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邊塞詩人的漢代情結

邊塞詩人的漢代情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3W 次

唐代邊塞詩人常常在詩中以漢代唐,並多次提到漢代的軍伍英雄,以往評論者多將此視爲一種修辭方法,或認爲是詩人就一事而發感慨。接下來小編爲你帶來邊塞詩人的漢代情結,希望對你有幫助。

邊塞詩人的漢代情結

筆者則認爲,唐代邊塞詩人對漢代情有獨鍾,既有唐代複雜的社會原因.又有漢代軍伍文化傳承的原因。它雖然通過詩歌反映,但並不是語言現象,而是文化現象。唐代邊塞詩人的漢代情結,實際上反映了當時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厚重的歷史意識。

漢代和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強盛的朝代。漢唐有許多相似之處:國勢強盛,疆域遼闊,都是剛剛結束紛爭的局面而定都長安,同時又都面臨着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的威脅。漢代的邊疆保衛戰和開疆拓土常常被後人傳爲美談,一大批優秀的軍伍英雄被後人奉爲楷模。衛青、霍去病、李廣、李蔡、張騫、傅介子、馬援、班超、竇憲等人物,雄姿英發,戰功卓著,成爲功名的化身和人們崇拜的偶像。唐代開國以後,北方少數民族南下,致使邊塞戰爭不斷,社會的尚武氛圍相當濃厚。比較而言,唐代詩人比以往朝代詩人要活躍得多。他們關心國事,注目邊塞,渴望在盛世做一番事業建功立勳。在時代的呼喚下,他們摒棄了讀經應考入仕的老路。因爲他們大多出身寒微,仕途之路坎坷崎嶇,“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幹明主”[1],“尚有芹心,無因見明主”[1],“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見”[1]。邊塞戰爭的興起,使他們看到了一條光明之路,軍中將士的.功業使他們躍躍欲試。在他們看來既然“無由謁天階”[1],倒不如走軍旅之路實現他們的夢想;而軍中主帥也需要文人到幕府中來,高適《送董判官》:“幕府爲才子,將軍作主人”[1].即是指此。於是,他們響應時代呼喚,放棄延續多年的傳統老路,踏上了文人從戎的新路。火熱的激情,異域的風光,戰爭的場面,渴望與夢想,使他們熱血沸騰,豪氣沖天。“天子不召見,揮鞭遂從戎’’[1],“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1],“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1],“東走到營州,投身事邊將”[1]。在軍伍精神的感召和功名心的驅使下,其尚武精神超出以往任何朝代詩人。

上述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法國美學思想家丹納說:“藝術家不是孤立的人。我們隔了幾個世紀只聽到藝術家的聲音,但在傳到我們耳邊來的響亮的聲音之下,還能辨別出羣衆的複雜而無窮無盡的歌聲,像一大片低沉的嗡嗡聲一樣,在藝術家四周齊聲合唱。”這段話用來解釋唐代邊塞詩人和整個社會的關係是非常恰當的。確實。吶喊着從軍邊塞的並不只是詩人,整個社會的人都在憧憬着走這樣一條路。除了張揚尚武精神外,整個社會都在從歷史當中汲取精神資源,尋求可繼承的歷史文化。這樣,漢代的軍伍英雄便非常自然地成了唐代整個社會的一種精神動力。我們可以通過史料看清當時整個社會是怎樣把漢代英雄視爲楷模,鼓舞着人們走向邊塞戰場,也可由此看出唐代邊塞詩人產生漢代情結的時代環境和文化背景。我們首先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舊唐書魏元忠傳》曰:

夫有志之士,在富貴之與貧賤,皆思立於功名,冀傳芳於竹帛。故班超投筆而嘆,祖逖擊楫而誓,此皆有其才而申其用矣。……漢文帝時,魏尚、李廣並身任邊將,位爲郡守。文帝不知魏尚之賢而囚之,不知李廣之才而不能用之,常嘆李廣恨生不逢時,令當高祖日,萬戶侯豈足道哉。夫以李廣才氣,天下無雙,匈奴畏之,號爲“飛將”,爾時胡騎憑凌,足伸其用。文帝不能大任,反嘆其生不逢 時。此是儀鳳年間,吐蕃犯邊,魏元忠上書言用兵之事,舉出漢代班超、魏尚、李廣三名將,希望朝廷舉賢用能。《舊唐書解琬傳》稱其“器局堅正,才識高遠,公忠彰其立身,貞固足以幹事,類張騫之出使,同魏絳之和戎”。以漢代出使西域立功邊塞的張騫比之。《舊唐書劉子玄傳》:“至如李廣北征,解鞍憩息;馬援南伐,據鞍顧盼。”也引出漢代名將李廣、馬援。《舊唐書》列傳第五十三中記述郭虔璀等六邊將事蹟後評價道:“史臣日:‘郭虔璀、郭知運、王君龜、張守璉、牛仙客、王忠嗣立功邊疆,爲世虎臣,班超、傅介子之流也。”’將唐代邊將比做漢代英雄,評價是相當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