲作者不重要,而當重視作品本身重視作品的結構,它的組織和質地,它的形象和結構等纔是決定一部詩歌作品好壞的標準。葉先生則以爲這兩者本是不可偏廢的,至此,葉先生對待學問嚴謹的態度、寬廣的包容性和開闊的眼界可見一斑。

宋詞讀後感 篇14

古今中外名著多到數不勝數,但最能代表中國特色、成就最高的我認爲還要數宋詞。而胡云翼先生選編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詞選》就是這種藝術成就的集中體現。

古人通過一首首雋麗的小詞,把自己人生的聲音傳到千百年後。聽!這裏面有柳永的離別之際的低唱,有蘇軾面對困境的一聲吶喊,有陸游、李清照對故國的點點追思,更有岳飛、辛棄疾向“胡虜”發出的咆哮!連那個亡國之君趙佶,也在其中留下了一聲哀吟。這每一個聲音都值得好好品味、珍藏。

這麼多大家的優秀作品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辛棄疾的詞。

他的作品抒發的不僅是個人的情感,更多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憂慮。他願意“看試手,補天裂”,有“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豪氣,無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只得嘆息一聲“樓觀甫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但他卻並未因白頭而消減半點報國殺敵的壯志,一番嘆息轉瞬竟成了“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期望與豪情。即使拼儘自己最後的時光,也要爲國家,爲收復大好河山做出自己的貢獻。

陸游也是個愛國詞人,但他的詩太過出色,詞上就差了一截。他給我帶來的是頑強的意志和對勝利的渴望,他把愛國聲音主要投向了對朝廷的不滿,所以就不如辛棄疾更真切有力。

辛棄疾給我的感覺是“虎瘦雄心在”,他似乎沒有少年的時期,一下子就是一個白髮蒼蒼但目光堅毅的老者,他詞裏那種厚重的責任感讓人很難想象他青春年少時的模樣。我們也許永遠也無法感受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但他的詞和他的雄心爲我們講述了那段浸透着血與汗的歷史,永垂不朽。

現在,宋詞的時代早已過去,但它的精神可以在我們心中走的更遠。輕輕翻開它的扉頁,歷史文化的芬芳,你聞到了嗎?

宋詞讀後感 篇15

嗯,收藏了許多想背誦的篇章,其實,學習這些古人的東西,最好的方法便是背誦,哪怕是不求甚解的背誦。所以就定沒事兩週背一篇吧。

可能現在感覺特別困難,但慢慢就會好許多。就像是大一時感覺每週看完一本書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現在感覺每天只要抽出一會時間就可以做到,一本一千多頁的書大約需要五個小時就可以看完。

就像是我現在想大一時如果有現在的堅定和無畏,那麼現在我便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許多東西,同樣,用平移的理論,如果我從現在開始,去堅定不移,那麼三四年後,也會慢慢擁有許多,只是早晚而已。

就像是在這個所有人都追求極速的時代,一味追求成名要趁早,富有要快速,殊不知,欲速,則不達,水之積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就像是如你所願,給你一個億,讓你一夜暴富,你是否有足夠的德馨去匹配,而不是讓其成爲你作繭自縛的牢籠。慾望,使生活殘缺。

就像是我不去想有多少人,已經見過了他們的最後一面,但不重要,我一直堅信,珍惜你的人,永遠不會捨不得長久不聯繫你,那些遠離你的人,也不必留戀。

就像是感情也需要來而不往非禮也,你來我往,相互給予纔是長久之道,而那些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

就像是難的不是遇到一個喜歡,心動的人,而是一個瞭解,相互欣賞的人,比起寵愛,更迷人的是欣賞。

就像是去找一個可以擁抱親近的人,去一起行走江湖,一起去看雲捲雲舒,不要去思念一個不屬於你的人,哪怕你認爲他就是最適合自己的。

就像是多去看無用的書,做無用的人。忙別人之所閒,閒別人之所忙,去發現以中有足樂者。

就像是去培養一個毫不費力的長久愛好,去抵抗虛無與平庸,去擁有任憑世事毫無道理,但我可以隨時放棄一切的灑脫。

宋詞讀後感 篇16

接觸蔣勳,是因爲愛看《紅樓夢》,我常說:“多情人看紅樓,看的是‘身世浮沉雨打萍’,跟着哭,跟着笑;無情人看紅樓,看的是‘食盡鳥投林’,知進退,明捨得”。然而,蔣勳卻把紅樓一夢解釋得既入情又清雋,這般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自由切換,實在讓人驚歎。從這點上看,他不同於傳統意義上那種“靜水流深”的學者一樣惜字如金地道出哲理,而是把哲學用很人情味的過程表達出來了,就好像安徒生把塑造人性美與批判人性惡的箴言用很夢幻的童話傳達給孩子們,蔣勳則擅長用很生活、很心靈的方式來向成人世界表達生命的意義。

蔣勳是個很純粹的文人,只專注於藝術作品的文學性,比如他評價《紅樓夢》,不會把美食、建築、華服單獨拿出來深入研究,若有些許篇幅的描述,也是爲了讓讀者能瞭解當時的文化以更好地瞭解作品本身。他更多地是在講人物的身世、心理、性格及命運;在講癩頭和尚、跛腳道士如何給執迷之人指點迷津;在通過曹雪芹的作品說一切人生的狀態都是值得悲憫的。所以看《蔣勳說紅樓夢》,讓我對作者的素養與境界真是肅然起敬。

基於以上所說的表達方式和他對經典之文學性的尊重,我對他的其餘作品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讀《蔣勳說宋詞》這本書仍然是一次意外。相對於唐詩而言,我是不太喜歡宋詞的,珠玉在前,唐詩恢宏大氣,李太白一句“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就把古今萬千氣象都道盡了,再說宋詞,“兩宋之間,一人而已”,我們就來看周邦彥的名句:“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兩種意象的.對比,宋詞就相對好像更纖弱一些,更耽溺一些;杜甫一生都是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爲志,然而李後主則終日關心的是“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種小情緒、小落寞。也許對於一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人來說,比較難理解宋詞的美,最在意“家國天下”的年紀,是看不上這些兒女情長的耳邊絮語的。所以,最初看這本書的目的,是想瞧瞧蔣勳這位“生命的旁觀者”是如何看待宋詞的小家子氣的,會不會偶爾他也不那麼中庸?可是這本書拿起就放不下了。

首先是整本書的格局,蔣勳在談每一個詞人的時候都連帶着把他所處的朝代背景、生活際遇交代了一遍,你很少看到一部專門談詩詞曲目的文學作品會把那個年代的歷史統統寫進去,通常是非常嚴謹地在講格律,講平仄,講意象。可是在這本書裏,我們看到了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深謀遠慮,看到了宋徽宗起興文化的良苦用心,甚至看到了李後主整個跌宕起伏的人生對其詞作的影響。我們在這本書裏看到了詞這種文學形式在整個宋朝時期的發展演變,對一種文學形式的前世今生有了一種更爲全面立體的瞭解和掌握。

其次是拓寬了對美學的認知。就像我先前講的自己對宋詞的感受,覺得宋朝的詞人太過拘泥於生活瑣事,沒有那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視野和心態。可是蔣勳說,這一種繁華落幕後的自省,是經歷過金碧輝煌的盛唐以後,人們轉而開始關注自己內在感受的一種變化,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落寞”和細微的觀察實質上是一種進步,他稱之爲“頹廢美學”,是指在現實生活裏,人向外的征服已經沒有任何缺憾了,這個時候,心靈上的空虛感、缺憾感就成爲了他們創作的源泉。所以不論是李煜、周邦彥、李清照,在他眼裏都是更爲內省和細膩的存在,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是更敏感、更準確的。往往空虛過後,人就開始呈現悟道的形式,這是瀟灑肆意的李白和報國無門的杜甫所達不到的境界,而宋朝的整個節奏正好都是平靜內斂的,這是時代所賦予的氣質。

最後是這本書所傳達的一種文人的氣度與從容,叫人稱讚不絕。如果我們說李後主寫“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是他作爲亡國之君的懦弱和無能的體現,那我們不要忘了,歐陽修、范仲淹這些有名的政客,他們表達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時,也不會覺得羞怯。但今天我們在官場裏,是很少有男性會流露出這樣的感情,遠不及宋朝文人的坦然,這事實上使得文化在部分人羣身上產生了一種“特殊性”,它是相對封閉的。我們再看臺北故宮博物館裏蘇軾的《寒食帖》,寫錯了就點一點,再改一改,面對人生中的錯誤非常隨意和坦然,所以宋朝給文人的大環境是讓人倍感舒適的,沒有壓迫感。就像程顥的一句“萬物靜觀皆自得”所述,任萬物自生,如天觀世,說任何生命的美麗都不必去駕馭,自現而自隱,自滅而自生,從這個意義上講,宋朝和宋詞又是外放的,想講什麼就講什麼,無拘無束。

推薦大家看《蔣勳說宋詞》,不僅是看宋詞之美,更是蔣勳道出的宋朝之美,看整個宋朝文化對一個人生命態度的影響,除去唐朝的豪放與瀟灑,我們也需要更多的內省與沉澱來面對各種際遇,承受各種結果。

宋詞讀後感 篇17

《蔣勳說宋詞》,感動我的並不是宋詞,而是一個人的精神,他是蘇軾。蘇東坡因爲“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犯的罪相當於清朝的文字獄,遭到了嚴重的政治迫害。宋朝時仁政的朝代,所以仍然沒有殺他,只是貶到了海南。可是他的人生卻因此提升了一個檔次,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光輝。蔣勳說,蘇軾到黃州後,對無常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在他的《寒食詩》中,有“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這樣的句子,他眼中,花和泥已經是一樣的事物了,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後來他到赤壁,又寫《赤壁賦》、《赤壁懷古》,抒發了生命的豁達。

當然蘇軾並沒有完全看透無常,活着的人誰也看不透。但是,我們連東坡的境界都望塵莫及。我覺得無常很難,直到年初的一場病,讓我看淡了許多。

去年十月以來,一直在咳嗽,斷斷續續,如秋日的霏霏江雨。只是疏於治療,一直拖到了今年元旦。那天一早起牀,渾身泛起陣陣寒意,竟然動不了身子。當時父母俱已出門,一時欲濟無舟,心中不由得慌亂。掙扎了好一陣,終於將就起身,潦草洗漱。看着鏡中的自己,我竟然有些不認識,一年的第一天,我卻潦倒成這個樣子,真是可笑。扶着牆坐到桌前,勉強提筆寫下了一首古體詩,然後又倒在牀上。

有生以來病得最厲害的一次,在醫院輸了兩週的液。在別人眼裏不算什麼,於我卻感慨良多。我們常自詡年輕人,可是卻又同老人一樣脆弱,幾枚看不見的病菌就能將我們打倒。其實仔細想想,人生七十古來稀,25歲的我,生命只剩下不到2/3,又何談年輕、年少?

在醫院的兩週,勝過我看的一切聖賢書。生老病死,離愁別恨,全在我的眼前發生。有一天我在等護士給我輸液,一家人連同大夫神色匆匆地推着病人衝進了搶救室,感覺沒過幾分鐘,就推出來了。這一次,病牀變成了白色,再也沒有人慌張,有的只是全家的失落與茫然。這一切就發生在我的身邊,近得我稍微起身就可以觸到那人的病牀。護士來給我輸液時,我竟沒有發現,因爲我當時已經懵了。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都已仙逝,可是沒有一次發生在我眼前。我第一次感到,親歷一個生命的結束,內心是如此悲愴而又無可奈何。

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無常。無常不是太陽東昇西落,無常不是四季秋收冬藏。無常是一切沒有預料的事,沒有徵兆的事,沒有辦法挽回的事。人世間有太多無常,只可惜我從來沒有讀懂。陸游唐婉,“山門雖在,錦書難託”的悽美愛情,我不懂;柳三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依依離別,我不懂;劉後村,“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的動情哀嘆,我不懂。直到這一回,有一個生命如流星墜石,從眼前消逝。我發現無常並不一定伴隨着刻骨銘心,反倒是如塵埃一般悄無聲息,不帶走任何活着的證據。

生命的無常給我們留下太多遺憾,甚至感覺不到活着的意義。螟蛉與鯤鵬,哪一個活得長,哪一個活得短,都終究會死去。但最難消受的,其實是我們這些活着的人,“剩下”的人。史鐵生在《地壇》中所遭受的折磨,無非是母親用生命呵護了他,自己卻痛苦地離世。遠藤周作的《深河》中,面對親人離世,人們紛紛接受了恆河的洗禮,讓愧疚與悔恨隨河水流去。這纔是無常令人神傷之所在。我常想起蘇東坡“縱使相逢應不識”,與妻天人永隔的痛楚。東坡一生都沒有看透無常,儘管他寫過《寒食詩》,寫過《赤壁賦》,但是他還是會悔恨,還是會憤怒。他說“人生如夢”,說“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可一旦到自己身上,也仍然消受不起。

因爲我們終歸是俗人,我們還得吃人間煙火。倘若真看透無常,寵辱不驚,便不須再活着。那是王家衛的一句臺詞:“人生若真的無悔,那該多無趣。”人生若真懂無常,便也非常。

生病的這些天,我常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常常在心裏說,我會不會死?也許一個護士輸錯液,一味藥吃錯,我就會死。面對近在身邊的生離死別,我越發的神經過敏。我甚至在想,一個爆炸,一場災難,我們便不會再有明天。可是反觀眼下,我們又有多少未竟的事情?未竟其一,做好自己。做好自己,說來容易做來難。譬如我做教師這個行業,最易攀比競爭,你不比,也會有人跟你比。我們能不能放下執着,只做自己。未竟其二,惜時盡孝。父母爲了我的病,許多天沒有閤眼。我在想,難道非要等到他們也動不了的那天,我們再去報答這份恩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多少人因此而抱憾終生。我們來不及細細地坐下來籌劃幸福,趁我還活着,趁他們還活着,珍重這最寶貴的時間。未竟其三,善待衆生。我們都是自私的人,自私沒有罪。可是在生命的長河中,我更願做一個渡河的人。上善若水,希望用餘生的善念,笑對每一個無常的生命。若此,人生何憾。

宋詞讀後感 篇18

蔣勳老師是臺灣人,確切的說是成長在臺灣的大陸人,故鄉是大陸,生長在臺灣,這樣的背景也就註定了這部書在寫到南宋時用以自比的感情。

這部書一邊講歷史一邊講宋詞,講到宋詞就離不開政治,更離不開藝術、離不開美學,現在的宋詞是跟琴棋書畫聯繫在一起,是一種藝術品,雖然宋詞都是人寫的,但是用渾然天成,巧奪天工來形容也不爲過,因爲許多句子已經成爲千古不朽的名句,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不可複製,只要世界上還有人說漢語,他們就不會消失。許多宋詞的千古絕句,都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才能寫出來的,李後主、蘇軾、李清照…………我就不堆砌詩句了,他們的人生都是大起大落,如果平平淡淡的一生過下來,也寫不出那些個感人的詩句。只有在國破家亡、人生遭遇重大轉折的時候才能發出那樣的肺腑之情。相比之下,我們平日裏的考試失利、朋友爭吵都是雞毛蒜皮,少年強說愁罷了。

每次讀中國的歷史,讀到極盛或極衰的時候我就想哭,讀完這部史書,更加感受到了一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氣息,從盛唐的張揚,到北宋的內斂秀氣,再到南宋的小確幸,時代在變,民族性格在變,歷史在變,歷史的洪流都是不可逆轉的,每一個坐在上面的人都被推着走,似乎決定着這一切的就是上帝,就是命運。蔣勳寫到南宋,多次提到了他年少時喜歡蘇軾和辛棄疾的詩句,不喜歡柳永,教材中也非常推崇那種收回故土的思想,許多辛棄疾有名的邊塞詩篇都蘊含着一種獨特的情感,讀了之後的人就有一種奮不顧身想上戰場奮勇殺敵的情感,或是在邊塞守衛國土的一種自豪感,臺灣人在學,我們也在學,不過我們學來的詩篇,用來代入的場景不一樣,臺灣人用南宋來自比,代入兩岸關係,大陸人代入的往往是近一兩百年的屈辱近代史,心中想的是光耀中華,恢復萬邦來朝的保持了千年之久的國際地位,兩岸人民格局的不同就此顯現。蔣勳年輕時正值XXXX鬧得火熱之時,大家以一種“南宋”人的心態來看待自己,年邁後,時代變了,漸漸地發現不過是泡影,就像南宋想奪回汴梁一樣,面對強大的對手,無能爲力,久而久之在這種環境下,文化中的小確幸出現了,偏安一隅的思想開始佔據主流,作者也漸漸反思,發現也愛上了柳永、姜夔的詩句,想來也是有點意思。

從一個時代的興衰,一個朝代的興替,到一件事物的始末,一個人生的波折,都存在三個境界,這也是我發現的這部書的精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總結出人生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從這裏開始,人生開始感受到了一種頹廢,繁華下落,開始沉靜下來領悟,隨之而來的可能是眷戀和珍惜。

第二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

在這裏,人生多了一份執着,一份癡情,也多了一份漫長的痛苦。很多人在這份痛苦中就倒下了,並沒有過渡到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是一種釋然,尋來尋去,不過如此,曾經的不過是亂花彌眼,淺草沒蹄,要尋找的不就在眼前麼,執着只是經歷,難成結果。

宋詞讀後感 篇19

記得年少時,在雲南邊塞“支邊”,思想苦悶,生活艱苦,但收工回來,清風徐徐的夜晚,不管有多累,也不管別人喝酒、聊天,我卻就着一盞昏暗的煤油燈,把臨走時從還關在“牛棚”的父親的書箱裏“偷”出的一本《唐詩三百首》細細翻閱,又四處蒐集當時凡能找到的唐詩宋詞,整整抄完了幾個筆記本。對那些詩詞歌賦當時雖然大多不解其意,但每一次讀起來都是那麼專注。唐詩宋詞伴我度過了多少寂寞長夜,度過了多少艱難困苦。至今,我還保存着那本融入我青春熱血的《唐詩三百首》。

回城之後,隨着年歲的增加,讀書的增多,尤其是讀大學後,才知道自己以前所閱讀的那些唐詩宋詞,不過只是滄海一粟。於是,便瘋狂地買起有關的書籍來,什麼《唐詩鑑賞辭典》、《宋詞鑑賞辭典》、什麼《古詩名句鑑賞辭典》,想方設法也要搶購到手。那時口袋裏沒有幾個銀子,卻經常光顧滬渝書店,一家開在民生路小巷子裏的小書店。直到今天,仍不改對唐詩對宋詞的那一份癡迷和眷戀。每當夜深人靜,從牀頭櫃上隨手拿過一本,低聲讀將起來,感覺琅琅上口,滿口清香。

常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該是怎樣的意境啊!

感謝唐詩宋詞,感謝她們使那些古代大師們不朽的藝術和精神,千百年來得以源遠流長。走進唐詩宋詞,其實就是走進一個神奇迷人的王國。那是一個人類精神之花全面盛開的季節。我們的大師從一張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着字裏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髮飄飄,風姿萬千:古樸雄渾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渙,閒靜談遠的孟浩然,飄逸豪放的李白,沉鬱頓抑的杜甫,清揚暢麗的白居易,奇詭璀璨的李賀,精巧豔麗的溫庭筠,悽婉優柔的李煜,閒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曠達的蘇軾,雄放流暢的陸游……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風拂動我頭上淡藍色的逍遙巾。我坐上一輛古舊的馬車,“吱吱呀呀”而去,驛道兩邊是一片火紅的楓葉,把我的雙也映照得微紅,叫我怎能不停下車來望上幾眼?“小令樽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衢上越走越遠,而紅樓之上酒興正濃。簫是那精精緻致的玉簫,燈是那華華貴貴的銀燈,音樂就在身邊流淌着……

獨愛唐詩宋詞,獨愛其中所展示的一個個古雅的詩歌意境,獨愛一個個不羈的靈魂。可與之攜手同遊,可與之相對品茗。無論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胡天八月”,還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棧,無論在“花市燈如晝”的元夜,還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黃昏,或笑、或泣,或長歌、或短嘆,或無語徘徊、或滔滔不絕,都是那麼令人難忘。

以前讀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大腦中一片空白。今天,人到中年,在經歷了一些世事之後,再來讀它,便漸漸悟出一些意蘊來。想當年,晏殊徜徉在小園的香徑上,藉着老酒寫下這首詞的時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後的我能讀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懷着怎樣的一種心境去品味去咀嚼它?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滄桑了,這就是所謂的歷史了,這就是所謂的緣份了。

我還覺得,這份滄桑之感,並非建立在“生命無爲”的悲觀基調上。相反,它是人對生命的自我意識。它教會我更加珍惜生命,理解生命,更加熱愛生活。

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許多事物正在不斷地遭受拋棄。對物質的狂熱追求,使心靈愈來愈貧窮。面對今天的生活,我們的心在隱隱作痛,我們痛苦:噪音、污染、人口急劇增長、腐敗蔓延、生態失調……人,成爲一臺開足馬力的機器,在複雜的人情世故中無休止地旋轉……

好不容易覓個閒時,吟吟唐詩,讀讀宋詞,在月色花影之中超越現實,進入那個理想的古樸純美的世界,靈魂便找到了一個臨時的寓所。有時候,我們是多麼嚮往那種生活啊:歸隱於一片“層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的田園,在燕子對月亮的喃喃細語中,汲泉煮茗,但覺人淡如花,一身寵辱皆忘。或者置身於一間“深深深幾許”的庭院,綠柳如煙,院門縈霧,枕一簾幽夢,帶半身閒愁,想想那些風-花雪月的事情……作爲滲透着人文精神的唐詩和宋詞,已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必將使更多的現代中國人的心靈產生共鳴。她也必定使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懷舊的一瞥。

讀唐詩宋詞,應該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

宋詞讀後感 篇20

在我們的認知當中,宋詞是一個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是一顆光耀奪目的明珠,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宋詞是一代文學的盛宴,但是卻很少有人以“美”這個字來形容他。

而桑妮,《至美宋詞》的作者,卻在書名中,就將宋詞冠以“美”。

她說,一部宋詞,就是你身邊最好的生活美學。

桑妮,不是第一次看到她的書,曾有幸看過《一字一念:時光主題書》這本也是她所作的一本手賬書,當時就被書的外表所驚豔,而這次的這本至美宋詞,同樣的,它的設計風格也同樣令我刮目相看。

淡粉和淺黃的結合,亮眼的標題,將我帶到了宋時清雅質樸的氛圍中;而右側斜斜飛入的蜻蜓與盛放的蓮花,又令我感到夏日的午後,閒暇中帶點睏意的悠然……這或許就是生活的美學吧,在樹下光影的斑駁中,執一杯淡茶,翻開一本宋詞,品讀其中的風花雪月、離愁別緒。

曾在少時去書店,在習習涼風中偷來半日清閒看看閒書雜書;但爲向父母交差總是需要買幾本教輔書,此時總是會貪多的選,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這些經典大集合,卻不知貪多總是嚼不爛的,翻過一頁便將其忘盡。

而桑妮的《至美宋詞》,卻是精簡的,整本書不過四十首詞,卻是將每首詞都翻來倒去的重見數遍,想來想忘都不定忘得乾淨。這其中的詞,或許不是著名的,作者也或許不是大名鼎鼎,但在桑妮將它挑選入自己這本珍藏版的圖書中,也一定有其獨特的美學在其中。

程垓,在我的詩詞庫存中,幾乎查無此人,然而,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他的一份愛而不得的真情,如煙火一般稍縱即逝,無限悲涼。

“天易老,恨難酬。蜂兒不解知人苦,燕兒不解說人愁。舊情懷,消不盡,幾時休。”

愛恨裏,深感天易老、恨難消。愛而不得的愁恨,無人可懂。自由飛舞着的蜂兒、燕兒,更是不懂這愛裏的憂傷。愛一個人,可愛至天長地球,永生不忘。愛而不得的恨意,亦然。因太愛,恨意會此生中永在,綿綿無絕期!

在詞中上闋滿是對曾經美好時光的回憶,美好的令人羨慕;到了下闋,筆鋒一轉,那些曾經的美好就變作了一把把利刃刺進了人的內心深處。隨着時光的流逝,那些美好的風景事物,因爲人的心情的不同,亦變得懵懂無知,變得惆悵難解。

這四十首宋詞的作者,有男有女,但大概在作者的心目中女子總是更爲感情豐富,更加的能將人帶入那一段段或開心或悲痛或熱烈或沉寂的愛情中去,於是,她在書籍的編排中,爲每一首詞都加入了一幅獨立的美女圖,那些美女,大概就是那些個絢爛愛情中的一角,伴着詞人的情緒被藏在了宋詞中,等待每一個閱讀它的人去發現,理解。

至美宋詞,生活的美學,美的不僅僅是詞,也是那份在閒暇午後的翻開書閱讀的心情。

杏花樹開,雪白枝條輕動,着一身純白夏衣,邀有人於樹下小聚,飲酒、品茗,念一闕宋詞……不如於宋詞綿延的情意裏,把酒言歡,過好當下的每一日。

作者在開篇爲我們描繪了一幅很美的情景,而在書中,還爲我們留下了不僅讀,還有靜心練字的一角。將每首詞作以書信的形勢寫就,備下米字格,讓閱讀的人臨摹,不僅加深對它的記憶,也彷彿在模仿詞人,書寫一封封真摯的情書,寄給那個懷念的人……在書的最後,留下的幾頁塗色頁,大抵也是爲了讓我們能在悶熱煩躁的午後,隨着白描的圖畫被一點點填滿而逐漸平靜下來的心海。

至美宋詞,美的不僅僅是生活,還有那一份純粹。在桑妮的心目中,桑妮喜歡的是詞中所蘊含的情感的純粹,不添加其他色彩。大抵,作爲一個女性傳記文學方面的領軍人物,她所推崇的是女子對任何事情的那份執着,那份一往無前,那份簡單的感情。而在更多的人的解讀中,那麼多的宋詞,或許,並不是真正的單純因爲愛而創作,有爲了政治,爲了揚名,爲了自己的鬱郁不得志,在他們的解讀中,詞不是因爲心中的愛情而作,他們有更多的引申含義,詞中的女主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愛自己的人,而是更多的,利益勾結。

至美宋詞,桑妮是爲女性編撰寫就的一本宋詞集,那裏面有繁雜生活中的美學,有纏綿悱惻的真情之美!

宋詞讀後感 篇21

我愛宋詞,愛它的婉約,愛它的豪放,喜歡斟一杯清茗,和半闕婉詞,尋找千年前古仁人之心,感悟詞中耀眼的智慧,那隻言片語、字裏行間,泛着智慧的金光。

年輕時的柳三變,是風流倜儻的的才子,自負才高八斗,也曾隨波逐流想求一功名,可惜始終遇不到看好他的伯樂,無奈之下,只能道一聲“忍把浮名,換得低斟淺唱”,終日混跡於秦樓楚館,即便如此,博取功名之心總是不死,甚至於宋仁宗命他“且去填詞”,他還更名爲“柳永”繼續參加考試,怎奈屢考屢敗,“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啊,終於他看開了,打着“奉旨填詞”的旗號,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宋詞,只要有井水處就有人唱柳詞,倍受打擊之後,他終於有了一種大徹大悟、氣定神閒的智慧,“針線閒拈伴伊坐”,既然得不到,又何必強求呢,他放棄了功名,卻擁有了生前死後的另一番聲譽,千年之後,仍然還有人不斷低吟淺唱的是婉約柳詞,再也無人記得當年的高官姓甚名誰。

從柳詞中,我感受到的是歷經磨難之後灑脫的智慧。

與柳永同一時代的蘇軾在官場上也是倍受打擊,但相比柳永來說,蘇軾還是要幸運得多,總能夠東山再起,似乎他更有一個豪放的心態,從來不會被挫折打倒,“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啊,人生總是有不順心的時候,關鍵是要勇敢地去面對,等到風散雲開,自會發現“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鼻祖,他豪邁,“何妨吟嘯且徐行”,他忠誠,“西北望,射天狼”,他也有愁,但很快又不介意,“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正是有了這樣一種積極的心態,他才得以成爲那個年代少見的長壽者。

從蘇詞中,我品味出的是面對挫折之後豁達的智慧。

柳詞智慧得灑脫,蘇詞智慧得豁達,他們的詞不過是宋詞中的一小部分,其中閃現的智慧也不過是衆多智慧的冰山一角;宋詞千萬,詞人千百,每一首詞都是詞人靈性的歌唱,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見解與智慧,這智慧承載於宋詞,歷盡千年,流傳不息。

輕吟一首小詞,細聆其間智慧,我不禁想說:智慧就在宋詞中……

宋詞讀後感 篇22

我愛宋詞,愛它的婉約,愛它的豪放,喜歡斟一杯清茗,和半闕婉詞,尋找千年前古仁人之心,感悟詞中耀眼的智慧,那隻言片語、字裏行間,泛着智慧的金光。

年輕時的柳三變,是風流倜儻的的才子,自負才高八斗,也曾隨波逐流想求一功名,可惜始終遇不到看好他的伯樂,無奈之下,只能道一聲“忍把浮名,換得低斟淺唱”,終日混跡於秦樓楚館,即便如此,博取功名之心總是不死,甚至於宋仁宗命他“且去填詞”,他還更名爲“柳永”繼續參加考試,怎奈屢考屢敗,“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啊,終於他看開了,打着“奉旨填詞”的旗號,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宋詞,只要有井水處就有人唱柳詞,倍受打擊之後,他終於有了一種大徹大悟、氣定神閒的智慧,“針線閒拈伴伊坐”,既然得不到,又何必強求呢,他放棄了功名,卻擁有了生前死後的另一番聲譽,千年之後,仍然還有人不斷低吟淺唱的是婉約柳詞,再也無人記得當年的高官姓甚名誰。

從柳詞中,我感受到的是歷經磨難之後灑脫的智慧。

與柳永同一時代的蘇軾在官場上也是倍受打擊,但相比柳永來說,蘇軾還是要幸運得多,總能夠東山再起,似乎他更有一個豪放的心態,從來不會被挫折打倒,“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啊,人生總是有不順心的時候,關鍵是要勇敢地去面對,等到風散雲開,自會發現“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鼻祖,他豪邁,“何妨吟嘯且徐行”,他忠誠,“西北望,射天狼”,他也有愁,但很快又不介意,“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正是有了這樣一種積極的心態,他才得以成爲那個年代少見的長壽者。

從蘇詞中,我品味出的是面對挫折之後豁達的智慧。

柳詞智慧得灑脫,蘇詞智慧得豁達,他們的詞不過是宋詞中的一小部分,其中閃現的智慧也不過是衆多智慧的冰山一角;宋詞千萬,詞人千百,每一首詞都是詞人靈性的歌唱,每一個人都有他獨特的見解與智慧,這智慧承載於宋詞,歷盡千年,流傳不息。

輕吟一首小詞,細聆其間智慧,我不禁想說:智慧就在宋詞中……

宋詞讀後感 篇23

只因爲平時喜歡幾句宋詞名句,就在衆多圖書中,選擇了這一本。沒想到一開卷就愛不釋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爲“養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個多月才品讀完。

真的是一本好書,值得“爲伊消得人憔悴”。蔣勳是臺灣美學大家、文化教父,書可能是講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語化,有點羅嗦,但也體現他的細膩。就象聽《百家講壇》一樣,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他以寬廣的學養和善於發現美的眼睛,爲我們娓娓道來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詞,對宋詞進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讀。爲了把這“安靜、圓滿的果實”講解透視,蔣勳從唐後主李煜講起,講爲什麼在唐詩的頂峯中,如何產生宋詞,宋詞在中國文化長河中的歷史意義,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詞的脈絡,分別講述了李煜、馮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幾道、歐陽修、蘇軾、柳永、李清照、辛棄疾,最後以姜夔收尾。

蔣勳說:在宋詞中,你會覺得有一種飽滿與安靜,它醞釀了另外一顆新的種子,與花的騷動性的美非常不同。騷動是因爲它正在開花,開花自然要吸引別人注意,而果實不見得有那麼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種圓滿。宋詞是一種簡練,一種淡雅,一種不誇張的情緒。閱讀蔣勳,你會發現宋詞的頹廢、平實和自然,發現現實的美,其實人生是一場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平安無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風風雨雨,冷冷熱熱。對於困難和挫折,人們有不同的態度,有的退縮,有的迴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戰而勝之。

人生問題也是古代哲人難以迴避的。孔子以現實的、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他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莊子很感嘆大樹的長壽和蜉蝣的短命,認爲:“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詞人也經常涉及人生態度問題。對此,他們作出各種各樣的解答。蘇軾屢言人生短暫,人生如夢。最經典的是《念奴嬌·送錢穆父》的下片: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時代使蘇軾成爲一個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卻不是一個成功者。有人可能會說,這些都是頹廢的人生觀、沒落的情趣。其實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蘇軾追求個人生活的志向確實比較一般。但是,蘇軾以此諄諄勸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樣逆流而上。這些言辭,雖然不是青年時期的意氣風發,然而也還是積極進取,難能可貴。人生短暫,萬事匆促,這是不爭的事實。榮辱得失本來就是相對的,過於執着,就會走向對自己的束縛。

讀了這首詞,我認爲,我們應該像蘇軾那樣,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不論受到什麼委屈,都不要對人生失去希望,而應該調整心態,懷抱一種飄然自適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個堅定的、自覺的“行人”。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人不能縮在烏龜殼裏過局天促地的生活,而應該走向廣闊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氣,在世間尋找人生的情趣,煥發出浪漫的青春。這是人性的覺醒,慾望的復甦。這種理念,將有力地推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而成爲促使人自身最佳發展的原動力。

蔣勳不僅僅講詞,還講作者的經歷,歷史背景,所處環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創作意景,以及作者與作者的比較,結合美學、書法、陶瓷等不同形態的藝術侃侃而談,絲絲入扣,到點到位,讓你賞心悅目,品嚐閱讀的快樂!有空你不妨讀一讀,對人生進行一場美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