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張九齡詩人簡介

張九齡詩人簡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W 次

張九齡,中國唐代著名的宰相和文學家。下面是張九齡詩人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九齡詩人簡介

張九齡(678—740 ),唐著名政治家、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中宗景龍初( 707)舉進士,任校書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登道侔伊呂科,升任右拾遣。後歷任司勳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中書侍郎等職。曾因張說舉薦,任集賢院學士。開元二十一年(733)

任宰相,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後加金紫光祿大夫。爲相賢明,剛直不阿,敢於直諫,主張用人不循資格,設十道採訪使。後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自此朝政日漸昏暗,“開元之治”遂告結束。次年貶爲荊州長史,不久病卒。

工於詩,格調清雅,興寄深婉,較出色地繼承了漢魏詩歌的優良傳統,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其代表作《威遇》詩運用比興,寄託諷諭,繼了阮籍《詠懷》和陳子昂《威遇》詩的優良傳統,風格沉摯剛健。

有《曲江集》。《全唐詩》錄其詩三卷。

  生平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爲祕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爲左拾遺。他曾上書,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重其文才,稱爲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爲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爲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羣,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着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爲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爲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等奸佞所爲,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爲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爲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爲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爲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在他死後,曾被其預斷爲必反的安祿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

  成就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啓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爲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爲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