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有關張仲素的生平簡介

有關張仲素的生平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6W 次

生平簡介

有關張仲素的生平簡介

( 約769—819)字繪之,河間(今屬河北)人。

貞元進士,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全唐詩》存其詩三十九首,多爲樂府歌詞,以寫閨情見長。

秋夜曲

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

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

征衣未寄莫飛霜。

張仲素詩鑑賞

張仲素可以說是唐代寫閨情詩的好手。他在這方面的佳作相當多,每一首幾乎都有着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就拿這一首來說,雖然也是描寫閨中女子思念戍邊丈夫的,卻與他的《秋思》、《春閨思》等同類詩作判然有別。

一般說來,絕句講究精煉,不提倡用疊字,至少不象七律用得那麼多。而這首七絕的開頭兩句中,卻分別連用了“丁丁”、“漫漫”兩個疊詞。句中使用疊字,往往都有兩個特點:第一、多以形容詞的身份出現;第二、總是爲了強調或特別說明一種事物或現象時才用。就拿此詩中的“丁丁”和“漫漫”來說,它們也都是形容詞,前者形容漏水的聲音,後者形容輕雲的形狀變幻。但無論是形容漏水聲音,或是形容輕雲形狀變幻,都是爲了一個目的,這就是描寫秋夜的時間之長。而描寫秋夜時間之長,實際上是爲了暗襯閨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時間之長。所以“丁丁”、“漫漫”雖然多費了一些筆墨,但它們在表現女子思夫的時間之長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如果再深入分析,這兩句詩似乎還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啓示:丁丁漏水固然可以暗示時間的消逝和漫長,而月光從被漫漫的輕雲遮擋至漸漸露出,則可以更進一步說明秋夜的漫長,並且通過這樣的描寫,烘染出了一種朦朧幽靜的氛圍,使我們自然而然地在這種氛圍中去找尋或設想那位孤枕難眠的思婦形象。

隨着月光的露出,詩人又把筆轉到了對秋蟲的描寫。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極妙,它不僅透露了節氣正在變化,深秋即將來臨,對秋蟲帶來了威脅,冷得它們通宵哀鳴,同時也爲末句的“莫飛霜”作了鋪墊。這裏的“暗蟲”雖然很難說是對戍夫的一種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號的聲音,卻的確使這位少婦感到天氣涼了,聯想到了遠在邊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還很單薄,該趕快寄衣服給他了。所以末句才發出了“征衣未寄莫飛霜”的乞求。如果沒有第三句中的“逼”字和秋蟲的哀鳴,那麼末句的“征衣”、“莫飛霜”等也就無從談起了。

這首詩雖然不像《秋思》等詩那樣委婉含蓄,但閨思之情也暗藏景中,且在對丈夫的'思念中,更添一層關懷溫潤之情。

秋閨思二首

張仲素

碧窗斜月藹深暉,

愁聽寒螿淚溼衣。

夢裏分明見關塞,

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靜無雲,

斷續鴻聲到曉聞,

欲寄征衣問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軍。

張仲素詩鑑賞

第一首詩開頭二句寫思婦醒時情景,接着寫她的夢境,乃倒裝寫法。

她一覺醒來,只見斜月透進碧紗窗照到牀前,環境如此清幽,心頭卻無比寂寞,更有那秋蟲悲鳴,催人淚下;她的淚水早已沾溼了衣襟。

剛纔在夢裏,不是分明地見到關塞了麼?那“關塞”正是她魂牽夢縈的地方。因爲她的良人就出徵到那裏。她不由大喜: 快, 去找金微山! 可是, 前路漫漫,哪裏找得到去金微山的路呢?一急,就此醒來。

金微山,即今阿爾泰山,是當時邊關要塞所在。

詩人以飽蘸同情之淚的筆觸,寫出了思婦的一片癡情。

第二首寫思婦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靜無雲,她聽到鴻聲時斷時續。鴻雁,向來被認爲是替人傳遞書信的,因此,她便由鴻聲而想到要郵寄征衣,但寄到哪兒去呢?本想寄到遙遠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誰料想,如今那兒又在移軍。怎麼辦?真叫人愁緒萬端,寢食不安。

初、盛唐時,國力強盛。詩歌裏洋溢着高昂、樂觀情調。中唐詩的基調開始轉爲低沉了。就這兩首詩而論,從閨中思婦的悲愁惶恐裏,使人看出了邊關動亂不寧的影子。

從風格方面來看,盛唐氣象,往往貴在雄渾,一氣呵成。而中晚唐作品則講究用意用筆的曲折,以耐人尋味見長。象這二首中,“夢裏”句是一折,“不知”,又是一折,如此迴環曲折,方將思婦的心情極細緻地表達出來。“居延城外”句亦是曲折的寫法,出乎讀者意料之外。但如此一轉,便加深了主題,豐富了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