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人 > 清代詩人有哪些出名的

清代詩人有哪些出名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5W 次

導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每個朝代都有着屬於那個朝代的著名詩人,那麼在清代的時候有哪些出名的詩人呢?下面小編就來爲大家整理一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清代詩人有哪些出名的

納蘭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爲避太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衛。他是清大學士明珠的公子,文學成就以詞爲最。共存詞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見長,時人譽爲“清代第一詞人”。著有《通志堂集》、《飲水詞》等。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浙江杭州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薦舉博學鴻詞,四年已未(1739)進士,在官江寧知縣。辭官後僑居江寧,築園林於小倉山,號隨園。論詩主抒寫性情,創性靈說。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

林則徐(1785--1850) 清末政治家。字少穆。嘉慶進 士。曾與龔自珍、黃爵滋、魏源等提倡經世之學。任東河河道總督,曾主持修治黃河。後任江蘇巡撫,又修治白茆、瀏河等水利。道光十八年(1838年)任湖廣總督,禁止吸食毒品,著有成效。旋受命爲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毒品輸入。次年到廣東,爲了解西文情況,派人翻譯外文書報,自編《四洲志》。所著有《林文忠公遺集》、《信及錄》等。

乾隆皇帝 清高宗弘曆(1711~1799)清朝入關後第四代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爲清世宗胤□第四子。雍正十一年(1733),封和碩寶親王,十三年八月即位,年號乾隆,習稱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嘉慶元年(1796),傳位第十五子□琰(嘉慶),自爲太上皇帝,仍掌軍國大政,直至去世,實際統治六十四年,是中國歷史上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

蒲松齡(1640--1715) 清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 齋先生,山東淄川(今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爲施閏章、王士禛所重。屢應省試,皆落第,年七十一歲始成貢生。除中年一度作幕於寶應,居鄉以塾師終老。家境貧困,接觸底層人民生活。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並不斷修改增補。其書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生於1693年,卒於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爲生。爲“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作《得南闈捷音》、題《西江月》一闕。

龔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學家。一名鞏祚,字璱人,號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進士,在官禮部主事。學務博覽,重經世濟民。主張從事政治和經濟改革,以解決當時日益深入的社會危機,並熱切要求抵抗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和軍事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當林則徐赴廣東查禁毒品,曾預見到英國可能侵犯,建議加強戰備,不與妥協。治經學,爲嘉、道間提倡“通經致用”的今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哲學上持“性無善無不善”之說,反對孟子的“性善”論和荀子的“性惡”論,並強調萬事萬物都處於變化之中。所作詩文,極力提倡“更法”、“改圖”,深刻揭露清王朝統治的腐朽,反映社會階級矛盾的日益尖銳,洋溢着受國熱情。《尊隱》、《明良論》、《乙丙之際著議》、《送飲差大臣林公序》、《病梅館記》等文,和《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等詩篇,皆爲其代表作。散文奧博縱橫,自成一家,詩尤瑰麗奇肆,有“龔派”之稱。所著有《龔自珍全集》。

趙翼(1727--1814) 清史學家、文學家。字雲崧、耘鬆,號甌北。江蘇陽湖( 今常州)人。乾隆進士。在官至貴西兵備道。旋辭官,主講安定書院。長於史學,考據精賅。論詩主“獨創”,反摹擬。五、七言古詩中有些作品,嘲諷理學,隱寓對時政的不滿之情。所著有《廿二史札記》、《陔餘叢考》、《甌北詩鈔》、《甌北詩話》等。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字寧人,號亭林,江南崑山人。明諸生。少年時參加"復社"反宦官權貴鬥爭。清兵南下,嗣母王氏殉國後,參加崑山、嘉定一帶人民的抗清鬥爭,唐王立,除兵部主事。入清不仕。治經重考據,注意經世致用,開清代漢學風氣。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清初三大儒。其詩沉鬱蒼涼,有強烈的愛國精神。有《亭林詩集》。

紀昀(1724--1808)字曉嵐,號雲石,直隸獻縣人。學識淵博,詩賦駢文皆擅,爲乾隆朝大學者,其小詩清新可愛,體現出不凡的才氣。著《閱微草堂筆記》等。

曹雪芹,(?-1763,一作1764)清小說家。名沾,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爲滿洲正白旗“包衣”人。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寧織造,其祖曹寅尤爲康熙帝所信用。雍正初年,在統計階級內部政治鬥爭牽連下,雪芹家受到重大打擊,其父免職,產業被抄,遂隨家遷居北京。他早年經歷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華生活,後因家道衰落,趨於艱困。晚期居北京西郊,貧病而卒,年未及五十。性情高傲,嗜酒健談。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卓越的藝術才能。他生活在我國已有資本主義生產萌芽的封建末世,在其後期又有機會接觸到下層人民,因而對當時社會階級鬥爭和思想鬥爭有較具體的感受,看到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兇殘和內部的分崩離析。曾以十年時間,從事《石頭記》(即《紅樓夢》)的創作。書中通過一個貴族官僚大家庭的盛衰歷史的描寫,塑造了許多典型人物形象,對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敗,進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並熱情地歌頌了具有異端思想的男女青年,成爲我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但其中也反映了作者爲封建制度“補天”的幻想和找不到出路的悲觀情緒。據稱先後曾增刪五次,但未成全書而卒;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後四十回一般認爲是高鶚所續。也能詩,又善畫石,但作品流傳絕少。

李漁字謫凡,號笠翁

(1610-1680)李漁自幼聰穎,擅長古文詞。41歲去杭州,後移家金陵,遊歷四方,廣交名士。清康熙十六年(1677),復移家杭州,於雲居山東麓修築層園。李漁素有才幹之譽,世稱李十郎,家設戲班,至各地演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戲曲創作、演出經驗。他重視戲曲文學,曾說:“填詞非未技,乃與史傳詩文同流而異派者也。”他著有雜作《閒情偶寄》、戲曲《笠翁十種曲》、小說《無聲戲》、《連城壁全集》、《十二樓》、《合錦迴文傳》、《肉蒲團》等。李漁在金陵時,別業稱芥子園,設有芥子書。李漁女婿沈心友,請王概等編《芥子園畫譜》,流傳甚廣。

曾國藩( 1811 ~ 1872 )晚清重臣,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居武,號滌生。 1872 年 3 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諡文正。後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爲《曾文正公全集》。

嚴復(1854--1921) 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翻譯家。字又陵、幾道。 福建侯官(今閩侯)人。福州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後留學英國海軍學校,1880年(光緒六年)任李鴻章所辦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升總辦。中日甲午戰爭後,鑑於民族危機嚴重,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闢韓》、《救亡決論》等文,反對頑固保守,主張向西方學習,提倡新學。所譯《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進化論觀點,號召國人救亡圖存,對當時思想界有很大影響。曾主辦《國聞報》,協辦通藝學堂。戊戌變法後,翻譯《原富》、《羣學肄言》、《法意》、《羣己權界論》、《社會通詮》、《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書,較有系統地介紹和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文字質樸,翻譯態度謹嚴,首次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1915年參與籌安會。擁護袁世凱稱帝。晚年提倡尊孔,反對“五四“運動。所著有《瘉埜堂詩集》、《嚴幾道詩文鈔》等。譯著有《侯官嚴氏叢刊 》、《嚴譯名著叢刊》。